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年鉴编辑的自身修养
王照伦
年鉴的质量是编辑修养的标志。也就是说,高质量的年鉴只能出自文学修养、哲学修养、年鉴学修养和品德修养水平较高的人之手。因此,编辑的自身修养构成了年鉴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文学修养
文学修养在这里主要指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这是年鉴编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不论综合性年鉴还是专业性年鉴,所记信息主要靠文字去反映。因此,年鉴的文采是任何一个编辑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对此,古人在“辞章之学”中作了深入探讨,其重要性为国内外年鉴专家所公认。从年鉴这一地情资料性工具书的特性上讲,高质量的年鉴必须占有翔实可靠的资料。但资料不等于年鉴,好资料和好年鉴更不是一回事。就像高质量的原材料不等于高质量的产品一样。只有年鉴编辑用较高的文字水平去驾驭资料,才能使错综复杂错综复杂的信息资料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变成精品年鉴。
编辑的文学修养在年鉴中反映为语言问题。年鉴作为一种工具书,对语言的要求向来十分严格。我认为,它作为一种信息载体,向社会传播信息是其主要使命。所载信息是否有价值,就看记述这些信息的语言是否准确;所含信息是否易于利用,就看记录这类信息的语言是否规范;能不能使利用信息的人感到美的享受,就看其语言是否具有可读性。这就要求年鉴编辑努力提高语言能力,避免在年鉴中使用不确切、不明确的语言,并尽量消灭文白夹杂、书面语言和口语夹杂、普通话和方言夹杂、中外文夹杂现象。同时,应注意力戒生僻,慎用辞格和精炼文字等方面的问题。向严、简、核、雅的水准看齐。
随着年鉴编纂实践的不断深入和年鉴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化,编辑的文学修养亦应不断提高。将此上升到美学的高度去认识,应当成为当代年鉴编辑的共同追求之一。这不仅是年鉴编辑的一种境界,而且应该成为年鉴评论的一个重要领域。通过对年鉴语言的美学要求,使编辑的文学修养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语言美是年鉴美的基本载体,具体表现在语言的真实美、质朴美、简洁美、动态美、含蓄美、力量美、准确美、规范美、生动美、和流畅美10个方面。由于语言美是年鉴美的集中体现,自然也就要紧构成了编辑文学修养的基本标致。 然而,刻意追求文采,以文害意亦不可取。年鉴不同于文学,年鉴同小说、影视剧本也不是一回事。前者要求用准确规范的文字记载年内活生生的客观事实,既不能移花接木使所记述的事物具有典型性格,又不能无中生有使所记述的人和事具备戏剧效果。而后者则可以创造典型环境,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树立一种文学形象。年鉴语言的文学化不是编辑文学修养高的标志,而是恰恰相反。有的年鉴编辑为了使事物生动,但又不愿对资料进行艰苦细致的消化吸收工作,而是采取事不够文来凑的方式大量使用华丽的辞藻、生动的形容和复杂的句式去处理入鉴事物,结果条目虽然生动感人了,但条目中的事物与其本来面目相去甚远,也就不能称之为年鉴,而变成另外一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了。这就要求年鉴编辑下大力气研究年鉴的语言特点,从中找到记人述事的规律。力争用简洁、明晰、准确、流畅的语言,简短、生动的文字记述复杂的客观事实。
二、年鉴学修养
由于年鉴产生的历史不长,年鉴学还是一门十分年轻的科学,人们对有些问题的认识还不尽一致,但作为年鉴编辑却不能不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很难设想一个不知年鉴学为何物的人能编出高品位的年鉴来。因此,年鉴编辑不仅要熟悉年鉴编纂学方面的所有问题,而且要掌握年鉴学的理论、历史和方法方面的基本知识。编辑的年鉴学修养,也就是专业知识方面的修养,这是年鉴对编辑在学识上的要求。
年鉴包罗万象的特性,决定了编辑要有广博的知识。作为一名年鉴工作者,不仅要掌握年鉴编纂实践和年鉴学理论研究必不可少的编辑学、市场学、出版学、广告学,而且要有雄厚的中外文史知识作基础,还应在年鉴学的某些领域有深厚的造诣。因此,要解决好年鉴编辑博与专的矛盾。中外所有的年鉴学专家,无不博学多才。因为如果没有学识的广博,根本不可能对一地年内形形色色的事物作恰到好处的记述。有人称年鉴编辑为“杂家”,是有一定道理的。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新事物也层出不穷,致使年鉴的部类(栏目)数量呈增长趋势,综合性年鉴一般有二三十个部类。我们不能要求年鉴编辑是所有领域里的行家能手,但如果对所志领域一无所知,即使占有了翔实可靠的资料或者说组到了较高水平的稿件,也难以取舍和下笔处理。这就要求年鉴编辑对社会有较为全面的了解,起码要知道大多数领域里的历史和现状的一般情况,才能避免记述的无序性和取舍的盲目性。 对于专,我认为是指年鉴编纂的具体问题而言。一个年鉴编辑,对于结构设计、组稿、年鉴语言、广告承揽、装帧设计、条目加工、图表处理、出版发行、读者需求和信息反馈等方面的知识要有深入的研究,必须是以上诸方面的内行才行。如果这些知识不专不精,是编不出高质量的年鉴来的。试想,如果叫一个不懂年鉴特点的人去组稿,他很可能把很珍贵的条目当垃圾扔掉,而把信息量极低或根本不含信息的条目当至宝抓住不放,这样编出来的年鉴其质量就可想而知了。同样,一个不懂结构设计的人搞出来的栏目和条目,很难有逻辑性、规范性和完整性。其中分类标准不统一、属种关系不恰当、编排格式混乱、标题内涵不清、文题不符、用词不当等问题会比比皆是,这种年鉴资料再充实、语言再精美也难称佳鉴。依次类推,装帧设计、图表处理、广告承揽、出版发行等方面的知识,缺一不可,愈专愈好。一个称职的年鉴编辑,应当是这些领域的专家。
可见,博与专,是年鉴编辑学识的两个方面,必须兼而有之。只有将广博的知识和专门的知识紧密的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推出年鉴精品。
三、哲学修养
哲学作为对自然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在年鉴编纂中有着很强的指导作用。因此,年鉴编辑必须具有较高的哲学修养,才能对一地年内各种信息作科学处理。
在这里,年鉴编辑的哲学修养就是古人所说的识见、义理。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年鉴编辑要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对入鉴资料所含信息进行合理的分析和使用,从而使年鉴所汇信息准确、实用,以利读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从另一个方面讲,年鉴作为一种期刊,必须具有正确的导向作用。年鉴编辑工作要遵循党和国家的现行方针政策,以不违反现行法律和法规为准则。这就不可避免地要说到年鉴编辑的指导思想问题。我认为,指导思想不必写入编辑说明之中,亦无须在年鉴中处处标榜以什么样的思想作指导。但不论什么类型的年鉴都有一定的思想作指导,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编辑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社会主义中国的年鉴,其指导思想只能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历史辩证法。只要把这一思想贯穿于年鉴编纂的各个环节就行了,不能用指导思想代替编辑的分析和处理。年鉴编纂中的“政治化倾向”和“标语口号”式的条目,不是编辑哲学修养高的标志,而是哲学修养不足的反映。因此,年鉴编辑应自觉提高自己的哲学修养,克服教条主义的弊端,努力把年鉴编成读者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四、品德修养
年鉴编辑的品德修养,我们可以称之为“鉴德”。由于年鉴产生和发展在阶级社会里,加之它又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使得“鉴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于是就有了普遍意义上的“鉴德”和特殊意义上的“鉴德”。普遍意义上的“鉴德”是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年鉴编辑所共有的品德修养,在国内外年鉴编纂史上公认的“直书”准则可以说是它的核心。年鉴作为一种工具书,能在当今传媒如林且日趋现代化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概源于它客观的记述了一地年内信息。如果年鉴没有“直书”的品性,早被其他信息载体淘汰出局了。因此,实事求是、尊重历史不仅是年鉴的生命,而且构成了年鉴编辑品德修养的基础。
由于阶级利益所限,所有的“直书”都是相对的。否则,就变成自然主义的手法了。资本主义社会里的年鉴编辑标榜的“直书”,是建立在不损害资本家利益基础之上的。我们从他们所编的年鉴反映出来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这不仅是年鉴编辑阶级意识在年鉴中的自然流露,也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政策对年鉴工作的必然要求。试想,一部反映无产阶级意志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年鉴,在资本主义国家里能公开出版发行吗?我们的年鉴编辑,同样要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去处理各种信息,在保证年鉴客观性的同时,自觉的在取舍、褒贬等方面为社会主义服务。因此,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向社会提供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年鉴精品,应当成为当代年鉴编辑高层次的追求。
当然,年鉴编辑的自身修养不仅仅局限在以上谈到的4个方面。但是,文学、年鉴学、哲学和品德修养是年鉴编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要使一个年鉴编辑在这几个方面的修养同时达到较高的层次,并非易事。年鉴工作者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只有扬长避短,使编辑的素质不断提高,年鉴质量的提高才会有坚实可靠的基础。
年鉴信息与研究,199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