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在《我国城市建筑在哪里出了问题》中,提出我国城市建筑师要在借鉴西方城市建筑理念的基础上,挖掘我国城市的文脉,保持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性。
就在我讲这句话的时候,中国建筑的新时代开始了。 3月28日,加拿大大多伦多地区米西索加市40多年来举行的首次国际建筑设计公开赛结果揭晓,我国青年建筑师马岩松为该市一栋60层高的地标性公寓楼所做的设计方案胜出,获得该建筑的设计权。 这是中国建筑师首次通过国际公开竞赛赢得设计权,我为之兴奋,向小马祝贺,向中国建筑师祝贺!我期待这是“中国”建筑师的新时代,也是“中国建筑”师的新时代,是新一代中国建筑师开始了创意中国的时代的标志性事件。
在过去的20年中,中国的经济成就有目共睹,中国亦成为世界上建筑量最大的国度。许多重量级的外国建筑师及事务所纷纷进入中国,推出了像国家大剧院、奥运会主会场等标志性建筑作品,建筑艺术在中国成为最活跃的艺术门类之一。然而,正如我昨天所说,很多人说中国是海外建筑师的试验场,城市建筑求量不求质,大街小巷千篇一律,中国的建筑师在大量的外国建筑师涌入中国的情况下在海外也只能获得一些小项目,对此应多有反思。城市建筑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将他们和一个更大环境连接起来,这涉及政治、意识、历史、自然等文化因素。我注意到马岩松,这位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建筑学院的年轻的海归建筑师自言的一个理念,也许这就是其成功基因:在世界上各大城市,无论是东京、纽约,还是伦敦,马岩松都有如鱼得水的感觉,而他回国的原因只是因为熟悉北京,北京有很多他关注和感兴趣的话题,与时同时没有停止对美国和欧洲的关注,设计横贯是中西——中国建筑师的软肋就在于此。(马岩松设计)
在这一点,马岩松的认识算是深刻至骨子里啦。扎哈·哈迪德是他的老师,所以他说:“譬如扎哈,你说她是哪个国家的?伦敦?纽约?所有文化都是混合的,分得出是哪个地方的吗?”往往国内的建筑师抄袭国外,要注意抄袭和借鉴的区别。中国是一个官本位的发展国家,在城市化的进程里必然会对一些价值观盲目追捧,这其中媚洋是最显见的。虽然城市文化不是可以靠标志性建筑确立的,然而,在我国普遍存在着文化断层下的迷茫,面对西方文化,精神的自卑起源于传统文化被搁置后心里的漂浮感,一个没有自信的民族必然精神阳痿。 欣赏马岩松设计,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的影响,他大多数建筑的立面选择了曲面,这正是中国圆润和曲径通幽文化思想在他心中的沉积,而与环境融为一体的思想同样是中国哲学思想“天人合一”的产物。
城市建筑并不是简单的设计问题,它无论大小,都是关于城市的讨论,这里包括具体的文脉,像时间,地点,也包括抽象的社会因素,像观念,情感,欲望,信仰,伦理……,也就是说成功的城市建筑设计本身超出了建筑领域,而延伸到自然、物理、几何、音乐……,一个城市的建筑应该显示出自己的性格,建造表新时代的当代建筑物。如去年他的纽约新世贸中心“浮游之岛”方案,设计中的新世贸虽是一种还原,但还原得有力,而不是简单地再去立一座双子座。纽约人是一群有活力的群体,方案体现了纽约人的气质。纽约不像华盛顿,它不可能去接受一块纪念碑,它需要的是更有活力的东西。
我们的城市建筑应受到自然的启发,而不是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