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农历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它是按照月亮的阴晴圆缺和四季的变化而制定的,二十四节气是其显著标志,精华所在,因为二十四节气是直接与农耕联系在一起的,其中的许多名称都与农耕有关。 二十四节气维持了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农业文明,为我国成为农业大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农历中的春节,由于是一年的开始,历来受到了人们的喜爱,成为中华民族最大的节日,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都是春节,人们在此时狂欢、祭祀、祈福、聚会、大摆酒宴、走亲访友。在旧社会物质贫乏时期,人们的财力物力的消费基本上在春节达到高潮,人们拿出最好的食物、最好的衣服来消费,提前一两个月就为过春节做准备。应该说春节的这一习俗为贫苦劳动人民提供了一个歇息、娱乐的空间,债主们在春节不再逼债,仇人有了和睦的机会,艰苦的劳作带来的压力可以释放一下,因祭祀心灵得以找到归宿。
然而这一切都是农耕文明的代表,与工业化、现代化是格格不入的。农业社会中,冬季基本上是农闲季节,农民无活可干,有的是时间和精力来准备春节,他已经成为广大劳动人民的精神寄托,更是孩子们充满诱惑的神圣的狂欢节,同时也是又一年的生产耕种即将开始的序幕,春节的祭祀、祈福,祈求老天保佑新年五谷丰登既是此意。正是这种农耕气息,使其成为适应我国农业生产的特色节日,长盛不衰,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春节已经呈现出与现代化的巨大不适应,已经显现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
进入工业化社会以来,劳动时间已经成为经济学之中最重要的概念,价值量也是由社会的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然而春节的存在带给我们的是大量弊端:
1、大量的农民进城务工,为了过春节,从元旦开始民工就陆续返乡,尤其是春运期间,给交通部门造成巨大压力不说,单是民工的返乡,使城市各个行业被迫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服务业基本瘫痪,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受到影响,造成的损失将以亿为单位计算,我国经济出现一个发展真空时期,其造成的间接损失简直可达天文数字。
2、春节多在元旦一个月以后左右,在元旦至元宵节这期间,人们普遍的工作热情下降,人们普遍地认同从春节后开始新的一年的工作,尤其是基层行政事业单位,明明上一年的工作已在元旦结束了,但总结工作、表彰先进、部署新一年的工作往往要在春节之后进行,全国人大、政协的工作会议也在春节后举行,使元旦到元宵节期间形成了长达一个半月甚至两个月的消极过节时间,为了过节人们大都付出了大量精力和财力,由此造成的损失是空前的。
以上两点极大地损害着我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农耕时期的观念带到现代工业化、信息化时代,所带来的不适应是很明显的。
3、春节带来的走亲访友习俗已经演变成了腐败最大的平台,春节期间到上级、到领导、到关系户之中去走动、成为“人之常情”,成为“继承传统文化、发扬传统文化”的“实际行动”。封建迷信在此也大行其道,腐朽的文化有了用武之地,使我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有了名正言顺的公开的大敌。
4、劳民伤财,一些有钱人大肆铺张浪费,没有钱的人也打肿脸充胖子,可劲疯狂地花钱。旧的习俗带来的不良习俗在春节期间全部抬头,赌博更是春节人们娱乐的一大正餐。这样年复一年,坏的习俗在春节每年被人们“复习”一遍,永远也不忘怀,这真是社会发展的大敌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发展受到了极大的破坏。
春节的弊端还很多,不再一一列举。有的同志说春运等春节消费拉动了内需,应当说是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这种看法是指从春节的消费来看的,没有看到春节对生产的破坏,而且没有突破几千年来的旧的消费习惯,没有看到这其中的生产与消费有严重的失衡。总起来说春节已经明显地不适应现代社会了,它应当被改革了。春节的存在关键在于农历的存在,农历不改革,春节也不会改变。但作为农业大国,我国传统的农历中的农耕部分仍然要保留。笔者对农历改革谈一下几点:
1、农历中的农耕有用的部分在于二十四节气,月份和日期完全可以用公历代替,只要记住了节气,农民就知道什么时候该播种了。因而农历只要保留住二十四节气,其他的都是次要的。
2、春节应当废除,即使不废除也应当移至元旦,与元旦同时过,用元旦——新年的开始代表春天的开始,是世界潮流,我们也应当吸取。元旦——春节合流,也可使我国的各项工作安排真正地以一年为单位进行,使我国经济损失降到最低,不致出现两个新年,从而使我国逐步摆脱农耕文明的影响,迈向工业化、现代化,使生产的真空状态不再出现,全国人大、政协的会议也移至元月份召开,使我国的统计年与工作年统一起来。
3、农历之中的几个传统节日可以保留。比如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但只在日历中标明即可。元宵节可以在元旦后第一个月圆日举行,中秋节等由历法制定部门标明即可。
总之笔者建议我国用单行历法较好,可以消除春节带来的各种弊端,同时可保留农历的精华部分。这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现实要求,建议有关部门对此认真考虑、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