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挑战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后理论经济学价值场论》第12节《广义价值



第12节

广义价值属性的发现

笔者以为,只认识到“物质决定意识”这个层次,还不能算做唯物主义者,最多也就是“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人。那么,什么才能算做是唯物主义者呢?笔者以为,要想成为一位唯物主义者,起码的条件是,他不但能承认“物质决定意识”,还须承认、了解物质不仅可以决定意识,也能决定“物质的存在与运动状态,发展与转化趋势”这个层次,即能认识到“物质可以决定其自身的运动规律”这个层次。如此,依然不能说,他就是“唯物主义者”!因为真正的唯物主义者,须按价值规律办事。

一、什么是运动属性、供求属性?有什么本质特征?

上述笔者谈了物质标识、物质属性和物质的质能属性、性能属性。下面,我们再讨论一下物质的运动属性、供求属性。笔者以为,物质质能属性、性能属性就是物质的运动属性、供求属性,而质能属性、性能属性是物质的运动属性、供求属性的物质基础与力量源泉。质能属性、性能属性为何是物质运动属性、供求属性的物质基础与力量源泉?这是因为质能、性能如不守恒,质能、性能就要转化。

(一)什么是运动属性?有什么本质特征?

在传统哲学上,人们一般把运动与物质并列起来,并且把运动当作物质的“根本属性”看待,所以,自然就没有把物质与运动区别开来认识的必要。其实,这是一种十分狭隘、荒谬的认识,可以说是形而上学的东西,因为物质是物质,物质运动是物质运动,物质与物质运动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范畴。

1、什么是运动属性?是怎样形成的?

认识什么是运动属性,需要首先了解什么是运动。大家知道,简单地说,运动是指物质存在状态的变化的。当物质的存在状态发生变化时,人们就可以说该物质发生了运动。显然,这里讲的运动是具体的和有所指的,而不是泛泛的和抽象的。其实,只要是运动都是具体的和有所指的,世界上压根就不存在所谓泛泛、抽象的运动。可是,如果把物质与运动并列起来,便导致“绝对运动”的产生。

笔者是否要说,运动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是的,而在笔者看来,不管是物质还是物质的运动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这种认识,显然与传统哲学上的认识具有一定差异。大家知道,在传统哲学上,运动与物质一样都是绝对的东西。由于传统哲学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所以物质的运动自然就是绝对的了。如此,笔者是否想说,物质和运动一样都不是客观存在的呢?是的,回答是肯定的。

如果物质不是客观存在,那它又是怎样产生出来的呢?为了说明问题,我们就有将所谓“哲学上的物质”予以否认的必要性。笔者以为,压根不应该区分什么“哲学上的物质”和“自然科学研究对象意义上的物质”,因为物质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这个统一的整体不是别的,正是“自然科学研究对象意义上的物质”。试想,如果没有“自然科学研究对象意义上的物质”,怎么有“哲学上的物质”?

哲学是什么?不就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吗?就算哲学是关于物质与意识关系的学问,那“哲学上的物质”也不能超越了自然界中的物质形式!那种能超越自然物质范畴的东西,不是上帝又是什么?反之,如果哲学上的物质就是自然界中的物质,那么,人们也就能够在具体的和有所指的物质身上,发现物质属性。当然,能够发现物质属性也就自然能发现运动属性,而后者正是前者的“派生”。

大家知道,本质相同且性别相反的物质是相互吸引的;反之,本质相同且性别也相同的物质之间是相互排斥的。换句话说,只要组成事物的物质之间存在本质差异、性别差异、质量差异、能量差异的话,那么上述这些物质属性就会自然而然地转化为运动属性。正由于如此,笔者才说,“运动属性是物质属性的派生”。而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哲学把物质与运动并列起来认识,似乎是有一定道理的。

2、运动属性的本质?为何体现反价值属性?

说“传统哲学把物质与运动并列起来认识,似乎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并不等于说,笔者就肯定这种把物质与运动并列起来的认识。笔者以为,物质是物质,物质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虽然物质与物质的运动势必存在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但是,如果把两者看成是“一回事”的话,就大错而特错了。错在了哪里?错就错在了,物质的本质并不是运动,而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非运动”。

笔者以为,运动不仅不是绝对的,而一定是有条件的,因为运动一定是由物质的非价值属性决定的。这又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当物质的价值属性不能得到充分地体现时,那么,物质的运动才产生。大家知道,物质都具有一定的本质差异、性别差异和质量差异、能量差异,而本质差异、性别差异和质量差异、能量差异的积累,是物质得以存在的“物性”基础,表现为不同物质之间的相互吸引。

也正是由于如此,笔者才说,“存在的未必是合理的,但存在的一定是有价值的”。而某种事物和物质一旦失去了价值属性,就不会存在下去。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物质之所以能够存在,根本原因在于能够实现其价值属性——通过物质之间的相互吸引,达到存在的目的。正由于如此,笔者才说,存在是“第一性”的,运动是“第二性”的,因为运动的目的正是为了实现存在。

笔者为什么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是因为,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运动都是为了实现其存在、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之目的。比如,卫星围绕着行星运转,行星围绕着恒星运转,恒星围绕着星云系的中心位置在运转等,都是为了实现使自己得以存在的目的,或者说是为了在比它更大的系统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而从微观的角度上去看问题,组成原子的电子和组成分子的原子的电子的运动同样如此。

比如,在分子中有“化合价”、“共键价”和“共键桥”等范畴,严格地说,它们都是为了实现“广义价值”而形成的——是能力的体现或体现为节约的性质(一个原子可以结合两个原子,不同电子可以共同在一条轨道上行驶等)。既然如此,笔者又怎么说,运动属性的本质体现为“反价值属性”?这是因为,所有的运动都是无奈的选择,是不得以而为之,在运动的过程中,势必会消耗掉一定的价值。

(二)什么是供求属性?有什么本质特征?

 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挑战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后理论经济学价值场论》第12节《广义价值

存在与运动都需要有一定的力或者说价值来维持和推动,否则固有的事物就会由于缺乏力或价值而无法存在、运动下去。那么,这种使事物得以存在、运动的力或者说价值又来自何方呢?唯一的解释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中,质量与能量之间、性量与能量之间需要守恒,并因而形成供求关系。

1、什么是供求属性?是怎样产生的?

笔者把质量与能量之间、性量与能量之间需要守恒的关系,称为物质的供求属性,是物质得以存在的客观要求,当然是不能违背的。这是因为,供求是广义价值规律体现,否则固有质能关系、质能关系就会由于不守恒而发生质能、性能的转化。大家知道,在物理学上,前者被人称为“质能守恒与转化定律”。如果没有搞错,性能之间也存在“守恒与转化关系”,笔者称之为“性能守恒与转化定律”。

关于“质能守恒与转化定律”就不用多说了,因为在物理学上多有解释。可是,对“性能守恒与转化定律”来说,知道的人就不多了,而在传统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中,不但缺乏解释,人们也没有把它当作是“定律”来认识。尽管在研究过程中不否认其存在,并且始终都在遵守。那么,什么是“性能守恒与转化定律”?笔者以为,就是事物“性能关系”需要守恒,不守恒便发生转化的规律。

关于对“性能守恒与转化定律”的认识,可以参考“质能守恒与转化定律”,而其状态也十分之相似。当然不完全相同,否则就没有分别讨论的必要。比如“K捕获(电子捕获)”就属于此类现象。当原子核从与自己最近的电子中捕获一个电子时,结果使核内的一个质子变为中子(核内的电荷数将因之而减少1),同时释放出一个中微子。以上说明,在自然界中,亦存在性需求,但最终须回到守恒态。

大家知道,原子从整体上看呈现“电中性”,如果在原子的结构中少了一个被原子核“捕获”的电子的话,那么原子势必不在呈现“电中性”。于是才有了“原子核从与自己最近的电子中捕获一个电子时,结果使核内的一个质子变为中子”现象的发生,以实现“原子从整体上呈现‘电中性’”的客观需求。其实,这种现象在人类的经济社会中亦十分普遍。比如夫妻关系的破裂和重新构建就属于此类。

试问,发生在人类经济社会中的产品、资本的供求关系就不属于此类现象?回答是肯定的。也就是说,人们需要多少产品、资本,同样是需要守恒的或者说是需要呈现“电中性”的,否则一定层次与意义上呈现“中性”的商品供求关系,就会因为商品、资本的多或少而失去平衡态。诚然,人类经济社会也有其自己的“调整”方法,而“调整”的结果,必然是经济社会质“广义价值”事物的产生。

2、供求属性的本质?为何体现价值属性?

笔者以为,供求属性的本质特征,就体现为“价值属性”,而价值属性不是别的,正是由质量、性量转化而来的“能力”,能力的变化当然是“价值属性”的体现。诚然,“价值属性”是由“供求属性”转化而来的,表现为要么“吸引”、要么“排斥”的现象。如此,谁能说“吸引”不是需求?谁能说“排斥”不是“负需求”?发生在生物界的“性需求”和发生在微观世界的“K捕获”现象,当然是一样的。

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它们均表现为经济学意义上的“供求关系”,或者说是物理学意义上的“供求属性”。如果否认,我们将无法解释,相同与不同的事物、物质之间,它们为什么要相互排斥和吸引的问题。那么,“供求属性”的本质体现的又是什么呢?毫无疑问,体现的就是价值属性也笔者为什么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因为不管是质能属性、性能属性,都是“广义能力”的体现。

第一,它们都是物质有用性的体现,而有用性在经济学上表现为使用价值——可以理解为“广义使用价值”;第二,当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以后,它们也都产生价值——可以理解为“广义价值”。“广义使用价值”与“广义价值”当然是“广义价值属性”了,而与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构成“价值属性”可以说没什么本质区别。也正是由于如此,笔者才说,“供求属性”的本质,体现的正是“价值属性”。

如此,当然也就说明了,供求关系不仅存在于人类的经济社会,在自然界中,只要有质能、性能存在的地方就有供求关系,因为供求关系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当然不仅商品才会拥有。而从这个意义上说,存在于市场的商品的供求关系仅仅是物质世界广义供求关系的一个分系统,本来就不值得人们为其而大惊小怪。诚然,供求关系也一定是价值关系的体现,因为供求关系也是一种能力即价值表现。

总之,有了质能关系、性能关系也就有了供求关系,有了供求关系也就有了供求关系的变化,有了供求关系的变化,价值属性才能够体现出来——价值属性通过供求关系的变化反映出来。如此,当然也就再一次说明,存在于人类经济生活中的各种供求关系,仅仅是物质世界“广义供求关系”的一个部分,是自然物质世界长期演化的结果;如果物质本身没有这种属性,就不会有“狭义供求关系”。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49077.html

更多阅读

声明:《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挑战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后理论经济学价值场论》第12节《广义价值》为网友你看我笑靥如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