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 香港媒体究竟应向何处去?



  继前不久,香港亚视一副总裁在立法会“港台”(香港电台)检讨特别会议中,要求这家香港唯一的一家公营电台应担负起对政府方针政策的宣传要求,当时遭到一位大学教授“纠正”之后,今天(20060409)又有一名为“明光社”的民间调查组织提出,要政府加强对新闻的“监控”。由此可见,“明光社”和香港亚洲电视两方面都有着将香港电台以及新闻单位归入“政府台”的强烈欲望。现在,有几种选择摆在我们面前:到底如何使香港实现“一国两制”?香港媒体究竟要向何处去?

         也和我们的改革开放一样,自从回归祖国的怀抱,香港新闻机构从来都是处在峰口浪尖上。就在两年前的2004年6月,据新华社报道,香港商台《风波里的茶杯》主持人就“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场“封咪闹剧”。在香港政府只准许这家准商业电台营运三年之时,其主持了四年这个节目的名嘴郑经翰先生,突然声称“过去四年,不停有背景人士找他,要求他不要再闹政府,令他太太一直担惊受怕”。郑经翰说,“今年的政治压力实在令他受不了,加上公司被泼红油,所以决定封咪”。而奇怪的是,接任的名主持人黄毓民和李鹏飞也相继迅速“封咪”。并且“谎称”受到威胁。从而在国际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这件事情过去之后,也并不平静。2004年7月,香港廉政公署又在办案中,突然来了个“改革创新”,突然对民主法治之区视为禁脔的新闻单位的7家报馆进行了搜查和查封有关证物,从而更是引起了世界震动。以致于连“八竿子也搭不上”的美国,也加入了“关注”行列。

         而现在平静了两年的2006年1月,香港政府正式任命“公共广播服务检讨委员会”,对香港唯一一个由公营出资的电台“香港电台”(港台)进行检讨。虽然香港政府对立法会员的质疑进行了驳斥(如对现公民党主席余若嶶的质疑),但却同样难平港人的疑虑。

        在3月11日,香港立法会“资讯科技及广播事务委员会”就公共广播服务检讨举行的特别会议上,香港亚洲电视的高级副总裁邝凯迎提出“公共广播服务应该切实地向市民提供多元化节目”,最后他点出了其真正目的:“包括对政府所有政策作出非评论性及完整介绍”。

        而中大新闻与传播学教授陈韬文,则当场反驳:“刚才邝先生所说的应该是一个政府台而不是公营台”,他进一步指出:“公营的意思并不代表是政府台,在这个阶段,不适宜再混淆”。他说,“到底我们希望香港有一个怎样的公营台?这个公营台的规模有多大?达到什么水平?必须对此作出判断”。他这么一说,倒是弄得立法会笑声一片,“亚视”高级副总裁邝凯迎,倒是显得不好意思起来。

         3月16日,这个“公共广播服务检讨委员会”完成了初步咨询阶段,但是仍未作结论,他们认为如果只用两个月时间来作调查就能得出结论,那么根本就不需要成立这个调查组。

         而“港台制作人员工会”却没有闲着。在同日,他们公布了他们作的一个超过300份的港台员工的调查问卷,其结果按我们的语言逻辑,也应归入“说什么”、“说什么”之类。据他们调查“有超过七成认为,港台的编辑独立正受到打压”。他们的调查显示,通过这次“检讨”之后,对于“港台”最重要的事情主要包括:“节目公信力”同意者达95.2%;“编辑自主权”同意者达89.3%;“节目收视/收听率”同意的达40%!至于新闻媒体需要“配合政府政策”的,则不过是39.9%。

         事实上,这些自由和权利,在香港特区《基本法》乃至我们的《宪法》中都有很详细的规定,你就是要百件千件,我们也早就依了的啊!可是,可恨的是,为了使这些权利得到保障,他们还同时向联合国国际人权组织提交了报告,以期他们提早介入,作为保障云云。

         虽然,以曾荫权为特首的香港政府,做得有理、有利、有节,但是这个调查结果的公布,同样引起了香港各界的关注。依照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陈韬文的理解:该工会的决定“主要是惧怕将来港台可能会变成政府的喉舌,失去独立自主性,而把这个问题提交国际人权组织,正反映了他们的担忧,也反映了市民普遍的担忧”。

         他们到底是担心什么?真是叫人弄不明白。“亚视”的一个副总裁的一个发言,就这么吓人?至于令他们如此不安?竟至于让他们又是调查,又是问卷,末了,还得跑联合国去打通“关系”?亚视很可靠啊!他的最大股东不就是当年携李敖“大陆文化之旅”、李敖在演讲中不断回头看的那个凤凰卫视“老板”刘长乐吗?——至于这么怕、至于这么认真对待吗?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在这个4月9日的今天,“明光社”终于站出来主持正义了。

        明光社,何许社也?她是1997年5月的香港回归前夕成立,只不过是一个以“关注传媒、性文化及社会伦理的非牟利团体希望本着基督教信仰,藉研究、监察、教育及出版等工作去关心社會、服務人群”的群众团体。这么一个具有公信力的年代的产物,这么一个具有公信力的宗教团体的群众组织提出的调查。当然更应该得到重视了。

         这个调查很细致,与港台工会上个月的调查简直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虽然,他没有直指任何一家媒体。这个调查题为“反色情暴力资讯运动”!运动、运动,别以为没经过“文革”的香港人就不懂!当然,也不要以为,一旦被“政府”采纳,这个要求政府监察媒体,就只适应这“色情暴力”这两个大项,而其他媒体则可以大搞无法无天的自由化!可以负责任地说:如果这个组织的调查和建议,一旦被政府采用,则是具有涵盖一切媒体的力量。一切媒体——只要是媒体,就休想逍遥法外!

         我们先来看看,他们提供的数据与港台工会的差别:一是从人数来看,港台工会调查问卷的是300名港台制作员工,她翻了一番600人,而且人员更广泛,包括家长、教师、学生!这些家长(只要成了家的人都是也)、教师、学生——除了孤儿之外,可能全社会的人可能都给他们给“代表”数回了!你能说你港台工会对员工的调查,就还更具有普遍性、代表性吗?

         再看问题,“明光社”说:当头一炮是“政府未能有效监察媒体”70.6%。这个数据有点意思,政府作为一个行政部门,在一个法治社会里,他只是一个纯粹的“执行机关”。他“未能监察媒体”不是百分之百就已经不错了。不然怎么叫民主法治呢?当年美国《新闻周刊》报道美军侮辱伊斯兰经书事件,美国政府在处理上都是羞羞搭搭的呢。最后还是他们自己作出处理才成全了“美帝”的名节啊!

         从另一个方面看,倒是不知这个宗教团体的“明光社”,是以民主法治国家的标准来看“未能有效监察媒体”,还是以朝鲜民主共和国的标准在看这个问题——你看,很大部分人都认为政府“未能有效监察媒体”啊,这到底是应该解读为香港新闻真自由真的得到了实现?还是香港舆论已经严重“失控”?

        我们再看她的其他数据:在受访的家长、教师、学生中,指“报道失实”的占45%,也就是说新闻的假新闻占了很大一部分;假的永远是假的,采访的人中有45%就这么认为!一方面,这可以表明香港人民有“一小半人认为”香港媒体的报道是“失实”的!假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可以使人形成一个这样的印象:“香港的新闻”有45%是假的。你说多么可怕!

         再看第三组重大数据:“夸大丑闻”43.4%。同样,也可以解读为“一小半人”认为一些丑闻给夸大了,当然这不仅仅是指一些老百姓丑闻,当然也包括人民公仆的丑闻——这几年下台的几位官员的丑闻还少吗?虽然,这些因丑闻下台的官员,往往会重新找到了“为人民服务”的新岗位。如去年3月的前特首办主任林焕光即以性丑闻辞职,旋即于2006年2月9日荣任奥运马术公司任命为行政总裁。这“虽然”已表明,“夸大丑闻”作用本来就有限!但是,同样,也可以解读为“有43.4%港人”认为“丑闻”是被夸大了,或者有43.4%的“丑闻”是被夸大的。其实,丑闻根本就没这么大的呀!

         还有就是“侵犯隐私”竟然达到了“36.9%”!虽然在访问中,讲到的大多是明星的隐私,但是谁又能保证人民公仆和其他人的隐私就没有被侵犯过呢?

         所有这些统计出来,并把它们排列到一起,其特征就更抽象而明确了:

    未能有效监察媒体    70.6%;

    报道失实             45%

    夸大丑闻           43.4%

    侵犯隐私           36.9%

         只要看到这一组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我们就会直接得出这样的结论:香港媒体真是无法无天!胆大包天!不加以监察,不加以整肃,何以服天下芸芸众生?何以有脸面对我数千年传承之华夏!

 

 

         其实,对于这么一个严重的问题,早在2002年,我们的中国人民大学前纪委书记周建明同志就有察觉。他不但察觉了其存在的问题的严重性和严峻性,而且对其问题性质之严重、影响之恶劣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当然,我估计给他10个胆,对大陆媒体他就是察觉了,也绝不敢如此直言不讳的(当然这又是另一回事)。

         在这位纪委书记、新闻学院教授的一篇题为《功能与利益的冲突——对香港报业现状的分析》中就有过具体详尽的分析。在“摘要”中,周书记严重指出:“香港的报纸煽情味越来越浓烈,逐渐弱化了社会公器的功能,更多的是为商业利益所驱动,这种功能与利益的冲突产生的原因在于固守产生于自由主义哲学观基础上的新闻自由观、一味迎合读者的感官刺激需求、把报纸当作单纯的赚钱工具”。虽然如此,他还是有点“崇洋媚外”,他在文中指出:“其实,在‘不得立法限制言论出版自由’的美国,也并不是所有的言论都受保护的”。其言之意,可想而知。

         现在根据“明光社”的调查,我们同样可以更加坚定这种信念:香港政府连舆论都没有监察好、控制好,“曾特首”一再强调要建立的“和谐社会”,成绩到底在何处?虽然他也曾对记者说过,港台也有宣传政府政策的功能,而且他所说的“提高执政能力”的“强政励治,福为民开”,但是,他的“提高执政能力”的成绩,又何以体现!

     

         现在的问题是,既然各方的要求都提出来了。既然明光社通过调查表示,需要政府加强对新闻加以严密的监控;而且,无独有偶,亚视也早已出头!提出了要宣传政府政策这一条。由此可见,从民间组织到媒体巨头、到宗教组织,再延伸至其自称的所代表着民意,已经都有着把媒体交给政府之心了!

         ——只看你行政长官的曾特首了:“先有一国,然后是两制”,这是原则!我相信,你不会不明白吧!香港的一国两制,香港的新闻媒体何去何从,都看你曾特首了!

 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 香港媒体究竟应向何处去?
         天色已晚,在收笔之际,突然想起《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的《葬花词》来,不禁轻吟起来: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吟着吟着,我不禁泪落。早年背诵《红楼梦》有年,我竟不知,老夫我也竟还是如此多情的呵!

 

(20060409晚草,0410一校)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48540.html

更多阅读

香港城市大学研究生专业介绍 香港城市大学专业介绍

香港城市大学简介香港城市大学(常常被简称或昵称为“城大”),创建于1984年,截至目前为止,共有约20,000名学生,在校修读超过130项的副学士学位、学士学位、及研究生课程。城大在商业、科学、工程、能源环境、法律、创意媒体、社会科学等专业

大学创意迎新横幅标语 大学迎新社团创意标语

相比以往新生入学毫无新意可言的传统标语显得过时,让人感觉麻木死板。墨守成规的传统标语早已不能勾起新生的兴趣,更不能带来励志效果。现在部分高校开始将网络流行语运用在迎新标语上可谓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也符合新一代90后新生个性

INTO伦敦城市大学 伦敦城市大学

伦敦城市大学简介成立时间:1966年(历史可追溯到1894年)地理位置:北安普顿广场,坐落于伦敦市中心充满活力的金融区学生人数:23,000人,其中全日制学生为13,000名人校友:l托尼布莱尔(1997-

澳门城市大学MBA项目优势 澳门大学mba申请

l澳门城市大学mba:MBA,英文全称为MasterofBusinessAdministration,中文是工商管理硕士。MBA教育自1908年首创于哈佛商学院(HBS),旨在培养高层次管理人才,即企业管理决策层人才,是既有市场实践经验,又有商业管理理论的职业管理人员。近年来

声明:《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 香港媒体究竟应向何处去?》为网友少年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