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与城市精神
近来在几个城市走了一走,走走停停时,总是习惯性地瞅瞅街上有无报摊,看看报摊上有何报纸,翻翻报纸上有何内容。
在深圳时,发现深圳晚报7月25日的“新闻杂志”作了一期“营销深圳”的专题,有意识地探讨深圳的“象征”与“卖点”所在,吃、穿、玩、文化……从形而下者到形而上者,介绍生动详尽,尽管仅以两位专家访谈作为总结,提炼稍嫌不够,而且此专题原本就是借鉴新周刊的“国家营销”专题而来,但此报自觉致力于与其城市互动与交融的努力是毋庸置疑的。
我一直认为,要快速了解一个城市,最好的方法是看它的报纸。一个城市的报纸多不多、好不好,直接反映出这个城市活跃不活跃、成熟不成熟。而一份有代表性的报纸,在很大程度上可说是其所在城市的精神载体。
报纸的成熟程度取决于城市的成熟程度,报纸的气质反映出城市的气质;反过来,城市及其精神的成长——且不说“构建”,那可能会过于抬高报纸的功能——又得力于报纸的推动。这一点简单的“辩证法”,相信是无足多论的。
从整体上讲,报纸与其城市成熟程度理应相符,具体而言又略有“时差”。如三亚,名城无名报,不过我估计随着这个旅游城市的特色日显鲜明,若专办一份给游人看的精致兼实用的报纸,有可能会别开生面。又如长沙,其报业在电视的带动下,较之于城市的发展算是比较超前的了,只是还不见一份笑傲群雄、堪称城市精神载体的报纸。回来看北京,老报阵脚渐稳,新报层出不穷,也正说明这个城市根基日厚,而活力亦盛。(北京的报摊与公厕之多,堪称街头两绝,久居于此,外出颇感不适。)
试看当今国内城市的报业格局,鲜有定型者,当然也不乏日趋明朗者,这也正反映出各城市的发展状态与精神面貌。国内尚未到“一城一报”的时代,这一时代也未必非经历不可,“双雄对峙”或“三足鼎立”局面也有可能长存,各自从一侧面代表城市的精神,自然,这样的城市必是一个博大的城市。
2004.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