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今年的一项重要工作,正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展开。如何利用现代经济理论,积极借鉴经济管理的优势,进一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着力推进劳动力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拓展农民就业致富门路、积极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加快推进城乡配套改革,进一步增强工业化城市化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带动力,进一步提高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成为我们当前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笔者有幸参与了温州市政府的“双千结对”新农村建设一些活动,尝试现代经济理论角度就未来新农村建设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未来新农村发展的经济指导思想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加快农村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要思想,围绕提前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这一目标,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结合农村基层党组织“先锋工程”、创建民主法制村、争创文明村等活动,以“增加村级经济输出、增加村级经济赢利”为关键,完善“村级公共财政”管理,健全“村级综合管理控制体系”为目标,从治理“穷(经济方面)、弱(管理方面)、缺(资源整合方面)”入手,加大农村经济环境整治的力度,完善农村“村级公共财政”基础设施,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民主建设,提高农村的经济输出水平、规模经济质量、产业簇群的竞争力,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使农村面貌有一个明显改变,加快农村的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为加快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当前农村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通过积极探索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思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笔者在工作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农村仍然存在一些共同的、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其中既有经济发展问题,也有错综复杂的综合因素,还有公共管理水平的问题,具体如下:
(一)、组织方面。由于贫困地区的“村级公共财政状况不佳”,村干部的工资水平相对比较低,部分乡村的村干部的工资都成问题,相应村干部的工资相对不足以支持家庭开支,一些村干部为了生计不得不外出务工,导致村党支部建设、村级组织建设、村务管理、文明创建缺乏必要的财务支持,双千结对创建进度相对滞后。此外村领导的整体的受教育水平相对不足,对于现代新的知识经济、发展经济方面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管理的决策科学方面相对薄弱,在领导贫困村农民脱贫致富方面显得“力不从心”,“村级经济发展不力”的直接后果就是村“两委”组织建设相对滞后,直接影响到我们贫困村村两委的领导威信。
(二)、发展经济方面。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客观存在,经济输出能力仍然不强,集体经济造血能力偏弱,农民小富即安的思想仍然客观存在,经济资源整合经验不足,经济盈余积累不足,生产扩大化力度不够,导致农村发展速度仍然偏慢,总体贫困的趋势没有根本扭转,主要表现在农村未来发展没有行之有效的发展规划,经济管理能力缺乏具体的指导和有效的管理,村两委干部的文化知识不高制约了生产扩大化和科学管理的实现,农村对于“资源整合”的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村集体经济输出几乎没有、或者少量低端、低附加值、低竞争力商品、原料输出(没有将农民的劳动、智慧作为商品的附加值实现“高效益的市场变现”),相应的经济赢利不足,由于经济赢利能力不足导致村级公共财政维持艰难等现象普遍存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
(三)、人力资源方面。任何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知识的支撑,更离不开及其掌握这些知识的人才及其施展才华的激励机制。如果将我们的贫困村作一个横向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贫困村的村两委成员的知识结构、知识广度、知识深度都有待提高,其中对于系统的经济管理常识尤为薄弱。一般贫困村的优秀人才不会回到贫困村,一般人才在外面打工,村两委管理群体的知识综合水平、受教育程度一般偏低,村级经济发展必需的“人力资源最优配置”无法实现,而且恰恰是这种非最优的知识结构、群体人力资源水平在支撑贫困村的整体运行,相应的运行效率可想而知。
(四)、管理控制体系方面。从《世界经济史》视角观察:古今中外任何经济实体的崛起必定存在一个完善的“管理控制体系”。纵观我们的贫困农村,其中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其村“综合管理控制体系”建设滞后。村两委对于“村级公共财政”、村经济的《发展经济学》的应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不对称及其上述四者的内部制衡关系认识模糊。发展农村经济实际就是《管理控制系统》的应用领域,仅仅《发展经济学》就涵盖了公共卫生、公共教育、公共财政、微观经济、宏观经济、区域贸易平衡等等领域,任何一个疏忽都由可能产生贫困的“雪崩效应”。而现实生活中的贫困农村可能存在相当数量的“疏忽”,其中有经济的、管理类的,还有资源整合能力、信息不对称的等等深层次问题。
(五)、经济固定成本综合控制方面。如果我们试图在农村构建一条产业链,或者在农村构建一个“产业簇群”,那么我们一定会考虑地域经济特征对于单位商品成本及未来消费能力的影响,例如偏远的山村运输成本太高,小海岛无路可通、农村无法构成一个规模经济必需的消费群体导致投资收益回报率下降,在上海周边地区办企业的优势就是具有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诸如此类,其隐含在区域经济背后的因素是单位商品的生产成本导致的商品竞争力、及其消费市场规模。现在的贫困农村的一个问题是潜在的消费欲望十分巨大,但是现实贫困农民的购买力十分低,农村消费市场始终是最低端的消费品市场。贫困农村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没有消费没有盈余,没有盈余没有投资;投资不足又导致消费需求始终低迷,出口几乎没有。这两年贫困农村的外出打工人员增多,究其原因是区域经济财富沉淀不足,而生活成本过高。同时人口越少,规模经济的供给成本越高,投资的可能性越小,投资、消费促进发展的能力越弱,经济腾飞的门槛越高。人口的老龄化加剧带给西方社会的一个必然结果是高税收、经济低增长。如果贫困外出打工人员比例过大,同时务工汇入贫困农村的资金不足(区域经济贸易逆差),那么我们贫困农村经济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是区域经济“人均造血能力”下降,贫困进一步加剧。
三、未来新农村建设经济若干思路
新农村按照“村美、户富、班子强”的要求,实现农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方面:村党组织坚强有力,成为“先锋工程”先进党组织;村级组织统一协调,村务管理民主规范,各项工作运作有序。就经济领域而言,在发展经济方面应该力求通过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提高人均农村经济总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农村经济盈余。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社区文化生活丰富,社会风尚良好,达到现代文明农村的标准。
(一)、整合资源,发展农村的“集体经济”
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在于资源有效整合, “新农村建设”工作在经济领域的“关键”举措就是——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增强农村的“富有竞争力的经济输出能力”,最终将农村“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转化为“现代农业”的规模经济模式。我们现在的农村基本上可以分为平原村、山区村、海岛村。就地域特征而言,三种农村各有优势,关键在于经济整合的有效管理模式不同。此次结对的三个农村,其中两个是平原村,还有一个是山区村。各有经济特色,其中一个平原村毗邻国道,交通优势比较明显,沿国道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开发的土地资源,未来可以利用当地商品集散地的特点,发展成为物流中心、商品批发中心、;另一个平原村处于内陆区域,属于典型的江南水网地带,其区域经济特征有利于规模化养殖业发展,目前主要种植一些零星的低经济价值的经济作物,规模化种植、养殖业潜力较大,可以发展特色经济物种(如獭兔)的养殖、高附加值产业的种植等等行业;同时我们注意到:近两年经济发展后,轿车进入家庭,群众旅游需求旺盛,增长趋势十分迅速。山区村位于山区腹地,空气清新、交通便利、山区环境良好,荒山坡地比较多,其经济特征有利于农村特色休闲旅游(荒坡地进行别墅的房地产开发,开办农家乐旅游)和种植适合山地的特色高附加值产业(山地特色中药材规模种植)。未来应针对农村当地的综合条件,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努力实现“农村资源禀赋的市场价值回归”,以“扶上马,送一程”的态度(现在农村往往缺乏启动资金),积极为农村制定切实可行的“经济项目可行性研究方案”,并为农村提供力所能及的“村集体经济启动资金”,逐步改善村集体经济的现状,增强村集体经济的“造血”能力,并籍此基础上完善村级公共财政体系建设。
(三)、提高农村的“人力资源”配置、管理水平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新农村建设在在改善农村的“人力资源”配置方面作出不懈的努力,转变以往的扶贫给财物的方式,通过组织农村两委成员参观学习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专业的知识培训等有效途径,促进农村领导感悟“现代知识经济”的现状,从“授人以鱼”转变为“授人以渔”,提高农村村两委成员的综合管理水平,进而为打造现代化的新农村奠定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在此过程中着力改善农村村两委成员的知识结构、知识广度、知识深度。重点培训党建知识、组织管理、经济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内容,努力将其培养为现代化的农村 “复合型管理人才”,使其有足够的知识广度和深度,有能力带领农村的全面建设。另外,应在今后对农村的村干部进行若干次“知识讲座”,普及“和谐社会”建设、科学发展观、“发展经济方面”等方面的基础知识,领会“现代经济发展的趋势”,改善农村于外部经济环境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状,切实改变“农村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脱节问题。以色列人在荒漠上可以实现现代农业的梦想,关键在于“人力资源配置”和“现代农业管理水平”和我们不可同日而语。
(四)、完善村级“管理控制系统”建设
贫困问题是一个多因素失衡产生的系统问题,不是一个扶贫举措可以解决的,任何非系统化的“单一的举措”注定是不能获得满意的结果的。因此其关键在于完善“村级组织的管理控制系统”。这个“系统”必须包含“党建工作系统”、村级经济集体发展管理系统、“村级公共财政系统”、村级公共卫生管理系统、村级公共文化管理系统、“精神文明管理系统”等六个“子系统”,缺一不可。未来5年我局将在农村着力共建上述“村级组织的管理控制系统”。在党建工作方面,对农村的村支部书记进行一次系统的培训,帮助农村建立健全各种支部工作制度,通过党支部行之有效的举措,扩大党支部工作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使农村的群众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在发展经济方面,狠抓农村的“富有竞争力的经济输出”,强化其“造血”功能,大力提高农村的领导管理村集体经济的能力,增加村级财富的积累,帮助村两委制定长远的农村经济规划,进而为村级财政提供强有力的经济保障。同时有必要强化村级财务的权力制约和审计工作,提高农村的资金使用效率。在完善的公共财政体系的基础上,逐步完善村的卫生体系建设,改变农村“就医难、难就医”的问题。新农村建设应努力在农村构建“数字化网络体系”,在新农村构建“信息化村务管理平台”,加强与外部环境的信息交流,提高农村的行政效率,让农村感受“信息化浪潮”的强大冲击,力求彻底改善农村与外界社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双丰收”。
(五)、着力构建“农村产业簇群”
迈克尔.波特在《竞争论》中描述了区域经济发展初期构建“产业簇群”的若干优势。二十年前,“温州模式”中农村经济腾飞的一个经验就是不自觉、成功地履行了“产业簇群”理论,打火机、皮鞋、低压电器等温州支柱产业的背后就是规模化、分工细化、产业化、资本集中使用、销售市场扩大化,当时温州的年轻人为了温州的产品外出推销者相当多,其必然结果是构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未来新农村建设应该着眼于基于组织贫困农民集团化劳动基础上的“产业簇群、产业链构建”,鼓励外出务工的农民回家创业,发展初期可以积极借鉴温州模式的经验,充分发挥利益分配的有效杠杆作用,注重资源的整合,注重扩大再生产,注重财富的积累,注重本地的经济的输出,注重资本的积聚效应,注重产业簇群的系统发展,注重资本的时间价值最大化。同时凭借具有竞争力的薪资优势积极吸纳各种人才、劳动力资源,提高人均赢利水平,进一步扩大优势。现代农业的规划一定要本着系统的“产业簇群”构建思维,优先借鉴温州模式的先进发展经验,注重产业簇群的利益分配模式,注重多赢的组织利益制度构建,籍此调动全员的积极性,重视利益的激励机制和产业簇群的比较竞争优势。
经济发展是一种系统管理的结果,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有效整合农村各种经济资源,同时积极面对市场经济,以“产业簇群”构建为基点,通过有效的经济管理,实现农村各种资源、劳动、智慧的经济价值回归”。只要我们全社会“上下同欲”,本着系统、前瞻、发展、务实的管理思维,在发展经济、人力资源管理、促进农村管理水平提升、改进村级完善村级“管理控制系统”建设,强化农村“公共管理水平”等等方面,真心诚意地共同帮助农村“谋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定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