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中国第二季 “赢在中国” 本是一场戏



核心提示

  2006年3月29日于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开播的“赢在中国”,以其在中国电视传媒界首倡的“励志创业”为招牌,已经在中国大地乃至世界华人圈中风风火火地游走了两届,第三届海选阶段也以日前1080名选手的相聚北京,和天文数字般商业资本的极力追捧,继续着一个集梦想、激情、财富于一身的商界和传媒界双料神话传奇。

  关于栏目的目标,经过历时两年多历练的华人观众已经到了可以把通过节目总制片人王利芬说出的那句 “在全球范围内寻找5名最具创业潜质的华人创业英雄”背得滚瓜烂熟的地步,似乎也没有任何人对此表示过一丝的怀疑。而且,由软银赛富、IDG、今日资本等三家国际著名投资机构提供的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同样近似天文数字的1000万元、700万元和500万元人民币创业资金和同时组建5家新公司,获奖选手出任这五家新公司的CEO的承诺,也无一例外地正在被忠实地兑现着。

  在神州一下一片叫好声中,已经开始有人分析总结其成功之道,而且几乎清一色地充斥着颂扬溢美之辞。在此,笔者不妨凑一凑这个热闹,并以不惮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勇气告诉大家:“赢在中国”,赢在它本是一场戏!

无人不是演员

  可能只有少数的人知道,《赢在中国》在形式上并不算央视的独门绝技,而是美国《学徒》电视节目的在中国本土的翻板。但是更多的中国人,却宁愿相信它是“王利芬们”的创新。因为呈现在中国观众眼前的“赢在中国”,所调动的电视表现手法,包括专题片、谈话节目、专题晚会、真人秀、综合直播晚会等等,几乎达到了他们关于电视表现手段知识库存的极限,这样大手笔,在以往其他节目中虽都有零星运用却绝对没有全部运用过。综合性,在许多时候和场合,往往理所当然地等同于“创新性”。而摹仿,在跨越国界之后,也不应称其为摹仿,这是近年来许多创意人士成功之后自圆其说时通用的逻辑。                         

  但是,任何形式创新都要服从生存的前提的,《赢在中国》当然不能例外。因为在央视历史上划时代地引进了制播分离体制,《赢在中国》所面临的巨大生存压力,迫使海外归来的王利芬必须和她团队为节目的生存杀出一条“血路”,这意味着“王利芬们”必须在形式创新和社会责任双重沉重主题之下,努力打造出节目对眼球的吸引力。

 有收视率,才有生存权,这是所有电视节目都必须越过的一道生死关。于是,当一个节目必须在 “记录了创业英雄诞生全过程” 的噱头中取悦于将愉悦奉为第一需求的电视观众时,它就从一开始被赋予了戏剧效果,而节目的所有参与者则无一例外地被要求扮演了不同的角色。

  剩下的事情,就是如何以最小的价钱去招募演员来出演“赢在中国”这出极具实验意味的大戏了。

“剧本”创意无可挑剔

 赢在中国第二季 “赢在中国” 本是一场戏

  必须承认,“赢在中国”的剧本无疑是近年来出现在中国电视屏幕上众多以“秀”为特色的“节目剧本”中最具挑战性和最合时宜的一个,正如大红大紫的《乡村爱情》最紧扣了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脉搏。挑战性,源起前文所述的社会责任这一主题的凝重,同时也源于一般人印象中关于参与者“群众演员”的职业素养不高的判断。但是,最合时宜却给了这档节目生存的绝佳理由:当代中国民众追求财富的社会急切心态,使得“赢在中国”给了其创业激情一个迫不及待的渲泄口。尽管,其实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创业。而另一方面,那些已经在央视所能提供的平台上已经出现“愉悦疲劳”的商界大佬们,也正急于换一种姿态示人,“赢在中国”能够提供的种种可能,轻而易举地激荡起了他们从幕布后走向前台的欲望;最敏感还是那些风投(英文缩写VC)公司,当普遍的广告形式依然让他们仍然要时时面对普通中国人把“VC”理解为“维生素C”带来的尴尬时,他们也急需一种新的方式对中国人进行投资 “扫盲”。于是,因着相同的生意目标,本来是生意场上相关各方的几个人群开始从不同的方向朝着“赢在中国”搭建的舞台聚拢,并各自以不同的心态和方式,从中寻找适合自己的角色……

  “草根”与大佬联袂出演

  

  如果说充斥比赛现场的植入式广告均系按照协议必须完成的“规定动作”的话,那么冠名商、广告商、赞助商的企业负责在节目中的出现,或许就可视为“赢在中国”奉上的“增值服务”了。但是,笔者却宁愿将其界定为被“赢在中国”再次信手拈来的廉价而优质的“群众演员”。在经过多年的媒体炒作之后,中国的企业家们大多已经被“明星化”,只是可能大多数企业家们一直仅仅陶醉在明星的光环之中,而忘记了找一部剧本去及时变现,这一次竟让“赢在中国” 廉价“拿”来客串评委角色了。“王利芬们”对这些“演员”的角色安排也可谓极具匠心:面色凝重的宁高宁、马云、史玉柱,时常被安排唱黑脸,而能言善辩的枊传志、牛根生等人则要唱红脸;神情或憨直如朱新礼、吴鹰者,或和善如熊晓鸽者,则每每扮演和事佬的角色……总决赛时的整个评委席,简直活脱脱就是一套脸谱大全,煞是壮观,并且妙趣横生。

  所以,当大多数中国的电视观众依然心怀敬仰地看着评委席上的衮衮诸公时,“王利芬们”也许在为随心所欲地摆布着中国眼下“最值钱的大脑和身躯”为自己所用而在私下心里偷着乐呢!

  同样在偷着乐的应该还有1080名被贴着精英标签的选手们:有人出钱,让我们从外地到首都北京,白吃白住,做得更好一些,说不定还有天文数字的风险投资如绣球一般砸中自己的脑袋,何乐而不为?

  可是,在“王利芬们”的盘算中,他们的角色依然是“群众演员”,也同样没有摆脱被“演导”的命运。在这里,千余名廉价的“群众演员”被要求在林伟贤先生的指挥下整齐化一地高喊着同样的口号,做着同样的动作,尽管他们其中有许多人因为没有受到过或者对此压根儿就不认同而颇感不适;在“赢在中国”的游戏规则之下和气氛中,他们中的一些人被要求主动或者被动地隐藏起自我,努力地到镜头前去“秀”出节目需要东西;甚至,在“赢在中国”耀眼的光环之下,同样暗地里形成了一个“灯下黑”式的名利场……进入前五名的选手自然是最幸运的,他们以最具电视传播价值的演出成为了迄今为止中国身价最高的“群众演员”!

  对戏剧效果孜孜追求的潜台词,在第二届的收官之战的结尾阶段被柳传志和冠军李书文不约而同地一语道出:“‘赢在中国’首先是一档电视节目……”而柳传志对李书文一段意犹未尽的忠告更让我们听出了他做“演员”的苦衷:“这只是1000万元,如果是几十亿或者上百亿,我绝对不会投给你的!”

  正是在对戏剧效果的不懈追求之下,央视沉淀多年的节目制作经验和娴熟的商业运作技巧,使得“赢在中国”的视觉效果迅速走向精致和完美。但是无法掩饰的匠气,却正逐步将真实抛得越来越远。

  “赢在中国”,赢在它本是一场戏,也许还会在将来戏剧化地收场。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48086.html

更多阅读

超级演说家第二季 送好生命的最后一程 超级演说家第四季

【超级演说家第二季】送好生命的最后一程赵宇昕十八岁的时候,我成为了一名临终关怀志愿者,从二零一三年开始,我国的老龄人口将以每年八百万的速度增加,也就是说到今年我国的老龄人口将达到两亿。我想在座的每一个人可能家里不一定有小

声明:《赢在中国第二季 “赢在中国” 本是一场戏》为网友訕限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