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研究方法 我与知识经济学研究



——有关我国知识经济研究的历史起点问题

 

张和生

(江苏淮安  223001)

 经济学研究方法 我与知识经济学研究

 

知识经济的研究目前在同内外已经形成了一股热潮,自吴季松博士出版《知识经济》一书后,全国各大媒体相继对知识经济问题开展了广泛地讨论,有关这方面的专著层出不穷,以至于很多人认为知识经济问题的研究起源于1998年以后,很多人认为吴季松的《知识经济》是我国最早的知识经济方面专著。其实不然,我于1984年就开始知识经济方面的研究,1988年就提出了“知识经济”的概念,1990年就提出了知识经济学的有关观点,并发表在《生产力研究》杂志上。我认为岂今为止,中国第一个发表知识经济方面论文的期刊是《生产力研究》,第一家出版知识经济方面专著的出版社是辽宁人民出版社。

一、知识经济研究雏形论文是《知识的物化与劳动过程的优化》

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国内风行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及奈斯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趋向》这两本未来学专著时,国内外一些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以至企业界人士纷纶聚会,议论研讨,对未来社会和新技术革命问题的研究掀起了一股热潮,国内外各种有关新技术革命的论著层出不穷,在一些学者的论著中不乏看到许多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悖的观点,有的公然提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已经过时”的论调。有的提出要用“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新技术革命对未来社会的影响一时众说纷纭,当时我还是一个电大经济系的学生,为了系统地研究新技术革命问题,我研读了大量国内关于新技术革命方面的著作,用了近三年的时间进行研究,写出了《知识经济与知识劳动论》的论文,由于当时国内尚无人提出知识经济这一概念,当我把论文投给《生产力研究》杂志社时,责任编辑与我商议,建议将论文题目改为《知识的物化与劳动过程的优化》发表在《生产力研究》1988年第3期上。第一次提出了“知识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所以说我国第一个刊登知识经济问题研究论文的期刊是《生产力研究》,第一篇关于知识经济研究雏形论文是《知识的物化与劳动过程的优化》一文,之后我荣幸地得到老一辈经济学家、厦门大学罗季荣教授,经济学家、国家信息中心的乌家培教授,南京审计学院周元良教授的指导,对知识经济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并在《生产力研究》1990年第一期上发表了《关于知识经济学研究对象、目的、任务若干问题的探索》,第一次提出“知识经济学是揭示知识劳动在在社会物质生产过程中发生作用的客观规律的新兴经济学科”,初步提出知识经济学研究的系统架构,应该说这篇论文是国内最早的一篇提出知识经济学这一概念的论文。所以说《生产力研究》杂志为我国知识经济学研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知识经济学》的形成

在我的《知识经济学》发表之前,国内关于知识信息论的观点颇多,尤其是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在经济生活中出现了诸多政治经济学传统观点无法解释的现象,诸如知识产品商品化与经典政治经济学的矛盾,突出表现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确定又是以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正常的生产条件、社会平均劳动强度这三个条件为前提。由于知识产品的创造其耗用的时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不可比的内容,于是有人提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新技术革命时代已经过时。究竟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否过时,带着这些问题的思考,我开展了劳动价值论的深入研究,并且从劳动的本质属性分析开始,先后对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科学劳动、技术劳动、信息劳动等诸多命题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构建起知识劳动的研究构架,提出了知识劳动论的一系列观点。在我的初步研究基础上,我形成了知识经济学的框架体系。此后,我得到了厦门大学胡培兆教授、南京大学洪银兴教授的指导,开始知识经济学的系统研究,并于1987年完成了经济学初稿,送给了著名经济学家罗季荣教授,经济学家乌家培教授、南京大学洪银兴教授审阅,当时书稿名为《知识劳动与知识经济论——知识经济学初探》。乌家培教授经过三个月的审稿,提出了许多指导性意见,并就这一门学科的体系提出了独特的看法,当时辽宁人民出版社的责任编辑宋玉平告诉我辽宁人民出版社正在编经济学新学科系列专著,建议征求乌家培教授意见将书名定为《知识经济学》,应该说辽宁人民出版社在当时尚无人提出知识经济学这一学科时,勇于不惜亏本将这部专著发表是难能可贵,当今天人们谈论知识经济学时,人们不应该忘记辽宁人民出版社,不应该忘记当时的责任编辑宋玉平,不应该忘记最早的知识经济专著《知识经济学》。

三、知识经济学的贡献

翻开当今的知识经济方面专著,再回顾15年前我的《知识经济学》究竟有哪些贡献。

第一,建立了一门新学科体系的架构。岂今为止,国内对知识经济问题的研究尚未形成一门新的学科体系,各种关于知识经济的定义尚未形成共识,尤其是对这门学科的一系列范畴缺少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而《知识经济学》一书以知识劳动的分析为核心,把知识的物化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知识劳动一系列具体形式的分析,如技术劳动,管理劳动,信息劳动等定义的提出为知识经济学的深入研究构建了理论基础。

第二,融入了诸多经济学分支学科的理论成果。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必然会引起社会经济的变革,经济学必须对现实中的问题作出理论上的回答。知识经济涉及生产力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科学经济学、思维科学和哲学等学科的内容,可以说知识经济在前人提出的经济学等分支学科的基础,构建了一门新的学科体系。这一体系以知识劳动的分析为红线。围绕知识劳动的物化过程展开理论分析,从而突出知识劳动的形成与发展是科技进步、知识进步、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知识经济的形成是知识劳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样的主题。而当前理论界关于知识经济问题的讨论偏重于对新技术革命引发的一些现象进行分析,缺乏对知识经济体系本身的核心问题——知识劳动物化过程的研究。我在《知识经济学》中鲜明地提出“知识本身不创造价值,是依靠知识的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因此,研究知识经济必须研究依靠知识的劳动过程,即知识的物化过程。

第三,知识经济学关于知识经济的定义与特征的分析。15年前,我在《知识经济学》一书中,就对知识经济的定义进行了表述: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为核心,以在社会总体劳动中占主导地位的知识劳动为形式,通过创造各种智力、智能技术及智能工具、扩大劳动的功能,从而生产出高质量、低消耗、知识集约化的实物产品,并实现社会生产过程高效率管理的一种经济形态。其特征是系统化、科学化、信息化的经济。尽管在目前诸多的关于知识经济定义的表述中有种种不同的表述,但是其本质认识应该说与我的观点有诸多相似之处。

四、补言

《知识经济学》1992年出版后,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人微言轻,当六年以后人们大谈知识经济的时候,也许人们已经忘记了多年前我提出的《知识经济学》,其实打开今天的互联网,人们依然可以看诸多学者引用《知识经济学》中的观点,比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吴汉东发表的论文就多次引用《知识经济学》中观点。《中国经济学科学年鉴》1995年版就有我关于这门学科的专题介绍等等。

当人们谈论知识经济的时候,不应该忘记《生产力研究》和辽宁人民出版社为此做出的贡献,不应该忘记国内最早的《知识经济学》专著,这是“中国研究知识经济的历史起点”。

 

 

参考文献:

1、赵国志、刘立秋《中国研究知识经济的历史起点》《生产力研究》1999年第2期

2、赵国志、王洪哲《知识经济学:中国研究知识经济的历史起点》《中国图书评论》1999年第8期

3、张和生《知识的物化与劳动过程的优化》《生产力研究》1998年第3期

4、张和生《关于知识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目的、任务若干问题的探索》《生产力研究》1990年第1期

5、张和生《知识经济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6、张和生《知识经济学》《中国经济科学年鉴1995年》

 

 

作者:张和生 男 1963年生 经济学硕士研究生毕业 现为中共淮安市委研究室副处长近年来先后发表《我们如何走进网络时代》《知识经济与龙型发展战略》《把握新经济态势、迎接新经济挑战》以及《企业家腐败的经济学分析》《企业家声誉机制的经济学分析》《企业权力制衡机制与法人治理模式的选择》(该文被7家网站转载,点击率已经达到3万人次以上)等论文50多篇,新著《中国企业阶层形成问题的分析——企业家成长机制系统论》即将出版。

 

联系地址:江苏省淮安市健康西路140号 中共淮安市委研究室

邮    编:223001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47936.html

更多阅读

我与中国教师报的故事 读中国教师报有感

相逢是首歌,相聚是种缘,从相遇到相识,从相知到相守,我们携手走过了一个个春夏秋冬。在岁末年初之际,让我们一起回首记忆中的美好,分享心中的故事……我与她“一见钟情”□ 张学勇第一次见到《中国教师报》,是在2006年的春天。那年,学校

关于《我与胡子宏唱反调》的反调上 胡子宏生命日记全部

关于《我与胡子宏唱反调》的反调(上)衡水好友郭俊禹的一篇《我与胡子宏唱反调》,引起了我的思考。老郭发这篇文字前,曾经征求了我的意见。我读后,没觉得有何不可。本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所谓殊途同归,逮住耗子是好

罗立为:我与焦国标的交往……

【罗立为:我与@焦国标的交往……】2014.8.14.与焦国标在北京延庆“四季花海”……(于浩宸摄)那年中秋时分,我到木樨地寓所拜会@康国雄老先生。康老迎门,济济一堂精英,我座位正对着的红夹克先生,康老介绍:“这是焦国标……”分手时

转载 《我与地坛》全文,史铁生 史铁生我与地坛原文

高中一年级第一次读到《我与地坛》那时候才真正感觉自己是以一个“人”的状态存在!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灵魂!自此读了史铁生的大多数文章。来北京第一个“景点”即是地坛,我想看看在史铁生笔下出现无数次的园子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地方。

声明:《经济学研究方法 我与知识经济学研究》为网友爱情在前进彡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