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的社会功用

怎样规避未来风险? 除了要满足今天的物质消费和精神需求外,一个人面对的更重要挑战是对未来生活的担忧,包括未来物质生活所需的收入的不确定性、身体健康的不确定性,还有未来精神生活、心理状态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风险事件可以是天灾人祸。比如,根据邓云特先生在1937年《中国灾荒史》一书中的统计,16世纪(明朝中后期)全中国共发生过504起大水灾、旱灾、蝗灾、雹灾、风灾、疫灾、地震和雪灾,平均每年5次以上;17世纪共有各类大灾507次,18世纪共411次,19世纪407次,20世纪的头35年有101次大灾。这些记入史册的不包括小灾,也不包括时常发生的战争和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兵荒马乱时期个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当然会受到冲击,这些都是人们想规避的系统风险。 在个人层面,生病、交通事故或工作事故、房子起火等意外事件也会引发财产收入、精神状况上的损失,还有娶媳、嫁女、盖房、养老等这些大开支项目,都是个人一辈子要应对的不好预测的风险或大额开支事件。此外,在创业、生产投资上也会面对大大小小的不确定性,有可能血本无归,有可能收成不好。 这些因自然、社会以及个人自己带来的难以避免的风险事件让人充满忧虑,这就逼着人们去寻找规避未来物质风险和精神生活风险的手段,否则一个家庭、一个民族生存下去的概率就会远小于100%,社会也不能安宁。 大致讲,人类有两种途径规避未来物质与精神风险。 其一是靠发展。“发展是硬道理”,通过提高物质生产力和精神供给量来增加人类整体生活水平,这当然能提升个人度过风险事件的能力。当物资供应丰盛到有结余时,即使一时发生天灾人祸或生产歉收,也不至于给人造成致命的危机。 其二是通过个人之间的经济交换、精神交换来达到互保、互助、资源共享的效果,以此提升社会共同的避险能力,也使人能更好地度过经济紧张、精神压抑时期。任何社会中,个人间的收入风险特征以及能力都会不同,这种差别使他们能通过交换而达到互保、互相配置资源的效果。在精神生活方面也如此,不同人会在不同时候出现喜怒哀乐,这为人际间的感情交换提供了基础。 问题是,如何去进行交换?在经济利益方面,金融产品就是让不同人(买方和卖方)实现在不同时间和不同状态之间的物质交换(当然,在未来也可是某种精神交换)。例如,借贷合同是让贷方今天把他的钱借给另一方使用,但到期时借方要还本付息,其效果是贷方把今天的收入转移到未来去花,借方则把未来的收入转移到今天来花。其他诸如人寿年金、医疗保险、人寿保险、养老基金、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虽然合约的支付安排不同,但道理基本如此。可问题是,这些金融品种直到近代才发展,那么,在古代以及传统社会里,类似这样的金融保险交易和精神感情交易靠什么来进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