很多人把艺术市场以及艺术交易的期望寄托在收藏领域以及收藏家们身上,并有所谓的中国艺术市场不发达是因为没有形成收藏家系统的言论,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价格不如西方艺术家的原因也是我们自己没有优秀的大收藏家,并经常会有很多的专家们在探讨和试图努力构建中国自己的收藏家系统的可能性
实际上,这种所谓的“系统”言论是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在市场经济学以及艺术品交易等层面上,这个系统理论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伪命题。
在这些“系统”的逻辑里,是把收藏作为艺术品的最后总归属,那些收藏家的收藏品一件不卖通常被作为收藏家实力和品质的标志。照此推论,每一件艺术品都应该具有收藏价值,每一件交易都具有收藏的背景,每一个购买艺术品的人都应当成为收藏家,每一个艺术机构都要做好成为美术馆的准备。
也许,这些艺术市场的专家们想表述对艺术品交易在语义上的学术解构,只是他们所关注的还是艺术本身,而不是市场所应该具备的那种系统性。
在根本上,收藏只是艺术市场的一个组成元素,一个市场单元而已,只不过它是艺术市场里对艺术最为忠贞的那一支力量。
所以,对于这个系统的语义表达就不值得辨述了。
梳理一个关于艺术品交易选择的分类标准,对于确立艺术品价值以及投资分析是具有重要的线索含义。
这种标准的划分会指导人们明白那一类艺术品或那一类艺术家的作品是最具有投资价值和保值功能的艺术品。
没有人可以确立哪一类的艺术品更具有价值,也没有人可以有先见之明预见到哪一个艺术家的作品具有收藏价值。但是,对于艺术品的买家来说,如果可以有一个市场价值的基本线索,还是一个值得选择的路径的。
在当下艺术界,收藏的概念已经与高价格相提并论。似乎那些收藏家们都是巨富无比,而被收藏家们看中的艺术品也是非常值钱的。如果艺术市场真的是这样,那就应该是艺术和市场的双重悲哀了。我们可以打开收藏家们所关注的那些艺术家和艺术品,也许可以代表收藏家的选择标准,但是,如果就此以为这些收藏就是艺术和市场的标准,那就太过幼稚了。
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说,收藏归收藏,市场归市场,完全没有必要把它们等同起来。似乎所有的艺术家们、批评家们、策展人都在将收藏作为艺术品的最高属地,这对艺术的高尚和传承,应该是必要的,但是,这始终不是艺术品的全部,更不是市场的全部。
艺术品只有升入收藏一条道路吗?难道那些没有被收藏的艺术品就入不了堂口?
所以,艺术品“收藏系统”的立意之本就错了。
对于艺术市场而言,最重要的还是在于其市场结构本身,而不是那个收藏系统;艺术品交易的繁荣及高涨与否,在于市场的整体购买力,而不在于收藏家的实力。
相对于艺术品交易的商业特征,收藏只是收藏家个人的单边经济行为,完全不具有市场指标和流动性。收藏家购买艺术藏品,其购买冲动更多的是个人的喜好和标准,以及其对于艺术价值的趋势选择和判断。在这背后,也包含了收藏家的艺术文化素养、人生经历、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还有一个或许很重要的原因,对艺术成就和价格主观的、偶然性、突发性的评判。
我们可以相信,收藏家们购买和收藏了绝大多数好的艺术品,并且基本上他们购买的价格都非常高,这种交易的背景和行为的动机很难说得清楚。在交易经济学意义上,收藏家们绝对可以用更低的价格获得那些艺术品的,但是,收藏家们更愿意用较高的价格去购买。收藏家们也许只从作品的艺术价值意义选择,并不在乎交易的价值。
少有的收藏家会将自己收藏的艺术品拿出来进行公开的展览交流,更多的是依此固守自己收藏家的身份,绝大多数收藏家都会声明不会出售自己的收藏品。这种艺术生态实际上强化了收藏只能是艺术市场结构的一个组成单元, 也成为艺术历史进程中极其重要的文化特征。
收藏的归收藏,市场的归市场。
艺术品的交易始终属于市场的范畴,撇开市场规律,驻守所谓的收藏系统,实际还是反映了艺术领域的畸形心态(根源在于亚裔人群收藏物品的畸形心态),也说明艺术界对市场知识和交易规则的认识缺乏,更谈不上对市场交易规律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