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解读同行
老谈本版或本人的观点,难免有些“憋”。偶有所感,又往往发现早有其他人说出,且说得更妙。想引用,又觉得不如直接抄之。抄又抄不完,方寸之地,只容得下“简介”。所以今日索性推介几篇来自外界同行的好文,于读者应更有益。若也觉得好,请找原文看。
一本最会制造话题的杂志本身也日渐成为显赫话题,其八周年庆典就在本月,它自己及一些同道当然免不了要借机造一翻“怀旧”势,《传媒》八月号刊发“《新周刊》——幸存者的游戏”一文,该刊执行总编封新城称:“能走到今天,能坚持下来已经是意外之喜。”“幸存者的游戏”如何玩到今天?主要是因为“意外之喜”还是“坚持下来”?看完原文“传道”、“授业”、“解惑”三篇,还是觉得八年来其理想主义与商业品牌的融和与坚持更重要一些。
电视、杂志与互联网有何干系?看了8月16日的《互联网周刊》,众多回答之上也许可以再添上不起眼的一个:电视也可成为以互联网为名的杂志的报道对象之一。这期《互联网周刊》的封面故事是“刘长乐解密凤凰”。今年也是凤凰卫视的第八年,不过八周年庆典过去近五个月了,由内部人士撰写的《解密凤凰》一书也曾在今年风行一时。也许是由内部人士解密难以避嫌,也许是秘密太多而一时解不完,这次由外面的同行再来“解密”,至少又增加了一个解读的视角。
同行解读同行,应该总有那么一点艳羡的心理,若自己做得好,当然也可美之为“惺惺相惜”。8月5日的《财经》刊发陆晔与展江两位教授的“半岛电视台解秘”一文,在我看来,亦在此例。同样是“解密”,鉴于中外之别,后者应更有一些“远观”的味道,但因属专家解读,掐脉尚准,其结论为:“他们成功的方程式是开明君主+西方新闻专业主义+本土视角。它充满谜团和矛盾,它是一个奇迹。”另,文中引半岛电视台播出主编萨比特博士论“9·11”一语,颇可代表该“单位”的理念,兹再引一次:“我个人觉得这是很震惊的大新闻,但我只会报道说一些什么样的家伙开着什么样的飞机袭击了世贸大楼,导致大楼倒塌、多少人死伤。我不会说他们是恐怖主义分子,我也不用大楼被袭击代表美国被袭击。……是不是恐怖分子,是不是对美国的袭击,观众自然有自己的判断……如果你什么都要价值判断,新闻会变得很主观很糟糕。”
2004.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