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作:孩子-产品-媒体(5月25日)



孩子-产品-媒体

 

关键词:儿童节  子女教育  媒体运营  产品研发

 

现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问题已经被提到非常关键的位置上了。

企业是由人创办的,产品是由企业生产出来的,从某种角度上讲,媒体也是企业的产品。每个企业家都喜欢把自己的企业看成自己的孩子,都喜欢别人把自己的企业看作人性化的企业,把自己的产品当作人性化的产品,而当我们把每个企业、每个产品甚至所有的东西都赋予人性化的东西的时候,这个问题就容易解答了。

 

让我们看看身边的状况: 每个为人父母的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招人待见。当然,这个社会的孩子那么多,当然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够平等地“招人待见”的。这里面有孩子自身的因素。还有其它方面的因素。

记得在学校读书的时候,那些老实的学习好的孩子往往在走出校门之后成功者寥寥,大都“泯然众人矣”,而那些顽皮的总是换着花样淘气的却经常能够做出别人所意想不到的成绩来。成就划时代的革命性的进步的人也大体上是在上学期间不很招人待见的。

首先,让我们看看父母是怎么样教育自己的子女的。

一般来讲,父母都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把自己认为是对的东西教给自己的孩子,在他们的身上或脑子里打下自己的印记。但他们往往忽视了自己的孩子本身所固有的东西,他们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爱好与兴趣。其实,有意去做与无意而为之,都会产生同样的效果,有的时候会产生负面效果,所谓过犹不及,物极必反。任何父母都会习惯性地将自己的那个时代的价值标准去衡量下一代所面临的社会状况,并以此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其实那些过时的东西只会让孩子落后于他所生活的时代。

笔者不是说基本的传统教育什么好效果都没有,也不想再探讨什么教育体制与教育机制的问题,尽管那教育的本质就是僵化的模仿与继承,尽管那诸如应试教育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考试制度成为父母与教师教导孩子的指挥棒,实际上已经给我们的社会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

其次,当孩子从学校出来,就会发现学校外边的世界与自己的学校里所接受的知识与观念是截然不同的,在学校里面与学校外边,“招人待见”的标准与要求是不同的。

甚至,在年轻时代的笔者所生活的环境使得本人有这样的一种观念,也都是说如果你想与众不同,你想标新立异,就不要征求父母与老师的意见,即使征求了他们的意见也要朝他们所提供的意见相反的方向走

因为父母与老师所教的是安身立命,是以安全与稳妥为核心目标的。大体如此,当然也有例外。

众所周知,任何人的成功过程中都要经过模仿与继承这个阶段的,不管是演艺人士、运动员还是正统教育中的知识与方法论。而任何进步也都是在旧有的东西的基础上稍加创新而得到的。

让自己的孩子“招人待见”是需要创新的。有创造性地去创造才能够诞生真正有价值的生命,而一味地克隆与复制与模仿只会丧失自己的特色,失去在社会中的立身之本。

如何让自己的孩子招人待见?你的孩子有哪些东西是别人所无法取代的?哪怕仅仅是一点点。

创业者总是习惯于把自己所创办的企业当作自己的孩子,但其实企业也确实与人有同样的特点,也需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安身立命,需要在安全稳定的基础上求发展。

任何一家公司都会乐于宣称自己的企业是人性化的企业,其实,有意无意,成功了的也好与失败了的也罢,从另一个角度,创业者所创办的企业表现出了他的性格与价值观。也是少不了创业者个人的影子的。

 

如果把一家公司当作一个人的话,那么它所生产的产品就是它的孩子,这个孩子好也罢,不好也罢,都需要有自己的个性,没有个性的孩子是不会招人待见的。

人都说“自己的孩子自己爱”, 可问题是孩子能够取得多大的成就并不由自己说了算,也不是从自己的角度与标准来衡量的。而是需要交给别人去评判的。而每个人的评判眼光也是一直都在移动变化着的。因为,这个社会上有那么多的孩子。而众人能够分摊到某一个孩子身上的关注是非常有限的。

产品与孩子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产品得到社会认同的周期是相当短暂的。孩子得到社会的认同有一个相对比较长的周期,而这周期是被分成两个阶段的,在这两个阶段中,随着学校内外的环境与评判标准的不同,他能够有时间去自我调整;另一方面的区别是,在调整的过程中孩子有很大的能动性,而产品是怎么样完全是由其所诞生的企业,从根本上讲是由企业家来决定的。

 

企业所创办的媒体就是企业自己的孩子,在孩子出生前需要赋予它更多人性化与能够赢得更多的社会青睐的东西。但,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得到更大程度的认可,这就使得媒体(与产品)这些企业的孩子在一出生就必须接受社会大众的考验。而社会大众的眼光是随时都在变化的,你不可能一直停留在他们的视线之内。

 旧作:孩子-产品-媒体(5月25日)

媒体与产品虽然都是企业的“孩子”,也有很大的不同。首先,产品的目标市场比较单一,卖出去就有收入,而媒体的目标市场具有双重性,从直接受众(读者或观众)到间接受众(广告主)是会互相影响的,两方面的影响是互动的,企业的收益也具有双重性。有的时候为了得到其中的一个受众,会牺牲从另一个受众那里得到的利益,如果那牺牲是暂时的,就会形成良性循环,相反,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其次,媒体会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孩子(即边际效益),通过媒体的传播力来进行其它形式的经营。

从人性化的角度看,孩子、媒体与产品还有其他很多方面的异同,以后有时间再系统阐述。但总体而言是一个创新与个性的问题,你的孩子是否有有个性,但那个性是否独到,是否易于被人模仿,是否真的是属于自己的东西?这个问题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实质上都是存在的,从根本上讲就是所谓的核心竞争力的问题。

每一种事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只有有创新有特色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但如果它一味地克隆其它的东西,而没有任何自己的特色的话,就会被掩盖在那个可以类比的东西的光环或者是阴影里,没有任何前途光明可言。

 

贾春宝(Solomon Bekings Jia)

2002年8月8日

说明:本篇5年前的文章严格意义上讲并非针对孩子的,而是针对企业与传媒的,但企业的产品、传媒跟孩子从本质上想来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都是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并倾注相应的情感的。

现在养个孩子的成本越来越高昂,很多时尚人都奉行DINK或者保持单身的原则;但遗憾的是,创业的时候,很多创业者却难以抑制自己内心的膨胀,一次开发很多产品,还美其名曰“分散风险”。

因此为了避免浪费和感情上受伤害,选择产品的研发还是需要慎重一点的好。

 

2007年5月25日星期五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48200.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汪曾祺:《咸菜茨菇汤》5月28日

这篇文章和高邮的鸭蛋里一样,短句多。文章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段描写“腌了四五天的新咸菜很好吃,不咸,细、嫩、脆、甜,难可比拟”比喻咸菜好吃,就用了这样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就表示出来,用字非常简洁,无累赘。文章同课文文章一样,表现了作者

声明:《旧作:孩子-产品-媒体(5月25日)》为网友今生已開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