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一些媒体在登载普通作者的文章时,可能觉得作者没有身份背景,会降低文章的说服力与公信力。于是笔锋一转,一个普通作者转眼之间就被冠以“XX大学教授”、“XX专家”、“XX学者”的响亮称号。
通过有意拔高文章作者的身份来营造公信力,是不是太荒唐了?公信力的第一前提就是“真实性”,但若媒体有意篡改文章作者的的“名号”,岂不正是有违“真实性”的前提?有悖营造公信力的初衷?
公信力,是媒体为公众信任程度的重要评价指标,是媒体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营造的在社会和受众中的信誉度、权威性和影响力,它是媒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现代媒体必备的最有价值的内在品质。公信力不是媒体与生俱来的,更不是由媒体自诩的,它来自于媒体在长期的传播过程中体现出的对信息的选择、掌控和解读等外化的能力,是由受众所赋予的信息话语权。
在现代信息传播中,“话语权”已经成为评价媒体实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标准。因此,对于媒体来说,通过选择何种身份背景的作者的文章,也就是在赋予特定身份背景的群体以“话语权”。媒体刻意赋予动辄冠以“教授”、“学者”、“专家”称号的人的“话语权”,实际上也就忽略了一般“布衣草民”的“话语权”,这将导致舆论上的不平等对话。
媒体不要忘记了,媒体的话语权最终是“由受众所赋予的信息话语权”。媒体肆意运用自己的“话语权”必将导致自身公信力的下降。
教授、学者、专家的名头固然光彩照人,但是否就一定能代表公信力呢?最近,公众对某些“教授”、“专家”甚至整个学科的“学者”表示出了怀疑与愤怒,难道不正说明了“教授”、“学者”、“专家”未必就完全掌握着社会公信力吗?
一般草民难道就不能说出具有公信力的话?当然能。只要能代表公众利益,关注人民的生产生活,体察群众的喜怒哀乐,他的所想所思所感就能够切合公众内心深处的愿望。因此,不管他是一般工人,还是高校教师,我们一样会被他的文章所感染;不管他是初出茅庐,还是成名大儒,我们一样也会被他的思想所折服。
媒体若真想营造自己的公信力,请从正名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