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改善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与民生新闻



黑龙江《新闻传播》2008年第1期发表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与民生新闻

                           ——学习十七大政治报告

                             陈力丹 瓮巍巍

    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中,“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为一个部分被单独提了出来,这显示了党中央对民生问题的重视,也预示着百姓的生活将在更广的范围、更深的程度上得到改善、发生变化。由此,我国新闻传播业界与此相关的一个概念需要我以十七大精神来重新审视,即“民生新闻”。

一、民生新闻的是与非

    民生新闻的热潮兴起于2002年,以江苏电视塔新闻频道的电视节目《南京零距离》为代表的民生新闻,引起社会的关注,随后引发所谓“民生新闻现象”。关于“民生新闻”的概念,学界和业界迄今尚无明确的定义。它不是一个专门的新闻种类,而是涵盖了以往新闻分类中的社会新闻和经济新闻等类别。一般认为,民生新闻是指“采用平民的视角,站在百姓的立场,去播报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评说百姓关心的事情,并为百姓排忧解难,从而体现出社会主义媒体对百姓的社会关怀,是一种以大众为收视对象的新闻样式。”①也有学者认为“民生新闻其实并没有明确指向性。民生新闻,与其说是一种新闻样式、新闻体裁,倒不如说是一种新闻操作的理念,是在操作上对新闻本质的回归或还原,即‘它是一种针对新闻媒介和记者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 ②

    由于采取平民视角关注普通民众生活状态,民生新闻符合随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新闻报道“三贴近”的要求。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不仅是政府工作的重点,也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因而民生新闻得到了关注,并较快地普及。但是民生新闻的直接起因,并非是传媒工作者增强了民生意识或民本思想,而是传媒竞争中一种的报道视角或方式。民生新闻由于其贴近性、故事性、趣味性以及互动性成为吸引观众注意力的有效手段。这种经济诱因,在政策上得到鼓励的情况下,也促使传媒工作者开始从理念上关照民生问题。

    有的文章称民生新闻为“老百姓自己的新闻”,它在内容和形式上为百姓所喜闻乐见。编辑记者们走近百姓生活,反映百姓身边的麻烦事、新鲜事,比如食品卫生、医疗、子女教育、小区物业管理问题等,映射出他们真实的生活状态,同时监督政府和各行业的不正之风,为百姓排忧解难,也批评市民生活中种种不文明行为;在形式上,采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广泛使用同期声、热线电话等互动形式,尊重百姓的话语权。从这些方面看,民生新闻体现了党中央关于新闻“三贴近”的要求,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但是,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一些民生新闻栏目一味追逐商业逻辑,追求轰动效应,追求高收视率,使民生新闻的发展走入误区。问题的主要表现有:

    1.孤立地报道琐碎小事,如停水、停电、邻里纠纷等等,传媒没有在相对宏观的层面对社会环境进行监测,无形中转移了公众的关注视线。

    2.单纯大量报道车祸、凶杀、夫妻反目、第三者插足之类的内容,传媒缺乏总体上引导舆论的正确理念,反而迎合了受众的低俗趣味和猎奇欲望。

    3.记者职能发生错位,介入、干预新闻事件,使得所报道的事实不是客观发生的,而是在记者或传媒一手操纵下变成的“事实”。③

    4.片面追求对事实报道的“短、平、快”,缺乏对事实本身内涵的深刻思考,使新闻变成了人们饭后茶余的谈资。

    5.几乎只把城市市民的生活作为报道范围,不见了我国人口的多数——农民的身影,忽视农民的话语权。

二、十七大报告为民生新闻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

    1.明确和扩大“民生”的领域

    目前的民生新闻,最明显的问题是选题。编辑缺乏对全局的把握,选题的视野狭窄、内容琐碎,部分节目迎合低俗趣味等方面。因此,民生新闻在未来的发展中首先要解决选题问题,以及扩展报道范围的问题。十七大报告启示我们民生新闻可以在更广阔的领域去开拓、去挖掘。

    作为社会生活的忠实记录者,传媒当然要反映变化中的社会生活,问题在于抓重点、难点、热点。十七大报告要求:“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五有”(子女教育、拖欠工资、医保、养老保障、住房保障),就是当下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民生话题。虽然每个方面的切入口,当然得从具体的小事入手,但是传媒的编辑(编导)一定要心中有大局,有意识地对这五方面的报道做出规划,不能再是鸡毛蒜皮一把抓。民生新闻聚焦于这些方面,才能真正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从新闻价值角度看,这些选题具有利益上的接近性,舍弃这样的选题,只注重奇特和趣味,民生新闻便走味了。

    除了宏观表述外,十七大报告还专门对教育、就业、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等重点民生领域做了具体的阐述,明确了下一步的目标,如“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这些具体的举措将是各级政府今后的工作重点,百姓的生活也将在这些方面发生变化。民生新闻要及时为百姓提供政府政策和措施的解读,提供权威意见,让百姓对此政策有充分了解,同时表达百姓的意见,开展政府和百姓的对话,通过信息的沟通,化解百姓与政府职能部门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矛盾与隔阂,发挥媒体协调社会关系的职能。

  2.给民众提供意见表达的渠道,也要正确引导舆论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其中“表达权”为首次提出。长久以来,表达渠道的不畅通是各种矛盾冲突激化、群体事件爆发的重要原因。如在2005年6月11日的“定州事件”中,民众利益表达渠道的不畅通就是此次恶性事件爆发的因素之一。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期,也是矛盾凸现期,地区发展失衡,城乡发展失衡,贫富差距扩大,百姓住房难、上学难、看病难等等,在这些矛盾冲突中,民众表达自己利益诉求的权利受到压制,就可能酿成恶性事件。

    大众传媒是民众利益诉求表达的重要渠道。民生新闻报道的就是民众的生活,更要起到为他们提供表达渠道的作用。民生新闻栏目应创新形式,尽可能多地反映民众的呼声。各种新媒体技术不断出现,给民众表达渠道的建立提供了有利条件。民生新闻栏目可以利用各种新兴媒体,比如可以通过自己的网络版,收集民众意见,并在报纸或广电媒体上表达出来;利用手机,随时在广电媒体上反馈公众意见。总之,民生新闻栏目要利用自己话题优势,提供民意表达渠道,化解社会矛盾,起到“排气阀”的作用。

    在为民众提供表达渠道,反映舆论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引导舆论的方向。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往往牵涉多方利益群体,媒体进行报道时更要注意坚持客观、公正、平衡的原则,保持理智,尽可能地反映不同社会群体和人群的利益诉求和观点意见,提供多种声音良性互动的平台,在呼吁改革的同时,理顺群众的情绪,强调社会的进步方向,给社会以信心。

    例如十七大期间,建设部部长汪光焘表示:房子现在还有人买,不好说房价太贵老百姓买不起。这成为网友们热烈讨论的话题,质疑声、谴责声不断。南方某家报纸及时发表了一篇评论《建设部长为何不“不好说”房价?》,分析了“不好说”的原因,接着提出“汪部长‘不好说’房价,并不等于‘不理会’房价,反而应当对现有的市场制度作一番梳理,看看到底哪里出了问题,为什么老百姓如此不满意?”引导大家去关注房改政策的变化、弊端,用理性的分析平息了不冷静的情绪。

    3.通过报道民生新闻实现一定的舆论监督

     十七大报告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报告之后,再次提到“舆论监督”: “加强民主监督,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这里强调的是各种监督方式的合力,而不是单独的传媒的监督。这一要求对民生新闻也提出了一种新思路。

    第一,民生新闻涉及较多的人民生活问题,这方面的信息的及时公开同样重要。通过报道民生新闻而宣达政府的最新相关信息,本身也是对权力的一种监督。十七大报告提出,“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对信息公开的十分形象的比喻,进行时态。

    2007年4月5日,温家宝总理发布第492号国务院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将于2008年5月1日起施行。十七大报告也提出“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制定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原则上要公开听取意见。”这给我国新闻媒体在一定范围内对政府权力的监督提供了法规和政策上的保障。有的传媒曾经报道每天的街道办事处查询各种政策文件的百姓,这个报道角度一举两得,一方面反映了民众对信息的需求,同时也可以监督政府部门信息公开的情况。

    第二,注重监督的合力。报道民众生活中不公正、不合法的事情,是民生新闻中的一类话题,往往一经媒体报道,就会形成舆论的压力,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使事情得到妥善的解决。但这不意味着是传媒在解决问题。传媒的职责是揭示事实,通过这种揭示对监督客体造成精神压力,仅此而已;传媒不能参与行政和司法的职权。“在许多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一句解说词:在记者的调解帮助下,某某问题得到顺利解决。”⑤要强调,问题的解决是各种监督合力的结果,传媒不能越权,不要使受众产生“找媒体比找行政部门更有效”的错觉。

    舆论监督不能代替行政执法,新闻媒体不是政府的职能部门,“只是一个信息传输和民意交流的平台,作用应局限于表达民意层面,而不应落到实现民意层面”。“媒体职责之外的改善民生,保障民生,最终还是要借助于政府与社会的力量来构建一种制度性的安排。”⑥媒体应坚守客观报道之职,通过自己的监视、监测来推动各种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4. 重视农民民生的报道

    农民的话语权严重缺失,是民生新闻被诟病的一个方面。“民生”中的“民”包括城市市民和农村的村民,以及大量的进城务工的来自农村的人员。一些媒体将民生新闻仅仅理解和定位为面向城市、以城市百姓为题材和关注市民生活的新闻,忽视了占中国人口总数2/3的农民。这对民生的理解是不全面的。

十七大报告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些表述对新闻媒体关注农民的民生问题提出了要求。

党中央和全社会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各项改革对农民的影响以及广大农民的生活状态,给民生新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农村教师素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等问题,都是紧迫又重大的民生问题,应该得到新闻媒体更多的关注。另外,在报道农民、进城务工人员时,媒体不能只集中于他们的负面形象,把他们置于市民、城市生活的对立面,对于这些社会的弱势群体,媒体应给与平等的利益表达的机会,既要反映存在的问题,也要及时报道光明的一面,促进社会各阶层的和谐相处。

注释:

①李舒、胡正荣《民生新闻现象探析》,《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06

②高贵武《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和现实走向》,《新闻与写作》,2006/3

③杨玉华《对电视民生新闻热的冷思考》,《声屏世界》,2004/8

 民生改善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与民生新闻

④陈力丹李冠礁《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新闻和宣传工作的新思维》,《今传媒》,2007/12

⑤杨玉华《对电视民生新闻热的冷思考》,《声屏世界》,2004/8

⑥李艺凡《民生新闻应处理好几种关系》,《新闻爱好者》,2007.10(下半月)

(作者陈力丹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瓮巍巍为该校新闻学院研究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47880.html

更多阅读

推荐几篇以亡灵巫师为主角的小说 亡灵巫师技能

一般说来,亡灵巫师给人的印象是黑暗、邪恶、残忍、神秘,不过正面描写亡灵巫师的小说也不少。《第七颗头骨》,中篇,凤凰的力作,以暗黑为背景的奇幻小说,强烈推荐,每次重温我都很感动。后续还有一个《忘魂花》,也不错。可惜凤凰的作品很少,原来

建立以企业文化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人力资源系统

建立以企业文化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摘 要随着市场的开放,企业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由价格竞争转向核心能力竞争和创新竞争,其关键是企业文化和人才的竞争。如何发挥人才潜能,是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促使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环节。这也

声明:《民生改善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与民生新闻》为网友纯属游戏而已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