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O成熟了
毫无疑问,中国CIO已经成长为一个成熟的群体了。
这意味着,很多企业改变了对其中“I”即Information的看法――从信息中心主任到CIO,这绝不是称谓上的简单变迁。
然而四年前,所谓的CIO还只是一个顶着这个新名词行使着信息中心主任职务的、渴望拥有更多发言权的群体。那时候,IBM就断言,未来几年中国IT产业发展的趋势之一,就是CIO角色的改变――“CIO将成为企业战略决策着之一”。
那时候,IT产业仍然处在下滑的泥沼中,然而IBM却在惨淡的大环境中预言:当IT成为企业战略核心的一部分的时候,CIO也将成为企业的战略决策者之一,并成为企业转型的主要驱动者,这将成为未来10年的必然趋势。
并且,IBM还对CIO的涵义或者说职责,给出了这样的阐述:
CIO=Chief Innovation/Integration/Infrastructure Officer。即未来的CIO,要有这样的意识:以创新的产品推动企业业务的发展;充分了解新技术方向,抓住未来IT开放、虚拟、自主、整合的方向;建设一个强有力、坚忍不拔的基础设施,而不再仅仅是收集信息的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
那时候,这样的言论听上去似乎有些怪诞。然而今天,这似乎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了。原来的信息中心主任们正全力向真正意义上的CIO转型,从一个单纯的技术工作者向企业决策者转型,并在这种自身称谓和职责的变迁中,驱动着整个企业的转型。
这个时候,当年的理念缔造者又扯出了一面时代大旗,宣称新一代信息架构――随需应变的信息架构时代正在到来,并呼吁CIO们关注这种变化,并在这种变化中保持主动。
6月12日,IBM在上海召开了一场有470多名CIO参加的大会,第一次在中国发布了“随需应变的信息架构”这一策略。实际上,这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说法,去年秋天IBM就已经在全球发布了这一战略,鉴于中国市场状况,在迟到半年多时间后这一理念终于登陆中国。
听到这一说法的第一反应,就是IBM在几年前提出的“随需应变”。那么,什么是随需应变的信息架构?与随需应变有没有关系?只是一个虚无飘渺的概念还是一个能够实现的理想?
IBM给出的,只是一个说法,没有又一个可以据的实施方法?
迈出改变的步伐
孙悟空最大的本事之一,就是七十二变。
窈窕女子、精干小伙、慈祥老人、小妖、石头、大树、小虫子等等不一而足,环境和世态需要他变成什么,他就变成什么。
这是一种极度理想的状态,只有在想象的世界里才会有。所以,当IBM在几年前提出“随需应变“这一理念时,很少有人相信这种同样极度理想的状态能够发生在IT架构的建设和使用中。
而这次针对信息架构提出的随需应变策略,可以理解为:让信息在企业中的作用,能够像孙悟空会七十二变一样,随着环境的变化和需要而变。
信息像孙悟空一样七十二变,从而为企业提供多样化的价值,这可能吗?
在当日的会议中,IBM软件集团信息管理软件全球市场营销副总裁Mark Register带来了生动的例子:泰康人寿需要重新改造基础设施,以便在不断扩大的中国市场占据更多的份额。但是,他们的IT系统非常零散,信息分散在各个分公司,更要命的是,客户数据高度分散。泰康需要对客户的信息加以统一,需要集中管理,了解客户是哪些人,同时也要了解自己能够提供什么样的方案。他们采用了IBM公司WebSphere信息整合器和WebSphere应用服务器软件,建立了开放灵活的平台,把客户信息统统集中起来了。“效益是立竿见影的。”Mark说。
这似乎并不能解释什么是随需应变的信息架构,也似乎不能解释IBM在其中的真正价值。先来看看IBM最初对于信息随需应变(Information On Demand)的定义――是企业应用信息的一种全新理念,这种理念所传达的掌控信息的思路是通过在正确的时间,以最正确的方式和流程把最可靠的信息传递给需要它的人们,以此来帮助他们把握机会并应对竞争威胁。而IBM对自己多定位是,提供信息随需应变解决方案,帮助客户全面整合并简化信息管理。
Mark对于泰康案例的总结是:“企业需要重新审视掌控信息的方式,并将掌控信息提高到一个战略的高度,把信息变成一种重要的企业资产。因此IBM提出的信息随需应变理念正是从客户需求出发,帮助企业使信息资产的价值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