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报与“新主流媒体”
1995年《华西都市报》在天府之国破土而出,一时风起云涌,“有都市处必有都市报”,都市报时代开始了。不到十年,先行者又不断自我提升或被后来者超越,所谓“新型都市报”或“新主流媒体”俨然又开辟了“后都市报时代”。(网上搜一搜,便可知这几个词的流行。)
概念的更替给人带来的感觉如崔健的一句老歌词所言: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 “后”的提法似乎有些不给我们的后人留余地,再变几年,是否又得称“后后都市报时代”了?“传统都市报”的“传统”不到十年,当年那种划时代的创新何以又迅速被另一时代或另一阶段(尽管在相当大程度上只是口头意义上的)所代替?
可以说,“新主流”一词的流行,折射出新型都市报不甘于“市民报”尤其是“小报”形象。新型都市报,或“新主流媒体”的轮廓以2003年出世的《新京报》而清晰起来,据其社长戴自更所称:“能把传统机关报的优势与传统都市报的优点结合起来,把政治家的智慧和知识分子的良心结合起来,把社会责任和自由精神结合起来,把职业报人新闻理想和职业经理人的营销理念统一起来,把深厚的新闻底蕴和强烈的市场意识统一起来……”一句话,好报纸的好东西都得有。这样一来,其实也无所谓新型不新型、都市报不都市报了。
所谓创新,很多时候往往只是对一些已中断传统的恢复或外界经验的借鉴。不管是“市民报”,还是“新主流媒体”,其最大的也是共同的特征是改变报纸主要作为政治宣传工具而存在的局面,尽最大的努力恢复了报纸作为新闻纸的固有特征。其实,更早的晚报也在一定程度上这么做了,如今的党报也在有意识地进行部分转型。只是两代都市报来势更猛烈一些罢了。所以,新型都市报不必急着借“新型”之名以拉开与“传统”的距离,只需朝着一个简单明确的方向努力就行,即:办一份好报纸。南方都市报敢于喊出“办中国最好的报纸”的口号,在我看来,这不是狂妄,不是找不着定位泛泛而言,而是出于对报业现状的不满意与敢于担当的责任感。
此外,“主流”的概念在目前也是极模糊乃至歪曲了的。主流媒体的一个主要标准是拥有主流人群为读者。大凡自命为“新主流媒体”的报纸,往往将其读者群界定为党政官员、工商管理人员、学者等“中坚力量”或“成功人士”,若从经营上的读者价值来考虑,这无可厚非,若说“主流”即“主导潮流”的简称,那也还能自圆其说。但真正有社会责任感的大报应该认识的是:中国的主流人群、主要人群、主体人群绝对不在“中坚力量”或“成功人士”构成的金字塔身和金字塔尖上,而在数以十亿计的农民、工人、一般市民及其他底层人群构成的塔基上。《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早就指出,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还不是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而是底层很大但中间阶层发育不全的“洋葱头形”。刚过去两三年,这个结论还不至于过时了。
所以,市民报仍是大有可为的,“新主流媒体”同样也有可为,但最好有自知之明:那底是真正代表了主流还是借主流之名走中高端路线?
200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