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的生成与脏腑的关系
血的生成是在五脏六腑共同作用下完成的,需要脏腑之间的相互配合,决不是一脏一腑所能完成的。
1.心:一方面通过心运行血来输送营养物质,使全身各脏腑获得充足的营养,维持其正常的功能活动,从而促进了血液的生成;另一方面水谷精微通过脾的作用上输到心肺,在肺吐故纳新之后,重新注入到脉中,之后变成新鲜血液。心参与血的生成,故有“心生血”的说法。
2.肺:肺主一身之气,气又能生血,气旺则生血功能强,气虚则生血功能弱,血液衰少,说明肺脏亦参与血的生成。
中医有“肺朝百脉”之说,意思是说人体所有血脉都会集于肺脏,血液在流经肺脏时,将其中残存的废物通过肺的呼吸而排出体外,又通过肺的作用将新鲜空气吸入体内,汇入血中。可见,肺的吐故纳新对于保持着血液的清新起着重要的作用。
3.脾胃:中医认为,血主要由营气和津液组成。而营气和津液都是来自于所摄入的饮食物,经过脾和胃的消化吸收而生成水谷精微,所以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头,与血的生成有密切关系。脾胃功能失调可以影响血液的生成,往往会导致血虚。
4.肝:肝在五行中属木,与春天生发之气相应,正是这种生生不息之气,使肝能协助脾、心等脏腑生血。《内经》指出:“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意思是说饮食物经脾胃的腐熟消化吸收后,其精微物质进入肝脏而化气血。清代张璐《张氏医通》说得更明白:“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说明肝与造血有关,这是因为肝能储藏食物中的精微物质,作为造血原料。
5.肾:肾藏精,精生髓,也是化生血液的最基本物质。肾精化成元气,又能促脾胃化生水谷精微,奉心化赤为血。营血的生成不仅源于后天脾胃的生化,还须赖肾精作为生化之本。骨髓与造血有直接关系。骨髓藏于骨,又为肾所主,肾之功能强弱与否,可以影响骨髓生精造血。现代医学认为骨髓是重要的造血器官,此与中医学精血互生理论亦有相通之处。一般来说,肾中精气充盛,则肝有所养,血有所充;肝血充盈,则肾有所藏,精有所资,故又有"精血同源"之说。
根据以上认识,心、肺、脾、肝、肾等脏腑都与造血有关,其中任何一种功能失调,都可影响造血。血的生成须经过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肾的共同作用来完成。但是由于血是以水谷精微和精髓为主要物质基础,因此五脏之中肾和脾对血生成的作用最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