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中国市场后,达能以资本运作的方式介入中国食品业,即参股或控股某些中国食品企业,最多达15家企业。2007年,达能与娃哈哈陷入了旷日持久的法律诉讼战;与光明乳业的合作谈判破裂,并最终退出光明;2007年底,达能与蒙牛的合作也宣告破裂。达能在中国正在遭受着严峻考验。民族品牌vs国际大鳄,新博弈产生改革开放之处,中国本土企业缺乏资金,各个产业也相对幼稚化,最需要的发展要素就是资金。于是,一股引进外资、利用外资的浪潮席卷中国,食品业也不可避免。以达能和娃哈哈的合作为例,之所以与达能合作,是因为娃哈哈急剧的市场扩张与全国布局需要大量资金,而达能则需要在中国布下一颗棋子,以期打造世界最大食品企业。于是,双方一拍即合。改革开放30年后,经过多年的韬光养晦,中国本土企业已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品牌意识也日益强烈,自信心膨胀,不甘被国际大鳄们作为一枚棋子。于是,一场新博弈是不可避免的。达能与娃哈哈之争就是最好的体现。国际品牌的“契约”困境

达能与娃哈哈之争的重要表现就是对“娃哈哈”的商标之争。达能利用当初娃哈哈对国际化游戏规则的不甚了解,钻了中国“国情”的空子,钻“契约”的空子,依此想把娃哈哈控制于掌股之间。但达能小看了中国人的智慧,宗庆后打出了“民族”牌,利用舆论甚至政府的力量压制达能,迫使达能放下“契约”的高傲,与自己进行谈判。西方契约论倡导的是公正、公平的平等诚信精神,而不仅仅是一纸合同。而达能利用娃哈哈对国际化游戏规则的不了解,钻“契约”的空子,这本身就违背了契约论所倡导的平等、诚信的精神,实质上是伪契约的。而达能的伪契约性给其在中国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达能与光明、蒙牛等中国食品业巨头的合作不断破裂,不知是偶然的,还是中国企业界的一种默契,但达能在中国的品牌形象确实受到一定损伤。牵手妙士、多美滋,达能加快独资步伐先后与娃哈哈、光明、蒙牛谈判破裂,达能在中国乳业市场的影响力正在下降。达能全资收购妙士说明其并不甘心放弃这块市场,表现独立建设生产基地的强烈愿望,以免受到合资伙伴的牵制。2007年11月8日,达能集团联席运营官范易谋,在达能营养中心(中国)成立十周年庆典上宣布,将通过全资收购多美滋公司,进入中国婴幼儿营养健康食品领域。在中国,多美滋是婴儿食品领军品牌。这两项措施表明了达能正在中国加快独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