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伯平著有《中国企业的病根子》、《不以为然集》等;在《中国经营报》、《中外管理》、《科技智囊》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若干。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正文:
有一则管理寓言讲的是在严寒的冬天里有一群人点燃起一堆火,大火熊熊,烤得人浑身暖烘烘的,有个人想:天这么冷,我绝不能离开火堆,不然我就会冻死。其它人也都这么想。于是这堆无人添柴的火不久便熄灭了,这群人全被冻死了。又有一群人点起了一堆火,一个人想,如果大家只烤火不添柴,这火迟早会灭的。其它人也都这么想。于是大家都去拾柴,无人烤火,可是这火不久也熄灭了,原因是大家只顾拾柴,没人烤火,均陆续冻死在拾柴的路上,火最终因缺柴而熄灭。还有一群人点起了一堆火,这群人没有全部围着火堆取暖,也没有全部去拾柴而是制定了轮流取暖拾柴的制度,一半人拾柴,一半人取暖,于是人人都参与拾柴,人人都得到温暖,火堆因得到足够的柴源不住的燃烧,大火和生命都延续到了第二年的春天。(注:该寓言从报刊上摘抄而来)
如果我们把故事中的三个人群看着三个不同的企业,那么他们的道德消费,亦即企业全员共同奉行的道德准则可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显然,其中的第二家企业为道德高消费者企业,其道德准则是无私的奉献。道德高消费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在中国新兴企业界有着非常普遍的现实意义。君不见,在他们评选先进单位和个人时,采用的标准大多是无私奉献、不计报酬、热爱集体、等合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东西。至于理应受到格外重视的效率、质量、成本反倒放在次要,功利场成了神仙坊,面目全非。我无意去藏否少数舍小家保大家,公而忘私的优秀人物,但他们在作为功利场的企业里并无多大提倡的价值,企业人就是要理直气壮地到市场上去争创名牌,夺取利润,图谋丰厚酬报。离开名利酬报,企业人就不能成其为企业人。如果我们讲经营管理时要求员工去争名夺利是一套,评先进单位个人时讲无私奉献又是另一套,那岂不是置员工于左右两难,知与行不一的尴尬境地!或许有人讲这并不矛盾,我们正是希望所有的员工都能不遗余力地到市场上把名利争回来,然后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企业,企业的蛋糕才会更大更多。这完全是一厢情愿,痴人说梦!殊不知作为功利人的员工一旦离开自己的合理报酬,到底还有多大的动力让他到市场上去争名夺利?个人和家庭都顾不过来,还有什么精力去奉献给集体?何况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本来就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如果所有企业的所有员工都成了无私奉献,不计报酬的道德家,那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到底去满足谁呢?经济学上有‘个人的储蓄美德在一定条件下对国家民族未必是好事’一说,用在这里恰如其分。
中国新兴企业界的经营能人差不多总是社会公德上的完人,而且有关完人的优秀事迹不外乎是公而忘私、舍己救人、废寝忘食、夜以继日、鞠躬尽瘁、扶老携幼、古道热肠、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六亲不认、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能人的道德完美还可以追溯到幼稚的心灵和祖宗三代的熏陶。唯有如此,才符合内圣外王的逻辑与根红苗正的老八股,才能成为世人效法的楷模,才有强大的感染力。
被捧上云端的能人真实面貌不过是一个善于生财、聚财、理财的行家里手,并非什么大慈大悲,止于至善,不食人间烟火的圣贤,是人不是神,不免有这样那样的缺陷与过失。但想当然的社会舆论为了高、大、全的需要,往往是对此避而不谈,视而不见,甚至主动地为能人东遮西掩。能人一看自己出了纰漏竟有人主动地替他遮掩,索性放开手脚,甩开膀子大干,直到有一天,实在捂不下去了,舆论又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群起而攻之,口诛加笔伐,把一切均归咎于能人的欺骗性太大和我们的心太软,心地太善良。绝少有人去想:为何善良的我们老是上当个不停,且痴心不改。
上了天的能人即使不从云端里掉下来,日子也不好过,因为高处不胜寒啊!在地上时吃饭睡觉旁人能理解,到了天上还吃饭睡觉旁人就不能理解,你已是神了啊!如此,那就再回到地上罢!也不行,自古上山容易下山难,一不小心会摔个粉身碎骨。没奈何,上了天的能人只有苦着个脸,咬紧牙关撑下去。
企业文化建设近年来是如火如荼,方兴未艾,理解的不理解的无不张开热情的双臂,绽放着一张张一往情深的笑脸。理解而后倡导自然是可敬可佩,不理解却也跟着倡导究竟为何?原来企业文化暗合了他们道德高消费的心理,他们在巧借企业文化的时代快车搭售他们道德高消费的陈年老酒。他们精心炮制的企业文化几乎全是些与提升企业竞争力不着边际的道德高调。倡导这类贴上企业文化标签的道德高调,对公有制企业尚情有可原,它至多是一种左倾,因为从理论上讲让员工忠诚奉献于公有制企业还有着崇高的精神价值。但对于民营企业却纯粹是令人恶心的自私。是农耕社会狭隘忠诚文化的翻版。什么是民营企业员工的忠诚奉献和集体主义至上呀?说白了不就是员工多干活少拿钱,让老板多获利。作为员工,不论在什么性质的企业,爱岗敬业总是天经地义的,但作为企业该给的报酬也不能少,或者起码不能少了国家法律规定的最低保障。该给员工的不肯给,反这来却去指责员工斤斤计较,集体主义观念淡薄,不肯认同企业文化,不愿与企业共进退。让如此丑陋的企业文化见鬼去吧!
民营企业主张道德高消费除出于自私的需要外,还有消除员工因企业内部用人机制、分配机制扭曲失衡而产生的抵触情绪的企图。他们的如意算盘是:问题不在于企业的用人机制、分配机制是否公平合理,而在于企业送给员工一个什么样的认知标准,如果员工都能认同谦让、服从、尊师敬长之类的价值理念,那所有的扭曲失衡都是正常的。”我不能断定他们的想法荒诞不经,但至少要有一个前提:即员工的脑筋少根弦,不会睁开眼睛看世界。
讲民营企业道德高消费其实是不准确的,因为真正意义上的道德高消费是企业的每个成员都能切实按高道德标准行事。民营企业提倡的道德高标准仅仅是针对员工而言的,老板自己并不打算那样做,他们实际上奉行的是刻薄、贪婪、自私的道德低标准。(千万看清楚,我讲的是主张道德高消费的民营企业,而不是泛指一切民营企业)依照孔圣人提出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道德教化规律,这类道德高消费企业必然不会收到任何好的结果,他们必然要从一个极端——道德高消费,滑向另一个极端——道德低消费。在毛泽东时代就当厂长的杭州正大青春宝公司董事长冯根生先生有段朴实平常的话,很值得所有主张道德高消费的企业老板记取:“你要员工关心企业,企业就先得关心员工;你要员工做到的,你自己就要先做到;你自己不想做的,你就不要强加于员工。”
孔子有两个学生,一个叫子贡,一个叫子路。子贡做了好事按鲁国法律应该得到官府的赏赐,但他选择了谦让;子路做了好事,当事人送给他一头牛,他老实不客气地收了下来。孔子知道后表扬了子路,批评了子贡。我第一次听到这则趣闻时,的确大大地吃了一惊,以我的想象:孔子乃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上位居第一的道德大家,无疑会薄子路而厚子贡,但事实却偏偏不然。可见,即使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阔得可怕,大得吓人的孔圣人也是反对用悖逆人性的高道德去教化万民的。
再回到开头“三个火堆”的故事中来,如果我们进一步把火看作是企业的经营,那么奉行道德高消费的企业将如同奉行道德低消费的企业一样,都不能把星星之火变成燎原之势。唯有奉行道德适度消费的企业才能红红火火地永续经营下去。事实也正是如此,与中国企业的道德高消费、物质低消费相反,欧美企业是物质高消费、道德适度消费。他们主张的道德是员工能身体力行的道德,是合于天理人性的道德,说到一定能做到,因而他们的员工是富有激情的员工,他们的企业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企业。
不久前,中央已提出:要树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道德楷模。真是太及时、太英明、太好了!但愿到最后不只是一纸红头文件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