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最新研究进展 循环经济研究最新进展



[摘 要]国内关于循环经济的研究分别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出发,选择不同的切入点和研究范围,着眼于循环经济,探讨物质循环和经济活动的协调性。循环经济的本质在于寻求经济增长的生态环境内生化机制,协调扩张型经济增长机制与稳定型自然平衡机制的矛盾关系。本文从循环经济研究的理论意蕴、学科范围和微观基础等方面对近几年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力图把握其内在规律和研究方向。

[关键词]循环经济 理论 实践 述评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736x(2006)03

 

国内关于循环经济的研究方兴未艾,文献日见倍增。本文主要从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学科特征和研究方法;循环经济概念、内涵及分歧;资源稀缺、资源节约与循环经济;循环经济理论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循环经济中的微观主体;以及循环经济的运行机理和实现条件等六个方面对循环经济研究现状进行回顾和总结,并对其做出评价。

 

一、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学科特征和研究方法

 

国内关于循环经济的研究已经由观念传播、概念诠释阶段发展到理论体系建构阶段。当前的研究涉及循环经济的研究范式、理论基础、逻辑过程乃至评价指标、战略对策、实现路径等方面。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理论范式,循环经济强调人类中心主义让位于生态中心主义,体现出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演化。因此,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的发展理念、经济模式和经济学基础的严峻挑战。其理论意蕴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研究范式上,学术界分别运用系统分析(杜世勋、曹利军,2005)、能值分析、物质流分析以及价值分析等方法,研究生态经济系统的生态流和经济流。

(2)在理论基础上,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被视为循环经济的基础(朱铁臻,2005;范跃进,2005;张路,2005;莲果、王淑芳,2005)。张录强(2005)则认为,循环经济的经济学基础应该是兼具微观、宏观和宇观思想的、以“生态—经济—社会”三维复合系统的矛盾及其运动和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学。

(3)在发展理念上,提出新的系统观、发展观、资源观、经济观、价值观、生产观、消费观(郭柳琴,2005;彭易成、张霞,2005);在效率评价和目标要求上,提出循环经济以生态效率为核心,理想目标是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三维整合(王文飞,2005)。上述观点基本上都是以生态学或生态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借助一些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试图构建循环经济的理论框架。但是,由于缺乏经济学的逻辑过程,很难对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关系做出合理的解释,因而在实现机制方面,就缺乏内生化和自运行的动力,那么在操作模式上就无法做到长期性。

(4)在研究方法上,有基于生态效率的工业生态学方法(孙启宏,段宁,2005),还有包括结构功能原理、自组织原理和系统控制论的系统科学方法(李长安,2005),系统科学的学者主要运用能值分析和系统分析方法;资源科学和环境科学学者主要运用价值分析和物质流分析方法;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者主要边际分析和均衡分析方法。如吴季松在论及循环经济的科学基础中提到了“经济系统控制论”,在循环经济的实践基础提到了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学的关系,并提出了新名词——“循环经济学”;同济大学诸大建教授在他的研究中对循环经济作了有意义上的经济论述;中国人民大学的曹葵、牛桓云还建立了循环经济发展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

(5) 在学科建构上,部分学者还提出建立循环经济学(奈民夫·那顺等,2002)。张天柱(2004)从学科任务和研究内容方面进行学科界定。他认为,循环经济的基本任务是沿着新型工业化方向建立生态产业系统,借以不断改进经济体系的生态质态,其核心内容就可归结为产业的生态化。吴季松(2005)提出以新的系统观、经济观、价值观、生产观、消费观为主要特征的新循环经济学。周宏春(2005)认为,循环经济学是研究人类按生态学规律进行经济活动的一门科学,“循环经济”中的循环是指生态学意义上的循环,而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循环。生态学上的循环,主要强调经济活动中的物质循环和代谢。

上述研究不足以形成严密的经济学逻辑,需要在微观基础及其运行机理方面作进一步的探讨。循环经济的研究离不开经济学的范畴。从循环经济出发,学术界对传统经济学理论作了多角度的评析,并把传统经济学与循环经济理论进行对比(杨雪锋、张卫东,2005;彭易成、张霞,2005;王文飞,2005)。刘思华先生于1999在光明日报上撰文把传统经济理论称为“生态环境外因论”,循环经济理论应是“生态环境内因论”。循环经济的本质在于生态环境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内生变量(吴玉萍,2004)。基于经济学对循环经济理论进行研究,有助于寻求合理的经济解释,现有的研究结论还处于因然阶段,使然尚未涉及。

 

二、循环经济概念、内涵及分歧

 

“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循环经济是一种实践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以“最优消耗、最适消费和最少废弃”为目标,以“3R”为原则,其基本概念和定义已为学术界多数学者所接受。由于循环经济在中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而且,中国发展循环经济还有自身的特点和要求,因此,在理念、内涵及模式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同的观点。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循环经济的内涵则可以概括为是对生产和消费活动中物质能量流动方式的管理经济(任勇,2004)。吴季松(2003,2005)提出新的5R原则,即再思考(rethink)、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和再修复(repair)等原则。在模式上,国内有学者把循环经济视为物质流的闭路循环,受到很多质疑。实际上,循环经济中物质流动的形态是非线性的,但并不一定是封闭的循环,可能会以“环”“链”“网”等形态表现出来。

对循环经济的定义和内涵也存在着争议。邹平座(2005)认为,循环经济一是指经济学意义上的循环经济。二是指环保意义上的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指经济发展中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知识文化等三个基础资源整体的良性循环,不仅仅指自然资源的良性循环。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是把以往的总产出管理和利润最大化目标转化为社会总价值管理和价值最大化目标,并且把经济分析的空间由市场空间拓展到社会空间和自然空间。

张录强(2005)提出循环经济的三个循环:一是自然生态系统中污染物的循环净化和可更新资源的循环再生;二是经济系统中非更新、可回用资源的循环利用;三是人类复合生态系统中自然生态子系统与经济子系统有机联系的复合循环。在这三个循环中自然循环是依托、是基础,经济循环是关键、是途径,复合循环是目标、是结果。

有学者认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中心任务是实现经济的生态化,生态化的具体目标应当是建立一个“节约型经济系统”,而不是“循环型经济系统”(欧阳志远,2005)。应以“节约型经济”取代“循环型经济”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因为“循环型经济”虽然是一种理想的经济模式,但是在自然资源中,从原材料来看,有相当程度的难以循环性;从能源来看,在地球生态系统内根本就没有循环性可言;仅以环境要素出现的资源,就更加不可轻言循环。而节约型经济含有生产的集约化即资源的充分利用、再生利用的意义,同时还有适度、明智地消费的意义,它在一定程度上包含着循环,但又不完全等同于循环(欧阳志远,2005)。

 

三、资源稀缺、资源节约与循环经济的侧重点

 

资源稀缺问题一直经济学研究的焦点。一般存在两种稀缺:绝对稀缺和相对稀缺。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资源约束不仅具有绝对稀缺和相对稀缺的表现特征,还带有国情特征,即人均资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资源利用率低,资源能源结构使用不合理。金碚(2005)认为,工业资源短缺本质上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不是物质技术问题,它表现为物质供应短缺原因在于经济关系上的矛盾;资源短缺的经济本质是价格问题,解决资源问题的难点是中国经济的价格承受力弱。

张雷和刘毅早在1999年就撰文提出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经济,强调社会消费和生产的动态平衡优化,即所谓全程节约效果。资源节约型经济具有明显的针对性,这种针对性就是最大限度提高资源与能源的社会使用效率,以减缓资源与能源消费的增长,加速社会财富的积累。这一目标的实现便是通过社会消费的“节省”和生产的“集约”这两个手段来完成的。

循环经济的核心原则就是资源减量化。其他两个原则即再利用、再回收(或资源化)仍然是以减量化为依归。所谓资源减量化是指通过管理和技术的改进,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和能量流量,在经济活动的源头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同时也满足既定的生产和消费的目的(杨雪锋、张卫东,2005)。

谢永清(2005)认为,“节约”具有双重含义:一是相对浪费而言的节约;二是要求在经济运行中对资源、能源需求实行减量化。“节约”的这两重含义是内在统一的,必须统筹兼顾,不能片面理解。这种节约要求彻底转变现行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深刻的技术革新,真正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皮建才(2005)对节约的理解更具经济学意义。他认为:经济学上的节约主要表现为两种节约:一种是生产成本的节约,另一种是交易成本的节约。生产成本的节约属于边际上的节约,交易成本的节约属于结构上的节约,因为追求交易成本最小化决定了选择最有效的组织制度安排。解决边际问题,我们可以采用自愿性选择和强制性选择相结合的方法。解决结构问题,必须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建设节约型社会,既需要通过发展循环经济等措施来降低生产成本,也需要通过深化改革等措施来降低交易成本。

陈德敏(2005)认为,节约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内涵涉及到社会生产和再生产以及经济环节的各个部分,其中尤以生产、流通、消费环节整合而成的结构形成了节约型社会的内涵架构。循环经济与节约型社会的关系:相对于循环经济而言,节约型社会是更大更宏观的目标,而循环经济则是节约型社会最基础和最中心的组成部分。

当前循环经济研究的侧重点存在着分歧,即是重再利用和再循环,还是重减量化。显然,前者是一种亡羊补牢式做法,并没有脱出传统理论的“窠臼”;从社会生产流程(即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大环节)角度看,后者虽然对输入端和生产过程在技术上做了控制,它也无法减少盲目生产和过度竞争造成资源浪费。因此,现有的循环经济知识存量仍然停留于传统经济学的“领地”。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整个社会生产中资源配置资源利用并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马传栋,1986)。从这个意义上讲,现有的循环经济理论的缺憾可概括为(杨雪锋、张卫东,2005):(1)由于更容易操作,故更注重再利用和再循环的研究。(2)废弃物的资源化固然弥补资源的浪费,但是对废弃物的处理也存在资源再消耗。(3)缺乏对资源高消耗者(包括生产者、中间商和消费者)的硬约束研究。(4)没有认识到信息资源的对自然资源的替代性及其优势在循环经济中的地位。(5)关于资源减量化的研究要么侧重于纯工程技术性的问题,要么就某一单独学科作细节性探讨,均不足以对根本性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

 

四、循环经济理论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学。(1)自然资源在经济思想史中的地位演变。经济学是研究财富或经济增长以及经济发展机制的科学。吴玉萍(2005)从经济学说史角度对不同学派关于资源问题进行比较。梁言顺(2004)在对西方经济学增长理论回顾和比较时发现,它们都有意无意地遵循了这样两个假定:①凡是产出的都是有益的,即都计入收益;②生产除了消耗成本外,不付出任何代价。

(2)邹平座(2005)从循环经济的角度分析了现有的经济理论存在不足。①在空间上,由于价值理论被人为地分割,使经济分析在市场、社会和自然三个不同的空间不连续,“自然—社会—经济”复杂巨系统的运行机制的研究缺少完整统一的分析工具。西方主流经济学主要把研究空间放在市场空间,对于社会空间与自然空间的价值运动基本上没有描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把价值分析拓展到社会空间,但是过重于对社会空间的分析,还没有延伸到自然空间。②在时间上,经济循环出现“三个断点”,一是价值运动的主观与客观断点。二是价值运行的供给与需求断点。三是价值运行的自然与经济之间的断点。作为主流经济学基础的效用价值论在价值运动的主观与客观上不连续,产生所谓“效用失真”问题。③在研究方法上,现有对循环经济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定性研究,由于没有合适的价值理论模型的支撑,对循环经济只能进行估计和定性方面的考虑,缺少统一系统的科学框架和分析体系。

(3)张卫东和杨雪锋(2005)剖析了主流经济学对资源减量化问题的轻视。主流经济学由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组成,从资源减量化的角度来看,其理论局限可概括为以下几点:①边际效用决定价格的观点。②产量最大化亦即资源消耗最大化。③生产者以消费需求为目标,进行生产决策。④自然资源的使用存在着严重的负外部性。⑤宏观经济学追求短期供给和短期需求,导致大量的产品过剩和产能过剩,引起资源的极大浪费。⑥长期增长理论中的资本决定论、人力资本决定论、技术决定论以及制度决定论,均假定自然资源无限制供给。

2.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吴玉萍(2005)从研究范围、理论基础和基本分析方法等方面分析了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的异同。生态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延伸了古典经济学的生产理论,扩充涵括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作用。从理论基础和基本分析方法看,环境经济学仍以一般经济学分析方法,而生态经济学突破了新古典的主观偏好判断的市场价格理论,而强调以物质流分析和价值分析取代福利分析和均衡分析。因而,从经济学的演进过程可以看出,从逻辑起点、理论基础和基本分析方法看,环境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分支科学,而生态经济学向传统经济学提出了严峻挑战。徐大伟和王子彦(2005)对循环经济与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做了全面比较,这里作简单介绍。

环境经济学对循环经济的主要贡献有:一是对经济学的基本出发点“理性人”提出了质疑,这为循环经济理论出发点提出了科学的依据;二是环境经济学将环境成本利用市场机制纳入物品价格体系之中,为循环经济的整体产品概念,即外部效应的内部化提供了研究参考。但是环境经济学理论研究只是涉及了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的部分基础和经济手段的理论应用。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的基础性观点以生态—经济二元体为主,局限于生态资源相对稀缺性,而未把绝对稀缺性甚至是枯竭性作为自己理论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而循环经济正是人类认识生态经济系统动态性的结果、产物,可以说生态经济学为循环经济的应用性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对循环经济的贡献在从代际的长远角度出发,分析生态环境资源的真正价值和整体价值,并通过制度分析方法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为资源的循环经济利用提供理论体系建设。而循环经济的理论价值则仅限于资源的节约开发利用以及对废弃物的无害处理,亦即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经济活动方式。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应涵盖循环经济理论。

上述对循环经济与相关学科关系的比较分析,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侧重点。但是这些比较多数仅限于学科的“保护带”,尚未触及“内核”,缺乏在研究范式、基本假定和分析方法等方面更深层次的把握。

 

五、循环经济中的微观主体

 

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有关对循环经济中企业,在概念上有生态型企业、循环型企业、绿色企业、环保型企业等。在行为研究和效益评价方面,探讨生态效益评价指标;在生产者责任的研究方面,提出延伸责任(张晓华,刘滨,2005),重新界定企业产品的产权(夏善辰,2005);基于利益相关者观点,提出企业新的社会综合价值管理理念(黄朴、王进东,2005)。还有从会计成本角度核算企业的环境管理成本收益。这些研究成果丰富了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概念认知,发展了企业伦理,在企业管理决策、社会约束、政府规制等方面有了新的理论依据和操作空间。但是在如何把环境管理与企业的利益机制进行深度融合方面还少有研究。真正实现循环经济,还需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如何在宏观领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二是微观主体如何最大可能实现资源的有效替代(杨雪锋、张卫东,2005)。鞠芳辉(2005)则从消费者的角度探讨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条件。

 

六、循环经济的运行机理和实现条件

 

曹凤中(2005)从宏观上提出循环经济链作用机理,即产业生态链是推行循环经济的必要条件,市场价格链是推行循环经济的控制条件,政府导向链是推行循环经济的主导条件,绿色消费链是推行循环经济的充分条件。叶敏和万后芬(2005)从产品生命周期研究循环经济的实现过程,王虹和叶逊(2005)从责任感、社会规制、经济效益和技术可行性等四个方面探讨生态工业园中企业的动力机制。王兆华、武春友(2002)运用交易费用理论分析生态工业园中企业共生机理。杨雪锋、张卫东(2005)基于虚拟交换前置提出转变经济流程;张卫东、杨雪锋(2005)从信息替代、信任治理两个角度对资源节约型经济流程的基础和条件作了研究。还有从循环型产业的产业特性、结构特性、资源特性等方面分析产业链构成的可能性,进而探讨其实现形式和发展途径(黄建军等,2005)。赵玮(2005)从绿色供应链角度探讨了在循环经济模式下物质流、能量流、价值流、信息流的运行过程与系统集成。在实现条件方面,既需要研究产权、价格等基础性制度的激励作用,又需要研究税收、财政、法律等规范性制度的约束作用,还需要研究行业监管、产品标准、经济核算等考核性制度的评价机制,最终将其内化为企业的自觉行为。

上述研究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出发,选择不同的切入点和研究范围,着眼于循环经济,探讨物质循环和经济活动的协调性。所谓机理,就是事物的运行过程及其基本规律。循环经济的本质在于寻求经济增长的生态环境内生化机制,协调扩张型经济增长机制与稳定型自然平衡机制的矛盾关系。因此,在运行机理方面,既要关注物质流层面的系统耦合,又要重视价值流层面的合理配置,这两者最终还是要通过活生生的人作用,那么,就不能回避经济个体的交易行为和决策行为、个体之间的合作竞争关系、利益博弈关系。既然如此,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会大有用武之地。

 

[参考文献]

杜世勋,曹利军,循环经济系统结构模式与机制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6)

朱铁臻.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是生态经济[N]. 中国经济时报. 2005-4-19

范跃进.循环经济理论基础简论[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5.2

张路,循环经济的生态学基础[J],东岳论丛,2005.2

莲果,王淑芳,循环经济的生态经济学基础[J].东岳论丛2005(2)

张录强,循环经济的宏观路径——三循环理论[J].经济经纬,2005(3):24~26;101

彭易成,张霞,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学的比较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05(7)

王文飞,循环经济理论与相关经济理论的辨析[J].煤炭经济研究.2005(7)

李长安,系统科学与循环经济范式[J],特区经济,2005(5)

任勇.发展循环经济战略与政策的思考[J]. 环境经济.2004(5)

郭柳琴,浅析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及发展模式[J],煤炭经济研究,2005(7)

张天柱,循环经济的概念框架[J],环境科学动态,2004 (2)

吴季松,略论新循环经济学[J],人民论坛,2005(9)

那顺等.新形态的循环经济与循环经济学的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

吴玉萍等,论循环经济作用机制[J],环境科学动态,2004(4)

欧阳志远.再论“循环型经济”与“节约型经济”[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张晓华,刘滨,“扩大生产者责任”原则及其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2))

黄朴,王进东,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下我国企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05.5,

吴玉萍,循环经济若干理论问题[J],中国发展观察,2005(6)

 糖尿病最新研究进展 循环经济研究最新进展

张雷和刘毅.关于建立我国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的认识[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9(1)

谢永清,谈我国节约型社会的税收政策构建[J],煤炭经济研究,2005(5)

皮建才,节约型社会的经济学含义[N],人民日报,2005-03-07

陈德敏,节约型社会基本内涵的初步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2)

邹平座,准确把握循环经济的内涵至关重要,2005-09-27 http://column.bokee.com/91591.html)

梁言顺.低代价经济增长论(第二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孙启宏,段宁,循环经济的主要科学研究问题[J],科学学研究,2005(4))

马传栋.资源生态经济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338-340.

杨雪锋和张卫东.资源减量化,信息替代与经济流程的转变[J]..中国工业经济.2005(5).

杨雪锋. 循环经济资源减量化研究述评[J].可持续发展研究.2005(2).

金碚,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工业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2005(4)

徐大伟,王子彦,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对循环经济的理论贡献http://unit.cug.edu.cn/jjxy/zyjjlt/zyjjlt13.htm

鞠芳辉,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基于消费者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5

夏善辰,生产者责任延伸的立法研究,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2005

曹凤中,循环经济链作用机理[N],中国环境报,2005-7-17

叶敏,万后芬,基于循环经济的产品生命周期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3

王虹,叶逊,生态工业园中企业的动力机制分析[J],环境保护,2005(7))

王兆华、武春友,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生态工业园中企业共生机理研究[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8)。

张卫东,杨雪锋.节约型经济流程的基础和条件[J].经济学家.2005(5)

黄建军等,循环经济产业化的实现形式及其发展途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5

赵玮.循环经济模式下的供应链管理[J].科研管理.(2005)

 

 

此文已发表于<<改革与战略>>2006年第3期.引用请注明出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48946.html

更多阅读

糖尿病最新治疗方法 糖尿病的最新治疗方法

糖尿病最新治疗方法——简介专家介绍,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性的慢性疾病,他的主要症状表现就是血糖高,因此,在生活中很多人检查发现高血糖时,总是忧心忡忡,自己是否得了糖尿病呢?我的血糖高就是糖尿病吗?血糖高会有哪些危害呢?高血糖对身体的危害

奥运首个世界纪录诞生 首个国家级循环经济研究基地诞生

     近日,国家商务部确立的全国首个国家级循环经济研究基地,在武汉市光谷金融港成立。该基地由湖北省商务厅引导,以深圳格林美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具体实践为依托,共同探索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并形成模式。  基地将依托格林美公

中国智囊团 省经信委广发“英雄帖” 打造循环经济智囊团

     日前,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布了《关于组织开展广东省循环经济专家库推荐工作的通知》,面向有关部门,有关行业协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广发“英雄帖”,招贤纳士,筹建循环经济专家库。  据悉,为加快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充

中国经济制度创新 循环经济发展必须制度创新(6.7)

 1、循环经济成为第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循环经济是将传统的从资源到产品再到废弃这一线性过程,通过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变成一个循环型过程,其理论基础是产业生态学。美国Thomas Graedel教授和B. R. Allenby博士根据其在贝尔实验室的长

声明:《糖尿病最新研究进展 循环经济研究最新进展》为网友怪咖先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