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和公平 试析萨缪尔森的效率与公平观
在经济学领域对于效率与公平的研究从未终止过,这与经济学的性质有直接关系。什么是经济学?萨缪尔森在其已经出版的第十七版《经济学》教材中这样写道:“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物品和劳务,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中间进行分配”。在这个定义的背后隐含着经济学的两大核心思想:即物品和资源是稀缺的;社会必须有效地加以利用。也就是说经济学一直研究的就是一个如何有效配置这些稀缺资源,并在不同的人中进行分配的问题。有效配置是一个效率问题,如何分配又牵涉到公平问题,所以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问题也是经济学一直探讨和试图解决的问题。 协调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经济就能稳步、快速地增长,人们生活水平就能不断得到提高,人们的需求就将不断得到满足,人们的幸福感就会不断地增强。 处理不好这两者的关系,经济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能得到稳步的提高。 效率与公平的概念 萨缪尔森采用的帕累托效率的概念,也是经济学中普遍认同的效率概念。帕累托效率(或配置效率)即在不会使其他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如果一项经济活动不再有可能增进任何人的经济福利,则该项经济活动就被认为是有效率的。或者说,效率就是指:此时没有一个人的境遇能在不使别人的境遇变得更糟的情况下变得更好。 与效率概念的明确性、一致性相比,公平的概念则由于它的伦理色彩而显得扑朔迷离。不过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类型的公平:(1)政治权力的公平,如选举权;(2)机会公平,提供相同的进人工作、教育和其他社会体系的途径;(3)结果的公平,它保证人们得到相同的收入和消费水平。前两种类型的公平在发达的民主国家,如美国,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接受。而结果的公平则引起了极大争议,许多人不能接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2004,P328)。而经济学家在更多的时候恰恰是在这个意义上来讨论公平的,本文选取的也正是这个角度。 萨缪尔森是新古典综合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新古典综合”一词也是由萨缪尔森创造的。他在1955年《经济学》教科书第三版中,首次正式使用“新古典综合”这一术语来表明其经济理论的特征。所谓新古典综合就是把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与凯恩斯的经济学理论加以“综合”,也就是把微观经济理论与宏观经济理论加以“综合”。因此萨缪尔森的理论观点与两个学派的观点都有一定程度的关系。萨缪尔森的效率与公平观虽然既不同于新古典学派的效率与公平观,也不同于凯恩斯学派的效率与公平观,但是和两者又都有关系,这种关系又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经济环境下的两个学派的融合,因此在研究萨缪尔森的效率与公平观之前我们有必要阐明新古典经济学派和凯恩斯学派的效率与公平观。 新古典经济学派的效率与公平观 新古典经济学产生和发展于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这个理论体系的主要代表是英国的马歇尔。新古典经济学最直接的理论来源则是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在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上,新古典经济学更多地是继承了古典经济学派的观点。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虽然没有明确地在其著作中阐述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但是通过研读原著,我们可以总结出古典经济学家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 古典经济学产生的背景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即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确立取得完全胜利的时期。古典经济学所代表的学说主要特点是主张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自由主义。这意味着,个人可以在摆脱封建经济制度残余和重商主义那样的国家干预情况下,实行自由经营;政府应当在保证社会经济制度的前提下对经济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让市场机制自动地调节经济、配置资源。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创立者是英国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国富论》中写到:“每个人都试图用好他的资本,使其产出能实现最大的价值。一般说来,他既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能够增进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一己的安全或私利。但是,在他这样做的时候,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着他去帮助实现另外一种目标,尽管该目标并非是它的本意。追逐个人利益的结果,是他经常地增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的想要增进社会的利益时要好”。从这一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看不见的手”即市场会自动配置资源而无需国家的干预;主观追求自利的“经济人”在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间接地使社会利益最大化了。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理论主张的是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推崇自由竞争,因而认为在市场的引导下,生产要素能够自由地在各个部门、各个行业中流动,结果不仅使所有者实现了利益的最大化,而且社会资源也在流动中实现了最优配置。如果没有自由竞争,就不可能有效率的提高。而将自由参与的市场竞争放在优先地位,也就是把效率放在优先地位。 因此,斯密的主张就是如果遵从市场对资源的自发配置作用,就是有效率的,进而也就是公平的。 新古典经济学在效率与公平的问题上基本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效率与公平观的思想,主张政府对经济应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的经济思想。在马歇尔看来,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既是经济自由的结果又是经济自由的应含之义。“在经济自由的条件下,消费者有选择消费品的自由,雇员有选择职业的自由,生产者有进出某一行业和选择生产要素的自由。在商品市场上,消费者的自由选择形成商品的需求,生产者的自由选择形成商品的供给。商品需求和供给的相互作用形成商品的市场价格。在要素市场上,生产者的自由选择形成要素的需求,消费者的自由选择形成要素的供给。要素需求和供给的相互作用形成要素的市场价格,同时也决定了要素提供者的收入”。因此,个人自由选择的活动形成市场机制,而市场机制又决定商品和要素的价格,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运用,并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至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那也是人们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自由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结果。 以马歇尔为首的新古典经济学派和古典经济学派一样,崇尚经济自由,对资本主义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推崇备至。他们认为在充分自由竞争条件下,追求个人最大利益的理性人所进行的经济活动,会自然而然地使社会经济生活处于最好的有序状态,而参加经济活动的各方面都会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目的。他们反对政府干预分配,认为任何试图使“结果均等”的努力都会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损害。他们认为只有竞争的市场才是最有效率的,而竞争和自由是紧密联系的,如果政府干预,就等于没有了自由,市场竞争也无从谈起,效率也就随之消失。此外,他们认为效率本身就意味着公平,因为效率与个人能力和努力相关,效率反映了个人的勤奋程度与技术水平,收入多少正是给予他的最公平的回报。 凯恩斯的效率与公平观 凯恩斯的经济学产生的背景总体说来主要是20世纪20~30年代的世界性经济大萧条,面对严重的失业和生产过剩等情况,新古典经济理论却显得一筹莫展、无能为力。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了他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在此书中,他否定了以英国剑桥学派为主要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可以自动维持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的和均衡状况的理论主张,提出了一整套新颖的有效需求理论,并主张通过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积极干预的办法,来消除大规模失业、摆脱经济萧条。 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和古典经济学最显著的区别是如何定位市场的效率性,在震惊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时候,凯恩斯看到了市场的无力,效率的丧失,由此他认为要对市场进行干预,政府再也不能对市场置之不理,听之任之了,一定要发挥这只有形的手的作用,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经济上的高效率。政府干预经济除了解决市场自发配置资源产生的低效率或无效率外,还可以减少由于市场的缺陷所造成的收入不平等问题。因为在市场经济中,人们在财产占有、接受教育机会和能力等方面机会不均等,竞争中不是处于同一条起跑线上,因此而造成的收入差别不是由于勤奋与懒惰造成的。因此市场本身的缺陷要求政府对公平问题实行某种干预。凯恩斯曾这样说过:“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社会的显著特点是不能提供充分就业以及缺乏公平合理的财富和收入的分配。”但总体来说凯恩斯也是一个效率优先的主张者,因为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是,政府干预经济理论的提出是基于市场的无效率前提,1929—1933年的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最好的证明。当然缩小不公平程度也是政府干预所要达到的目标之一,但重中之重还是效率。 萨缪尔森的效率与公平观 萨缪尔森在效率与公平观的问题上并没有简单的折中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对效率和公平所持的观点。而是审慎地分析了市场与效率和政府与公平之间的关系,表明了自己在效率与公平问题上的立场。 最有效率的市场或者说理想的市场指的是完全竞争的市场。完全竞争指的是什么?它指的是所有的物品和劳务都有一个价格并都在市场上交易。它还意味着没有一家企业或一位消费者足以影响整个市场的价格。“看不见的手”所适用的市场指的是完全竞争的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市场能够有效地配置资源,从而也达到最有效率的状态。然而在现实世界中,完全竞争模型所要求的那些理想化的假设条件会在一定程度上遭到破坏,萨缪尔森指出破坏因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不完全竞争或垄断的存在是偏离有效市场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任何企业和个人都无法左右价格,而当买者或卖者能够左右一种商品的价格时,就认为出现了不完全竞争。不完全竞争的后果是导致价格高于成本,消费者购买量低于敬率水平。过高的价格或过低的产出则是不完全竞争导致的资源配置的非效率的标志。 2.外部性(或溢出效应)是市场无效率的第二种表现,指的是企业或个人向市场之外的其他人所强加的成本或效益。市场交易一般是指人们自愿地以货币来交换物品或劳务的活动,但是当航空公司制造了噪音时,却不会因为干扰了机场附近的居民而向他们给予货币或其他相应的补偿。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而给社会造成了损失,使资源配置缺乏效率。 3. 公共产品的存在。公共品是指这样一类商品:将该商品的效用扩展于他人的成本为零;无法排除他人参与共享。公共品最好的例子是国防。一国保卫其自由和生活方式时,它保卫的是所有居民,无论他是否愿意接受或者是否为这种保护支付了费用。而在现实市场经济中理性的“经济人”因为无利可图而不愿意生产公共产品,这与在完全竞争市场经济中私人企业会生产人们所需要的一切商品和劳务这一假设发生矛盾,这就让我们再一次看到市场对资源配置缺乏效率的情况。 4.不完全信息也是市场无效率的又一表现。完全竞争的理论假设之一是:买者和卖者对其买卖的物品和劳务都有充分的信息;企业也被假定为了解其行业经营范围内各种因素的发展前景;而消费者则被假定为了解商品的质量和价格,如哪些汽车是劣等货,哪些药品安全有效。可现实世界的私人决策者都只能获得部分信息,而无法获得全部信息。 不完全信息会导致决策失误,进而导致资源配置的无效率。 我们已经知道竞争市场具有显著的效率特征,但令人遗憾的是市场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理想,在何时何地都能够达到一种完全竞争的状态,因此也就不能避免在不完全竞争情况下所带来的低效率。 换句话说我们不能完全把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就看成就是有效率。因此,为了避免这只“看不见的手”将经济引导向错误的道路,必须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来实现经济中追求的最重要的目标——效率。 在此我们有个问题,如果现实市场符合完全竞争的假设条件,那么在整个经济活动中还要不要政府的干预了呢?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在实现效率的同时,公平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萨缪尔森给出的观点是,“市场并不必然能够带来公平的收人分配。 市场经济可能会产生令人难以接受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巨大差异。“导致这种不公平的收入分配的原因是:”1.收入取决于一系列因素,包括努力程度、教育、继承权、要素价格和运气。由此导致的收入分配可能会同公平的结果相悖。2.物品追随的是货币选票而不是最大满足。富人的猫所喝的牛奶,也许正是穷人孩子维持健康所必需的东西。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只能说是收入分配的缺陷而不是市场的过错,因此即使是最有效率的市场体系,也可能产生极大的不公平“。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如果说政府干预的第一个原因是由于市场机制本身有许多缺陷,那么政府干预的第二个原因则是建立在即使有效率的市场制度仍会产生极大的不平等这一事实基础上的。收入再分配就是政府为求得公平而采取的经济政策。但是收入再分配并不等于收入结果均等,萨缪尔森同时还指出,如果经济要有效率地运行,经济结果存在某些差别是必不可少的。……一味的坚持结果的公平会严重阻碍经济机制发挥作用。 政府干预经济以保证收入公平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低效率,如在政治上侵犯个人自由,产生官僚主义,也就是说政府干预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带来必然的公平,相反,如果政府对市场干预的不当,或者担任并执行政府职能的人没能真正履行职责,这样不但损害了我们想要得到的公平,就连最起码的效率也丧失了,所以在效率与公平的问题上,我们看出萨缪尔森的主张还是效率优先的,无论是市场还是政府都是以不损害效率为前提的,如果目前的经济运行当中已经取得了较高的效率,与此同时政府则也要关注公平,通过一些政策减少收入分配的不公,以缩小差距。当公平与效率发生冲突时,正如他说的“过度的坚持结果的公平会阻碍经济发展”,这时当然还是要以经济发展为最终目标。 通观全文我们不难总结出从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到凯恩斯经济学和我们最终要探讨的新古典综合派的代表萨缪尔森,对于效率与公平的问题,他们主张的还是把效率放在第一位的,其中最大的区别表现在如何实现效率优先这一目标的手段上。 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主张效率是最重要的,但是这个效率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实现的,他们同时也坚持公平,但是这种公平属于机会平等的那种公平,他们反对任何对收入结果进行再分配的政府干预行为。凯恩斯经济学与新古典有很大的区别,他虽然也认为效率重要,但是他却认为这个效率依靠市场是不可能实现的,一定要政府干预,也就是说政府干预是实现经济效率的前提,当然政府干预的同时可以缩小财富和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程度。萨缪尔森的效率与公平观与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萨缪尔森分析了市场和政府两种手段都有优劣,因为完全竞争的市场是有效率的,但是现实生活中完全竞争的假设条件被打破后,这种效率也就不能很好实现。此时需要政府干预,但是过度的政府干预也将造成经济上的低效率。因此,按照萨缪尔森的观点是当仅仅依靠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时候,政府应当发挥作用,但在政府的参与下市场已经恢复到了有效率的轨道上来的时候,政府则需要自动退出。在公平的问题上萨缪尔森这样说: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并不能答好象公平这类伦理的和规范性的问题,我们的市场收入中(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应该有多少份额转移给贫困家庭。这只是一个只能由投票箱去回答的政治问题。经济学不能回答多少贫困是可接受的或多少才是公平的,但它能有助于设计增加穷人收入的更有效率的方案。最后可以用萨缪尔森的话来做一个结语,一个有效率并讲人道的社会要求混合经济的两个方面——市场和政府都同时存在。如果没有市场或者没有政府,现代经济运作就会孤掌难鸣。 参考文献: [1][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著.萧琛主译.经济学(第十七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美]保罗.萨缪尔森.陈迅,白远良译释.萨缪尔森辞典.京华出版社,2001 [3][英]亚当.斯密著.郭大力等译.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商务印书馆,1972 [4]杨培雷主编.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5]王振中,李仁贵主编.诺贝尔奖经济学家学术传略.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 [6]王志伟编著.现代西方经济学流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美]阿瑟.奥肯著,王奔洲等译.华夏出版社,1999
[8]章海山,颜卫青.经济公平与效率的道德参数.道德与文明。2003 (4)
更多阅读
萨缪尔森笔下的公共产品 萨缪尔森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3月3日)尽管对公共产品的早期论述可以向前追溯到亚当·斯密,甚至更早,但是第一个对公共产品做出现代经济学分析的人则是萨缪尔森(Samuelson,1954,1955)。萨缪尔森因为他在经济学领域所做出的卓越贡献而获得1970年
经济学的一代宗师萨缪尔森 萨缪尔森 经济学 pdf
经济学的一代宗师 萨缪尔森——现代经济学学习笔记之七十七萨缪尔森是经济学的天才,简单地概括有两点,一是对经济学融会贯通,各个分支皆有研究,各个流派都能取其精华,是一个通才;二是一本教科书,历经50多年,反复锤炼,脍炙人口,吸引了无数学子
保罗·萨缪尔森的主题演讲 演讲主题
保罗·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1915-2009年)美国经济学家,美国经济学泰斗,当代凯恩斯主义的集大成者,经济学的最后一个通才,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第一人,1915年5月15日出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加里城的一个波兰犹太移民家庭,父亲是一名药剂师
萨缪尔森警惕中国 警惕中国式家长的十大“硬伤”
中国的父母恐怕是世界上最望子成龙的父母。但是中国的家教又存在很多弊端。MSN中文网指出中国式家长的十大“硬伤”,看看这些普遍错误你有没有犯,它们对孩子究竟会造成什么伤害。 第一、过分溺爱,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神话原型批判理论 看李学俊如何对萨缪尔森和“看不见的手”神话进行批判
近年学术界还原亚当斯密的文章很多,最早当中国某主流经济学家指出经济学家不应该讲道德的时候,就又大量的学者马上指出亚当斯密是道德学家,在其出版《国富论》之前出版过《道德情操论》,2012年郎咸平在其《资本主义精神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