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ppt 以竞争优势发展特色经济——访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刘福刚



特色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得如火如荼,很多地方的特色经济确实搞得有声有色,经济风生水起,取得长足发展,甚至可以说是脱胎换骨。但也有不少地方只有特色经济之名,而没有取得发展之实。有些地方认为特色经济就是“自然资源经济”,没有特色资源,也就没有特色经济可言了。不可否认,特色经济的发展为当地的招商引资工作带来了不小的促进作用。

什么是特色经济?如何发展好特色经济?记者采访了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刘福刚,为大家解读特色经济。

“特色经济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什么是特色?它不仅仅是自然资源方面的特色,还包括政策特色、经济环境特色等等。但总结起来,特色就是比较优势,有比较优势的经济就是特色经济,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就是特色产业”,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刘福刚说。

特色就是自己的“招牌菜”,通俗地讲就是比别人优胜的东西,一个地方的经济环境具备这种因素越多,对经济的发展越有利。举个饮食业中的例子,为什么会存在大酒店做不过大排档的现象?原因只有一个,大排档的招牌菜比大酒店的做得要好,这就是比较优势,这就是最大的特色所在。

“现阶段很多地方的特色经济仍然是建立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的,这也是无可厚非的,是由我国经济大环境所决定的。因为我国很多地方仍然处于经济的起步阶段,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资源型经济占有比较大的比重,在这些地方,利用自然资源的优势发展特色经济也就理所当然了。例如山西丰富的煤矿资源,广西的旅游资源等等,这些都是发展优势。”

刘福刚同时也强调,资源型特色经济要适时转化为综合型特色经济。自然资源的优势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因为资源始终是有限的,总有用完的一天,而经济讲究的是持续的发展,因此特色经济的持续发展不可能长期依靠自然资源优势,而应该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综合的比较优势。

aihuau.com

增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增城的石灰石资源十分丰富,而石灰石是水泥的主要成分。上个世纪90年代初,增城市政府大力上马水泥项目,仅仙村镇就有100多家水泥厂,但水泥这一特色产业并没有让增城的经济发展起来,反而让其他产业陷入了困境中,增城的招商引资工作一度处于停滞状态。

“比较优势的形成,首先要因地制宜规划好,并且要落实到位,不要只停留在口头上”,刘福刚说。他还以四川双流县为例进行说明,双流县根据位于成都平原腹地,三面环绕成都,县城距成都市区10公里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双流(人流、物流)项目,如今因环抱双流机场而成为四川乃至西南地区最大人流物流集散地;针对城乡发展不平衡、产业发展不足的实际,立足城乡统筹,2003年,双流县提出并实践了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推进农民向城镇集中,推进农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也就是著名的双流“三个集中”。

谈西南县域经济必言双流,双流经济在四川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在特色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可谓有人欢喜有人愁!这是不变的规律。但通过刘福刚的深刻解读,一个地方的比较优势的形成,前期的定位、规划十分重要。定位比较优势时不仅仅要进行不同地方之间的比较,还要进行内部产业间的比较,挖掘出最具竞争力的产业大力推进,这才是货真价实的特色经济,增城的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案例篇

江阴:创新成就 “五年冠”(图二)

江阴,一个承载着“江阴现象”、“江阴板块”、“江阴标准”等荣耀的地方。在第七届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中继续名列榜首,实现了五连冠。2007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超过4500亿元,平均每平方公里的产出超过4.5亿元,成为当之无愧的“亩产冠军”。

是什么让江阴这个“双料冠军”的经济在全国县域经济中脱颖而出?是创新,是敢于“自我否定”的勇气。当江阴处在发展制高点的时候,它的脚步丝毫没有停留过,而且步伐越迈越大,越走越坚实。市委书记朱民阳居安思危地说:“江阴的经济发展已进入重要的拐弯时期,转得好又会赢得新一轮重大机遇,继续处在发展的前沿;转不好,只能成为一个跟跑者、追随者、落伍者。”

盛世思危,这是江阴的勇气,也是江阴继续创新的起点。

江阴的经济基础是传统的产业,在其经济总量中的比例高达70%,其中冶金占31%、纺织占30%、机械占15%。江阴市的领导人并没有墨守成规,而是放眼世界,把江阴的经济置身于整个国际经济大环境下。

一方面对传统产业进行产业升级,在江阴人眼里,只有夕阳企业,没有夕阳产业。例如纺织业,江阴积极引导无梭化、自动化和品牌化。如今,江阴纺织业有8000多台织机,无梭化已经实现80%以上,以无接纱、自落筒为标志的自动控制也达到50%;另一方面,江阴大力培养发展新能源和环保等高新产业。朱民阳强调,政府和企业要共谋新能源和环保产业发展的新路径,切实解决“怎样加快发展”的问题。第一,要在“做大”新能源和环保产业上下真功夫;第二,要在“做强”新能源和环保产业上用真招;第三,要在“做优”新能源和环保产业上求真效。

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在江阴这块肥沃的土地上,远景能源、海润科技、浚鑫科技等一大批高新企业茁壮成长。新能源产业力争到2010年新增销售500亿元,到2012年达到1000亿元销售规模。高新产业将在江阴这片土地上赢得广阔的灿烂晴空。江阴正在经历从传统产业向高新产业过渡的漂亮转身。

过去的成功是庸者的负累,却是智者前进的垫脚石。不断的创新开拓成就了江阴名副其实的“五年冠”。

江阴的比较优势:连续五年全国经济百强县状元,是江阴市强大经济实力的反映,在强大的经济实力背后,更值得一提的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积淀的“江阴经济文化”、“江阴精神”等等,都将成为江阴无可比拟的优势。另外,高瞻远瞩的政策决策也是其优势之一。

江阴的投资建议:新能源和环保产业将成为江阴市产业发展的重点,江阴市鼓励广大企业围绕新能源和环保产业投资创业、改造延伸,以促进新能源和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发展优势。

增城:珠三角上的绿色明珠(图三)

在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类比较“钻”的人,他们善于整合自身周围资源,并且能够把资源为我所用,这类人往往比较容易成功。如果把增城比作一个人,那么它就是一个这样的人。

增城,地处珠三角都市圈内,是广州“东进”的主要阵地、“北优”的重要生态区,且位于广深经济带的重要节点上。这样的区位优势,让增城市的决策者意识到,打好“广州牌”,融入珠三角,探索都市圈卫星城的科学发展模式,是一条因地制宜的发展之路。增城,因此被赋予了全新定位:创建广州东部现代化生态新城区!

凭借比邻广州等珠三角城市这一区位优势,增城取得了先发之机。目前增城形成了汽车、摩托车、牛仔休闲服等三大支柱产业。2007年,增城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0亿元,工业总产值862.7亿元,均为2000年的3倍;财政总收入达77.22亿元,是2000年的10倍;县域经济竞争力从1999年的全国第58位跃升至去年的第15位,已连续5年稳居广东省第一位。

增城的经济建设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与所走的“绿色之路”有很大的关系。

增城有过粗放发展的经历,全市曾经建了130多家小水泥厂、150多家小漂染厂、200多家采石场。这些企业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增城成为环境污染的“重灾区”。为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增城市政府顶着财政收入减少的压力,陆续关闭了100多家小水泥厂、97家小型洗漂印染企业和200多家采石采矿场。

“宁可GDP增长少一个百分点,也不让污染项目多一个”,增城市委书记朱泽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增城在大力推行减污的同时,也在造绿。“五山、二水、三分田”的增城是广州东部的绿肺和绿色屏障。近年来,增城大打“生态牌”,大手笔护绿造绿。从2000年起,累计引进社会资金5000多万元,营造各种速生丰产林达1万公顷。

生态环境成为增城招商引资的一张王牌,增城也因此迎来了一股投资的热潮。200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0.72%,创十年来新高,也从本质上扭转招商引资难的被动局面。市长朱泽君形象地比喻为:“我们过去招商是‘彩云追月’,现在则是‘你选择了我,我选择了你’。”

增城这颗明珠如此璀璨,单有区位优势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三个功能圈,并把每个功能圈进行精耕细作。

增城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的原则,将全市1616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分为南、中、北3个功能圈:南部地区位于广州、东莞、深圳之间,发展工业优势突出,营造工业制造业产业圈,打造成广州东部的经济增长极;中部地区环境优美,是广州的城市副中心,营造城市生活圈,创建文化产业城;北部地区生态优美,着力营造以白水寨省级风景名胜区为主的都市农业与生态旅游圈。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ppt 以竞争优势发展特色经济——访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刘福刚
增城的比较优势:比邻珠三角地区,在广州、深圳一小时经济圈内,到东莞只需十多分钟,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随着广州、深圳高新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广州开发区的崛起,增城是最直接的受惠者之一。

增城的投资建议:广州汽车业方兴未艾,这也是广州的重点产业,增城汽车相关配套项目必将成为投资的热点,增城在这一领域有相当稳固的基础。

安溪:浸着茶香的“跳远运动员”(图四)

曾经,安溪是福建最大的全国贫困县。现在,一跃成为全国经济实力百强县。安溪完成了经济发展过程中出色的“三级跳”。在第七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中,安溪排在第97位。

安溪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能够实现三级跳,茶产业功不可没,整个福建就是茶业的故乡。在《乔家大院》这部电视剧里,乔致庸带领他的团队,从山西祁县千里迢迢来到福建贩茶,大获成功,当时福建茶已经出口到了中亚诸国和俄罗斯,可见福建茶产业影响之大。

茶对安溪而言更是“衣食父母”,具有特别的意义。据统计,在安溪108万人口中,涉茶人口近80万,有10万安溪人在外经销茶叶。2007年安溪县农民人均收入达到6434元,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近1000元,农民收入中大约51%来自茶叶。

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安溪的富民功臣茶业,在财政贡献方面却显得有点“小气”, 2007年安溪县财政收入突破15亿元,其中86%以上来自二、三产业。茶叶经济虽然富裕几十万茶农,但其直接税务贡献只在千万元左右。这从侧面反映安溪从政策方面大力支持茶业的发展,真正把惠民、富民政策落实到实处。

“工业是安溪发展的顶梁柱,但一离开茶业,安溪就会走回老路——贫困”,安溪县委书记尤猛军说。

茶业的发展,更是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呈现一业带百业的态势。福州大学管理学教授吴秋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茶叶经济培育出的10万茶商,其背后是大量民间资金的积累和一个创业群体的形成,对于一个后发展地区,这是经济崛起最重要的资源。”

安溪目前已经培育了除茶业外的钢铁、水泥、铁腾等三大支柱产业,这些产业对财政的贡献都在茶业之上,但茶业是安溪民富的基础,只有民富才能强县。现在茶业仍然是安溪对外最知名的一张名片。

安溪的比较优势:安溪地处传统的茶乡福建,茶文化相当发达,茶产业发展日趋完善,整个产业结构已经形成一专多能的格局。而且福建临近台湾,海峡两岸正在着力推动产业共同市场的发展,将促进安溪茶产业质的飞跃。

安溪的投资建议:在茶乡投资茶产业自然是不会错的,但与之息息相关的产业也将成为投资的不错选择。例如茶市电子化建设、现代物流等,这里所指的物流,其所具备的功能早已远远超出运输的功能,取而代之的是交易、结算、价格、配送、质检、进出口代理、展示等综合服务。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47812.html

更多阅读

竞争促进发展的例子 公平竞争将更促进制造业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公平竞争将更促进制造业发展  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诸多改革目标和措施,这也为中国方兴未艾的制造业提供了新的命题和坐标。

声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ppt 以竞争优势发展特色经济——访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刘福刚》为网友感同身受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