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在美国,硅谷和华尔街被称为两大资本天堂,所不同的是,一笔很小的投资如果受到了风险资本的追逐在硅谷就可以迅速成长为一个规模可观的企业,而华尔街却不能。也正是如此,黑石及黑岩的起家过程在华尔街被称为另类。在华尔街,史蒂夫·斯瓦茨曼和劳伦斯·芬克的名字如雷贯耳,他们二人被人并称为“黑石双雄”
当今,全球最大的私募投资集团——黑石集团(Black Stone)的CEO——史蒂夫·斯瓦茨曼和全球资产管理业巨头黑岩公司(Black Rock)创始人兼首席CEO——劳伦斯·芬克,被华尔街公认为当下的金融奇才。史蒂夫·斯瓦茨曼是人们心目中的私募基金“大鳄”,而劳伦斯·芬克则被誉为“债券教父”。二人结缘于黑石,如今,一个在黑石,一个在黑岩,两大金融奇才正如武林高手般将彼此的竞赛与切磋演绎得难解难分。施瓦茨曼:其人其事aihuau.com 史蒂夫·斯瓦茨曼一手创建了黑石集团,并把它打造成为华尔街最知名的私募基金公司。凭着一系列大手笔的交易和破纪录的并购,他创造了一个个让人咋舌的金融奇迹,被业界称为黑石集团的“精神教父”,《财富》杂志称其为“华尔街新一代的领军人物”;《福布斯》称其为“华尔街的国王”。 施瓦茨曼于1947年2月14日出生于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父亲是一位窗帘商人。1965年,施瓦茨曼和美国现任总统布什同时进入耶鲁大学,当时两人同住在达文波特学院的一个宿舍楼里。他与布什都加入了著名的“骷髅会”。至今,他与布什的合影仍然挂在家里。 1969年,施瓦茨曼从耶鲁大学毕业后进入哈佛商学院深造。从哈佛毕业后,施瓦茨曼加盟华尔街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并获得了时任该公司董事长、也是后来黑石的创始人之一的彼得·皮特森(Peter G. Peterson)的信任和赏识。很快,施瓦茨曼就成了雷曼兄弟公司的董事总经理,当时他仅仅31岁。不久,他又被任命为公司全球并购部的主管,但是对于施瓦茨曼而言,这不是他想要的全部。 1985年,施瓦茨曼毅然离开了雷曼兄弟,与彼得·皮特森一起创办了黑石集团。当时,两人共有的资产是40万美元和两个助理。借助彼得早年与索尼总裁盛田昭夫结下的友情,他们抢得收购代理权,代表索尼出价20亿美元,收购哥伦比亚唱片公司。这笔业务算是黑石集团的开门红。 之后,施瓦茨曼和彼得·皮特森决定创立私募基金。但是当时的黑石在华尔街还是无名之辈,几乎没有人能看上这个小公司。可以想见,在募资过程中,他们频繁地吃闭门羹是在所难免的。 一段艰难时期后,黑石终于赢得一单5万美元的生意,得以维持运作。此后,黑石决定效仿KKR(金融史上最成功的产业投资机构之一,老牌正宗的杠杆收购天王),专注于并购业务。之前只有大公司才做这种业务,而黑石是家只有75名员工的小公司。刚开始,仅有不到1%的基金愿意投钱。但幸运的是,美国保险和证券巨头保德信公司被施瓦茨曼的坦诚和抱负所打动,决定尝试性投下一亿美元,正是这笔钱让后来者看到了黑石的潜力。 不久后,通用电气总裁杰克·韦尔奇也入伙了。黑石的第一只8.5亿美元的基金吸引了32个投资人,包括大都会人寿、通用电气、日本日兴证券及其他几个大企业的退休金。在股票市场的回报只有3%至4%时,黑石的回报却超过30%。 此后黑石再没为募资伤过脑筋。在各基金投资人眼里,回报率常年保持在30%以上的黑石简直就是“印钞机”。 黑石终于平安度过了那段颠簸期,步入快速发展的通道。22年后的今天,黑石集团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私人股权投资金。黑石集团已拥有52个合伙人和750名雇员,业务领域横跨私募基金、商业银行、房地产、特种基金和企业债务管理等,是当今华尔街增势最猛的金融王国。目前,黑石掌握的资金高达1250亿美元,施瓦茨曼个人财富预计已超过30亿美元。 施瓦茨曼留给华尔街最深刻的印象是他具有所向披靡的商业眼光和严谨周密的执行力。从华尔街上多如牛毛的眼光独到、又善于掌控时机者中脱颖而出,施瓦茨曼是为数不多中的一个。 2004年,黑石从德国私人资本手中买下Celanese化学公司,随即该公司在美国上市。当时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整体正处于低迷期,而传统行业在股市开始受到青睐。不到半年,黑石转手间就获得现金收益30亿美元,还掌握了为数不少的股份。从这笔交易中,施瓦茨曼的不凡眼光可见一斑。目前黑石集团控制着近50家公司。在这些资产的并购中,黑石仅在2006年的收入就达850亿美元。 2007年2月初,黑石集团又以389亿美元购得美国最大的商业物业集团——权益写字楼投资信托公司,成为全球有史以来最大一宗杠杆收购交易。3月份黑石向外界宣布,以19亿美元现金收购杜莎夫人蜡像馆的母公司杜莎集团。这些“大手笔”收购案都与施瓦茨曼的谋略紧密相关,也因此成就了今天的黑石集团。 对自己辛苦创建的金融帝国,施瓦茨曼格外地“疼爱”。不管是只有两名雇员、账面上只有45万美元的初期,还是如今拥有52位合伙人和750名雇员、总资产超过千亿美元的今天,施瓦茨曼总是事必躬亲。 施瓦茨曼很少会错过黑石集团每周一的例会,而且他会亲自主持。即使是在法国的度假屋休假,他也会参加公司的电话会议。这对他以及公司来说都非常重要。每周由施瓦茨曼亲自主持的周一例会,被黑石高管层视为经验与智慧的共享机会。会议通常从上午8点半开始,一直持续到下午4点半。关于黑石所有的投资决策都将在会议上讨论,与会人士必须对任何一个项目的详细背景有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在黑石,各个不同部门的职员都会分享他们的知识和经验,这使得整个公司的员工都能学到更多得知识和技能。这不是选修课程,而是核心课程。”施瓦茨曼常这样说。他希望众所周知的分享精神可以在公司面临市场动荡时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除了从不缺席周一的例会外,施瓦茨曼还是每一个会议发言者的忠实听众。一个为与会者十分熟悉的场景是,每当其他管理者会议分组表决时,施瓦茨曼就会静静坐在一旁,如果要插话或者不赞成某一看法,施瓦茨曼从不提高嗓门,而是以其泰然自若的态度,甚至迷人的谈吐,让人折服。
劳伦斯·芬克:其人其事 每天早上6点整准时来到自己的办公室,然后煮上一杯浓浓的咖啡,接着通过玻璃幕墙俯瞰车水马龙般的曼哈顿街道,已经成为劳伦斯·芬克多年的习惯。 芬克小时候反应总是比同龄的孩子慢半拍,父母觉得这个孩子比较笨,对他没抱太高期望。但长大后的芬克似乎突然开窍,不仅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本科学业,还顺利进入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并提前获得了MBA学位。 攻读MBA时芬克的专业方向是房地产金融,他希望能在房地产金融领域工作。1976年从加利福尼亚大学毕业后,他进入华尔街老牌的第一波士顿银行,作为一名房地产抵押债券交易员。当时房地产抵押债券刚刚诞生,经营市场非常狭小,许多保险公司和银行出于规避风险的需要,都试图减少手中持有的抵押债权。 然而,芬克却发现了这其中潜藏的机会。他大胆向公司请缨,要求组织一支特别团队专门进行定向研究和市场开发。公司同意了他的要求,并批准由芬克主持组建这个特别的团队。特别团队建立后仅仅一个星期的时间,芬克推出的房地产抵押贷款债权凭证(CMO)业务正式面世。这种业务是将债券的本金与利息拆解后重组,以形成更多样化、流动性更佳的债券商品,这刚好契合了当时退休基金经理人的投资需要。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这一新产品即发展成为美国房贷债券市场的主流产品。第一波士顿银行仅此项业务进帐就达百万美元。 在这项业务中,芬克锋芒初露,并受到上司的极大肯定和赏识。不久,芬克就被调到固定收益证券部门,负责分期贷款抵押债券(MBS)。随后在短短的5年时间里,芬克就把这个产品变成了第一波士顿银行的拳头产品,并为公司创造了460万美元的利润,其中有一个季度竟创造了130万美元的赢利记录。由于业绩十分突出,芬克被破例提升为第一波士顿历史上最年轻的合伙人。当时他只有28岁。1986年,芬克领导的债券部门在一桩高风险交易中孤注一掷,结果惨赔100万美元。一夜间,这位资本市场上的“后天神童”失去了头上的耀眼光环,第一波士顿很快对芬克做出了解职的决定。 此时的芬克已经在债券销售行业摸爬滚打了整整10年。虽然事业上遇到挫折,但是芬克心里却很明白,自己还有更大的潜质尚待挖掘。 在纽约曼哈顿区知名的意大利圣·皮埃特罗餐馆的靠窗圆桌上,放着一个小牌子,上面写着:“保留给劳伦斯·芬克先生”。这里的餐厅侍者都知道,这是黑岩总裁兼执行长芬克最爱的座位。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里是芬克一生的一个转折点。 离开第一波士顿银行后,芬克很快在短暂的空闲中找到自己新的方向和定位。 1987年的一天,芬克不经意地走进圣·皮埃特罗餐馆,好心的服务员看他有些无精打采,就把他安排在一个靠窗的位置上。芬克不自觉地朝窗外一瞥,没想到这无意的一瞥却让他顿时兴奋起来,因为对面墙上贴着一张招聘广告。 第二天,按照广告的地址芬克第一次走进了黑石的大门。当时,施瓦茨曼创立黑石公司不过才两年的时间,但是对于芬克而言,选择黑石并不是失业后的无奈之举,黑市公司的理念和思路在很大程度上与他对自己第二份工作的要求非常一致。同年,芬克正式加入黑石集团。 是金子总会发光。这句话相当适合劳伦斯·芬克,也适合他所选择的事业。在很快熟悉了黑石集团的业务后,劳伦斯·芬克又独辟蹊径,向公司提出成立金融管理公司的建议。芬克的建议很快得到包括施瓦茨曼在内的公司董事会的同意。随即,芬克拿出自己构思成熟的一套营销方案。此举大获董事会的赏识,芬克被提升为新金融管理公司的董事长。 在获得更大自主权后,芬克放马挥鞭。5年之后,金融管理公司正式从黑石集团分离,芬克带着8位合伙人开始单干。关于芬克脱离黑石的原因,华尔街流传着这样一个版本,即芬克和其他8位合伙人不满于黑石集团对他们的业务说三道四,芬克一再坚持——金融管理公司的董事会要完全独立运作。如此一来,双方最终分道扬镳。独立出来的金融管理公司便是黑岩公司——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资产管理企业。 事实证明了芬克抉择的正确性。自独立运营至今,黑岩已经连续多年保持惊人的增长速度。公司从最初的8位创始人,发展成为一家拥有1500多名员工、管理资产1.23万亿美元的超级资产管理公司。劳伦斯·芬克也因此成为华尔街当之无愧的“债券教父”。 2007年下半年,由于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华尔街多家高管纷纷下课,其中美林债券的CEO奥尼尔就是一个典型。当奥尼尔下课时,外界曾盛传劳伦斯·芬克是即将下课的第二人选,而在华尔街的眼中,芬克却是拯救美林的最佳候选人。几年前甚至华尔街还流传着劳伦斯·芬克有可能成为花旗或者摩根斯坦利CEO的说法。尽管到如今这些流言只是流言,但这恰好证明了华尔街对劳伦斯·芬克的莫大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