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其对经济的作用日益增强。科技和经济呈现出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一体化发展趋势,其最主要的结合点就是科技成果的转化,特别是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而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是促进经济效益增加和综合国力增强的有效途径。
据统计,我国目前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有3万多项,但在生产中稳定使用且具有一定规模的不足20%,而最后产业的只有5%左右,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1]我国现在还是一个相对落后,经济欠发达的国家,与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率超50%相比,我国的科技创新资源的浪费的确大严重了。那么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在哪里,其解决的对策又如何呢?究其根源,供需脱节是我国科技成果转化难的关键因素。由于科技系统不了解社会比济需求,所制造出的科技成果缺乏针对性、实用性、成熟性,而在产业化过程中受阻;由于社会经济系统不了解科技研究和开发动态,不知有哪些成熟成果可以满足需要,因而出现盲目引进的状况。例如,当哈尔滨一家工厂与日本签订协议合资生产转换率为7%的非晶硅太阳能电池时,却不知中科院已研制出转化率已达14%的非晶硅太阳能电池;当深圳的一家公司花2000万美元从荷兰引进计算机光盘时,殊不知中科院已在计算机光盘的研究和开发上也取得显著成果。据调查,近年来我国大中型企业在技术经费总支出中,购买国内技术成果的费用仅占0.4%,而国内科研部门推出的高档次科技成果实现推广应用的只有30%。[2]出现这种状况,除体制、观念方面的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信息不畅通。
要使科技系统了解社会需求,就必须建立反映需求的信息中介,将社会需求的信息传递到科学技术系统中去。信息中介的作用在于:它要及时,灵敏地把客观存在的社会需求发掘和反映出来;并要经过分析选择信息处理过程,把需求信息传递给科学技术系统;同时还要把社会供需结构中的不均衡译解为科学技术结构的不均衡,即把社会需求的直接目标译解为科学技术研究的目标从而形成相应的科研课题。
要使社会经济系统了解到有哪些科技成果可以满足其需求,还必须有满足需求的传播中介。传播中介的主要作用是:在以科学技术成果满足其原发需求(即原来内化为科学技术研究目标的需求)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这些成果与其应用环境的适应性,并创造条件改善这些成果的应用环境;同时进一步开发这些研究成果的潜在功能和后发需求,不断扩大这些成果的应用范围,促进其跨领域和跨地域的扩散和转移。通过传播中介的作用,才能使科学技术的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求,从而完成社会需求与科技发展的互动过程。
只有建立起以信息中介和传播中介为主体的信息传递机制,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科技系统的高新技术供给和社会经济系统的高新技术需求趋向平衡,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加速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