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医院 “混事”考验
2.0时代,机遇与挑战依然并存。要想把民营医院办大办好,日子“混好”,需要有资本、有实力,还需要经过现实的考验。
复杂的博弈
民营医院不好办,南京同仁医院院长于振坤开玩笑的告诉记者:“我们所有的领导都瘦了几圈了”。 备受南京医疗界关注的南京同仁医院,建设期历时3年多,随着它的对外营业,被指将加剧南京医疗市场人才竞争。南京同仁医院在筹备早期,便高调表示到南京公立大医院“挖人”。在业内有相当影响的首席专家底薪可能从50万元起,以至南京业内人士一度惊呼“狼来了”。但记者发现,其专家队伍中,南京本地的并不多见,而是来自全国其他地区。据透露,该院医护人员70%来自三甲医院,南京本地医生(不包括知名专家)达60%。
还有长庚医院,近7、8年来不断传出要在大陆建院的消息,但一直没有下文。风传早在10几年前,王永庆率团访京拜会卫生部官员,即提出在祖国大陆创办连锁医院的设想。2001年,王永庆曾高调宣布将首期斥资4.36亿美元计划在北京、福州和厦门同时建起长庚医院,但最终这3个城市中只有厦门长庚医院获批,关于北京长庚医院的“延期”内幕,是“政策约束”是“台独阻挠”还是其他原因莫衷一是。2004年,又有消息传长庚重启在大陆投资医院计划,除厦门外,河南的洛阳和郑州也被列入计划,同时还宣称要在沿海投资21亿美元,打造相关医疗体系,两个计划的总投资金额高达25亿美元,最终还是流产。即使是现在已经正式开业的厦门长庚医院,对外宣布的试营业时间和正式开业时间也是一拖再拖。在公开的资料中,就有2007年5月、6月、7月试营业的说法,正式开业的时间也是从10月、11月到12月底,结果于今年1月15日试营业,于5月6日正式营业。南京明基医院的建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李焜耀表示,作为一家业外资本,明基投资医疗产业的举动“比想象中难很多”。事实上,为了起到“练兵”的效果,明基集团在此前于2005年10月托管了南京市港口港务局下属的港口医院(二级甲等医院),随后将江北医院(一级医院)纳入到体系中来。经过一年多的经营改造,连年亏损的港口医院今年3月实现了收支平衡。
记者曾就境外资本在华投资医院一事请教过某著名国外投行董事,他说,总的来说他们对医院投资的兴趣现在不是很高,因为这方面的成功案子并不多。至于原因,主要就是政府的监管和审批问题,政府对医院的审批是非常谨慎的,而手续也比投资其他行业要复杂一些。目前,像他们这样的职业投资公司,可以从其他行业挖掘到比投资医院多大的财富。不过,医疗卫生行业毕竟是永远的朝阳产业,投资医院从未离开他们的视线,他们时刻准备着。
不能回避的关键词
投资民营医院,不可回避以下关键词:
1.体制
很早就有一部分公立医院会“分出去”的言论,在新医改中,公立医院改革能达到什么程度?到底什么样的公立医院会分出去?怎么分?分出去多少?目前依旧不得而知。许多专家建议卫生部专门出台此项指导性文件,现在依然悬而未决。在2008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副部长高强说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一是完善区域医疗机构设置规划,逐步改善公立医院过多的状况,给社会资金参与医疗事业发展留有空间。从决策部门传出的信息看,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是承诺。但如何参与还未清晰。之前的不少“试水”的资本都不同程度地尝到苦味,卫生政策在社会资本参与卫生领域方面的政策不明晰最让他们担心。
当然,一些地区还是率先露出端倪,但后续如何,还需拭目以待。例如北京,在今年年出的北京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首日,政协委员、北京市卫生局新闻发言人邓小虹表示,市卫生局正在调研北京的区域医疗资源配置,制定医疗机构区域设置规划,在规划的基础上,北京将逐步推进对公立医院的改革。在青岛,据称由青岛市卫生局着手起草的《青岛市卫生局直属单位对外经济活动管理办法(暂行)》,正是要保证融资过程中,使医院控制权、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不会发生。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也在今年2月份召开的“医药分开论坛”上作主题报告时表示,新医改中部分公立医院将实行股份制改革,今后将形成公立医院为主体、社会资本参与的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医疗卫生服务体制。医疗服务价格上将实行政府调控和市场相结合,体现市场供求关系,非盈利性机构实行政府指导价,其余的实行自主定价。
2.医保
新医改方案一个焦点问题是政府投入应该以 “补供方”为主还是应该以“补需方”为主? “补供方”,就是政府把医疗卫生资金主要用于兴办公共卫生医疗机构上,政府既是医疗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也是主要生产者。“补需方”,就是政府把医疗卫生资金主要用于医疗保障上,政府主要通过“购买医疗服务”的形式让国民享受医疗保障。 “补供方”,显然没有民营医院什么事,如果是“补需方”,将民营医院纳入医保体系的问题就迫切需要得到解决。
在去年两会期间,全国工商联就提交了 《关于建议将有条件的民营医院纳入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提案》,建议政府或对有条件的民营医疗机构加以改进和提高,或吸收有特色的民营医疗机构,将其办成可以由政府买单的民营医疗机构。目前,民营医院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可以成为医保和公费医疗定点医院(即便具备了医保定点资格,起付标准也较公立医院低),所以民营医院的就诊人群以自费(无医保的城镇居民和农民)人群和某些自费项目病种病源为主。在新医改中,全民医保是不争的发展方向,如果民营医院的医保定点资格问题等不到尽快解决,势必影响他们的病员市场,而且程度会很深。
有可喜的现象是,某些发达地区也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如上海市正逐步对民营医院全面放开医保。去年10月,上海市对一批民营医院率先开放单科门诊医保资质,试行4个月获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今年2月13日起,又首次对两家民营医院全面放开医保,市医保部门将对两医院门急诊和住院所有科目的服务实施政府购买。今后,获得医保地点资格的民营医院会越来越多。
3.税收
在今年两会的政协大会和小组讨论期间,何伟委员说,建议早日出台民营医院准入制度,让民营资本及民营医院进入医疗市场有法可依,明确营利和非营利医院的界定标准,给予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平等的税收政策。卫生部党组书记、副部长高强现场回应道,对民营医院,要制定合理的政策支持其发展。有专家认为,民营医院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公益任务, 现实中许多民营医院为了生存,除某些特殊治疗如整形美容外,都已经在没有取得医保定点医院资格的情况下执行了医保的收费标准,向民营医院征收5.5%的营业税和33%的企业所得税,负担太重。而公立医院的政府补贴约占医院总收入的5%~10% ,并且基本没有税收负担。如果一个民营医院在3年的免税期满后既要上缴营业税及所得税等等,又要承担和公立医院差不多同性质、同收费的医疗工作,巨大的经济压力会导致民营医院的生存危机。
4.学术与人才
有很多民营医院,为了吸引病人,都会从公立医院“挖”一些好医生过来,支付以高薪。可是,公立医院里的年轻骨干医生们对此并没有完全动心。何也?民营医院的医生无法获得公认的职称评定。医生是非常看中资历的职业,职称评定对年轻医生的前途意义重大。就凭这一点,民营医院就很难招募到优秀的医学人才,更难留住优秀的医学人才。优秀人才是医院的竞争力的重要砝码,和政策与资金方面的困扰相比,人才问题正在成为民营医院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头号难题。
再有就是一些公立医院改制,转制的速度过快,难免会出现很多冲突。本来是公立医院的医生,突然间就为民营老板打工了,很多人一时间无法适应身份的转变。有冲突就会带来不稳定,会影响团队的凝聚力,会影响医院的经营。
5.监管(政府部门服务问题)
社会对于民营医院所持有的偏见观念是民营医院经营与发展的最大难题。许多民营医院的投资者和院长们反映,虽然国家已经有了支持和促进民营医院发展的政策,但一遇到具体事情,社会上或有关部门对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却有两种眼光,两种尺度,民营医院就象“后娘的孩子”,常常遭遇不公平待遇。有的地方不论民营医院的规模大小,也不论技术强弱,在确定社会医疗保险定点医院时,一律将民营医院拒之门外。有些地方民营医院的专业技术人员解决不了职称晋升,户口、子女上学等也成了问题。政府有医疗机构准入条例,但缺乏完善的对民营医疗机构执行规范的监督管理机构和机制。
不过,随着民营医院自身实力的逐步增强,这种状况也会慢慢改善。还是在今年年初,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颁布“十一五”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名单。在入选的441家医院中,民营医院的“身影”第一次出现在榜单上:位于北京东燕郊开发区的京东中美医院,以其优势项目——肾病专科顺利入选。这也是迄今为止国内首家入选“十一五” 中西医结合肾病重点专科的民营医院。“十一五”重点专科是国家中医药事业在“十一五”期间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体现医疗卫生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从基础条件、基础管理、临床能力、特色优势、人员队伍、科学研究等多项硬性指标入手,对报送的2 000多家医院进行严格审查,经过几轮筛选,最终只有441家进入重点专科名单。这其实也是向民营医院发出一种信息——只要你够好,就有得到被重视的可能。所以,民营医院的最终发展,还是取决于自身。
--------------------------------------
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
资金来源:民营医院的资金来自于投资方,公立医院则为国家或地方有关部门
管理体制: 民营医院实行企业化管理,上至院长、下至员工均为聘用合同制
经营方式:民营医院可根据病人需求和医疗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服务项目和服务价格。
--------------------------------------
注:上文由本人和樊娟共同完成;
版权所有,转载需经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