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挑战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后理论经济学价值场论》第11节《广义价值



二、什么是质能属性、性能属性?有什么本质特征?

在物质属性中,包括质能属性、性能属性。诚然,也有人把质能属性、性能属性理解为质能关系和性能关系的。严格地说,所有的关系都是对物质属性的描述,可以说两者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只是由于认识的角度产生差异,才有了“属性”与“关系”的微妙区别。比如,当从结构、机制的角度去看问题时,物质具有了“属性”特征;当从存在、运动的角度去看问题时,物质具有了“关系”特征。

(一)什么是质能属性?有什么本质特征?

这里讲的“质能属性”,可以理解为是物理学意义上的“质能关系”,但是,它是广义的,即它还包括物理学以外的“质能关系”。笔者以为,“质能关系”不仅是物理学的研究对象,也应该是一切非物理学的其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这是因为,没有一种事物、物质,不存在“质能关系”。

1、什么是质能属性?是怎样产生的?

大家知道,凡是实物都具有一定的质量,这是由于,所有的实物都是由比它更小的“物质微粒”构成。诚然,这里讲的“物质微粒”是相对的范畴,比较的范畴。也就是说,只要人们确定了研究对象,那么,组成该研究对象的物质形式,都属于“物质微粒”的范畴。这样,这个“物质微粒”既可以是夸克、粒子、分子,也可以是细胞、胚胎、生物体,还可以是卫星、行星、恒星、星云什么的了。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只要是“物质微粒”,都具有一定的质量,甚至包括被物理学家称为“量子”的这个能量物质——能量的基本单位。关于“量子”,物理学上有他们自己的解释。然而笔者却以为,物理学界对“量子”的解释应该属于“狭义”的,因为他们只把“能量单位的分立值”当作量子。笔者以为,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或者说是“狭隘”的,忽略了宏观意义上的“分立值”。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笔者看来,只要是实物体都可以认定为是个“广义量子”,因为它们都是由“狭义量子”构成。又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所有的质量物质都是由比它更小的能量物质凝聚而成,也就是说,如果从大到小无限地分解下去,所有的实物都是以“量子”的状态存在着的。大家知道,实物都是由分子、原子构成。那么,原子呢?当然是由电子、原子核构成的;那么,原子核呢?

无疑,在一般情况下,原子核是由一定数量的质子、中子构成的。大家知道,中子可以衰变为一个质子、一个电子、一个反中微子。大家又知道,电子、反中微子是一个层次的“量子”。那么,质子呢?笔者以为,质子同样可以分解、衰变,虽然在自然状态下,质子很难衰变。据说,它是由一个顶夸克和两个底夸克构成。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夸克也是一个层次的“量子”,否则结合不成质子。

为何要讨论上述问题?笔者想说明的问题是,从严格的意义上说,世界上的物质形式都是一定层次与意义上的“量子”。如果读者把上述理解为“世界上的物质都是由量子构成”的也可以。当然,如果说“世界上的物质都能分解为量子”亦可以。总之,如若没有“量子”就没有物质世界。仅仅是由于人们对事物、物质的认识角度不同,研究的对象不同,才有了微观和宏观意义上的“量子”的分别。

2、质能属性的本质?为何体现物质的运动规模?

如此,笔者又想说明一个什么问题?诚然,笔者想说明的是,所谓质量物质、能量物质原本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仅仅是由于人们不能够站在历史地、发展地、转化的角度上去看问题,才使两者产生了存在状态上的差异。如果人们能够站在历史地、发展地、转化的角度上去看问题,那么,人们就会惊奇地发现:所有的质量物质都是由能量物质颗粒即“广义量子”在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后凝聚而成。

这又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能站在历史地、发展地、转化的角度上去看问题,世界上只有量子——能量物质,而压根就没有所谓的“质量物质”。那么,质量物质是怎样产生的?当然是由于环境、温度、性别等方面的原因,才使不同的能量物质具有了凝聚成为质量物质的可能。大家知道,在高温下,电子会离开原子核而成为“自由电子”;当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电子会龟缩于原子核周围。

诚然,环境、温度只是一个原因,性别差异的积累、负积累,也是不同、相同“物质微粒”凝聚、或耗散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如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由于笔者在这个段落讲的是“质能属性”,所以没有把后者放在讨论的内容。如是,笔者为什么要讨论“质量物质是由能量物质凝聚而成”的这个问题呢?笔者想告诉读者的是,所谓“质能属性”,其实就是质量物质与能量物质相互转化的因果联系。

也就是说,由于质量物质是由能量物质凝聚而成的,能量物质是质量物质的分解形式,所以,在具备了一定的条件的时候,质量物质与能量物质相互间就会发生转化。这种转化,当然是物质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了。那么,质能属性的本质体现的又是什么?笔者以为,体现的就是物质运动的“规模意义”——可以把它理解为物质的“量的积累”与“负积累”,而物质世界皆由“微观物质”积累而成。

这里面有两个层次含义:第一,表现为积累——吸引的结果。能量物质的聚集形成质量物质,质量物质的凝聚形成更大的质量物质——通过“万有引力”和“异性相吸”来实现;第二,表现为负积累——排斥的结果。较大的质量物质分解为较小的质量物质,较小的质量物质分解为能量物质——通过“万有斥力”和“同性相斥”来实现。上述自然说明,质能属性的本质,就体现为物质运动的规模。

(二)什么是性能属性?有什么本质特征?

大家知道,只要是物质都具有一定的质量,也都具有一定的性量。在传统科学上,人们比较注重对物质质量的研究——如物理学,而对物质性量的研究虽然不可避免地要涉猎到,但很少有关于物质性量研究的学科问世。早期,曾经有“物性学”的产生,但由于牵涉的面较广,未能形成专门的学科。

1、什么是性能属性?是怎样产生的?

 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挑战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后理论经济学价值场论》第11节《广义价值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那么,什么叫“认真”?笔者以为,世界上最大的认真是,不仅要“知其然”,还需要搞清楚“所以然”。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不管干什么事都要弄清楚“究竟”。为什么?因为如果在搞不清楚“究竟”之前就去做事,很难保证有较高的成功率。事实上是,人们所做的错事、坏事,都是由于,事先没有把“究竟”搞清楚就去做了。

通过上面的阐述我们已经了解到,所谓的“质量物质”原来是由“能量物质”凝聚而成的!这句话当然也可以解释为是,物质质量是由物质能量凝聚而成的。然而,需要说明的是,在质量与能量或能量与质量的转化过程中,还有一种不能忽视的力量也在发挥着作用,那就是“性量物质”的作用与威力!而这一点,又正是传统物理学所忽略的,或者说是传统物理学没有很好地给出“解答”的问题。

比如,“经典物理学”对“引力”的解释,就是“引力与两物质质量的乘积成正比,引力与两质量物质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可见,他们所指的“引力”,只是与“物质质量”有关的。如此,是否说产生于“经典力学”之后的“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力学”就说清楚了呢?否,回答是否定的。比如,“量子论”只提出了“能量的基本单位”即“量子”的概念,“量子力学”只描述了“量子”在运动过程中,所呈现的“波粒二像性”规律。但是,他们均没有阐明,“波粒二像性”规律形成的原因。

为此,在“量子力学”产生的过程中,波尔、海森堡、爱因斯坦等人,相互发生过“争执”,结果产生了一个所谓的“测不准关系”。笔者以为,上述物理学家们之所以会发生“争执”,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很好地把“物质微粒”之间的“性能关系”考虑进去,所以才有了“观察对象的微观”和“检测仪器的宏观”之“矛盾”的产生。尽管在研究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牵涉到“物质性能”的问题。其实,物质的性能与物质的质能一样,同样是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物质固有的一种属性。

“质能属性”是“性量物质与能量物质关系”的简称,原理可以参照物理学意义上的“质能守恒与转化定律”去理解。那么,什么是“性能属性”?笔者以为,就是由于构成事物的物质之间存在性别差异所形成的“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一种“物性”关系也,表现为积累与负积累。在一般情况下,笔者把相互积累即性别扩大的比较称“积累”;反之,把性别差异相互缩小的比较称“负积累”。

2、性能属性的本质?为何体现物质运动趋势?

那么,性能属性的本质体现的是什么?笔者以为,就体现为物质的运动趋势。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物质运动的趋势都主要是由物质的性能属性决定的。诚然,笔者也承认,在物质性能属性发挥作用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质能属性的作用;反之,在质能属性发挥作用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性能属性的作用。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物质运动的趋势主要由性能属性决定。

通过上面的阐述读者可能已经了解到,“物性”是无所不在的东西。虽然有些事物、物质从相对意义上、宏观意义上说呈现“中性”,但如果将其分解,那么就会发现,原来它们仍然是由“有性”的、相对意义上的“物质微粒”构成。仅仅是由于其“物性”在某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得到了“性中和”而已。笔者以为,“物性”的被“中和”并不能否定“物性”的作用,因为上述是两个不同范畴。

换句话说,如果物质不存在性别差异的积累、负积累,那也就谈不到“物性”被“中和”的问题了。笔者经过多年的考察发现,凡是能够比较稳定存在的事物、物质,一般都是“物性”被“中和”了的事物、物质。比如,从大的方面说,“宇宙常数”即“宇宙项”之所以为“零”,就在于从整体上看,宇宙是个“物性”被“中和”了的事物、物质。推而广之,星云、星系的“物性”亦被“中和”。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从整体上看,宇宙、星云、星系是无明显的性别特征的事物,否则它们就不会具有我们所认识、了解的这个“三千世界”的状态的存在。虽然随着宇宙、星云、星系的发展与演化,其相对“稳定态”,由于某种原因可能最终会被打破,但在尚未被打破之前,是个“物性”被“中和”的事物、物质。其实,这种“物性”被“中和”的现象,微观世界中的分子、原子亦然。

如此,当然也就说明,“物性”的被“中和”是“存在”的决定因素,而“存在”又是“运动”的“初始态”。也就更不要说,“存在”即“相对静止”的本身,也是一种“运动”。诚然,不管是“存在”还是“运动”,它们都是相对的,取决于其“物性”能否被“中和”。如果不能被“中和”,那么运动便开始。如原子转化为离子的过程。这是因为,“物性”是能量,是矢量,是力之“三要素”之母。大家知道,在力之“三要素”中,有“作用方向”这一“要素”,正是它决定了物质的运动趋势!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49113.html

更多阅读

声明:《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挑战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后理论经济学价值场论》第11节《广义价值》为网友海海亽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