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近二十年在中国大陆的传销,除了帮助西方打开了一个庞大的东方市场之外,对东方的经济发展究竟有什么有益的指引?大概应该有吧,要不然传销的热烈不会得以维持延续。多数人总是讲究现实的实用主义者,何况学而致用也是学习的一个准则。
很多人相信,西方经济的发展得益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指引。但是,西方经济的实践事实是,它总是在无情地淘汰着过去曾经风靡一时的时髦经济学理论,与其说什么经济学理论对经济实践的指引,倒不如说是经济实践带动着马后炮般的经济学理论疲于奔命地前行。
中国经济和世界接轨的一个标示大概就是GDP这个英文字母组合逐渐变成了中国人熟悉的符号。但是,怀疑也在悄无声息地蔓延着,不断有人GDP提出疑议,比如为何它可以代表经济的发展?为何大家感觉收入没有和GDP同步?为何中国的股市是GDP的“反晴雨表”?在某个D上生产的多和那里的居民收入的提高有多大关联?等等等等。
如果你有兴趣翻看大学里的经济学教材的话,你也许会发现,即便惯常是以微观经济学开始的西方经济学教程,也都逐渐把宏观的理论放在最前面了。比如“生产可能性理论”就是典型的宏观理论但是现在通常在微观的供求理论之前讲述。其实,这种讲述方式是有其明确用意的,即强调经济学的核心和根本:稀缺。换句话说,西方经济学已经逐步把这门学科定位在研究“稀缺资源”问题之上了。
然而,如果我们把西方经济学的生产可能性理论和GDP的概念放在一起较起真来,就会发现,却原来我们是不知所以手足无措的。为何会这样?
GDP是以年度内生产并销售的消费品的市价计算的,GDP高,一般地说明国民当年消费的消费品多,进而也就是消耗的资源多。这样看来,一个国家的GDP增长,应该和国民生活水平提高是正相关的,既然国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那么GDP增加当然是好事了。
但是且慢!生产可能性曲线要传递的思想是资源稀缺论,给出的提示是,如果当前消费增加了,将来的发展会有问题,因为在稀缺论者看来,资源就那么一点,用光了就没得用了。换句话说,追求GDP增长是不顾子孙后代的急功近利的缺德行为。如果你真的笃信生产可能性理论和稀缺概念,你该如何面对现在?我觉得你还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吧,反正资源是迟早要被耗尽的,留给儿子也留不到孙子,留到孙子也没曾孙的份了,早知未来何必现在呢?
这就是说,由稀缺概念衍生出来的生产可能性理论告诉我们,GDP不是一个好的信号,而是一个灾难的前兆,抑或顶多是曾经的辉煌,它预示着未来的困境。根据这套理论,如果有人夸耀他的国家人均GDP高的话,你大可以宽心地说,我们的后代一定比他的后代强,或者说他们的后代一定不如我们的后代,因为我们留给了子孙更多的稀缺资源嘛。
“未来”在哪里?什么是“未来消费”?“为了增加对未来消费的投资,需要牺牲现在的消费”,这听起来和当年的“节欲论”何等相似?但是,经济学里不应该有“节欲论”的影子,因为经济学是基于需求即欲望而衍生出来的东西,经济学的基本假定“理性人”也就是其行为和欲望动机一致的人,而“节欲论”直接否定了经济学存在的基础和意义。
稀缺和GDP的矛盾指示使得人们陷入手足无措的两难之地。按照稀缺理论和生产可能性理论,我们不知道何时才能为我们自己需求的满足而有所行为。我们大可以用当前的节欲来图谋明天的发展,但我们的明天不就是儿子的“今天”吗?到了儿子那里,西方经济学的稀缺概念和生产可能性理论难道就宣布失效不再成立了吗?儿子就不需要为孙子节欲而尽可以高消费了吗?如此一代代地“牺牲”下去,什么才是经济的发展呢?或者说,什么时候今天的投资才可以显现出它的意义呢?当它显现出意义的时候,我们又怎么知道它不是我们需要放弃的“当前消费”呢?为了明天的消费而节欲的观点是无非成立的,因为明日复明日,明日无穷多,永远都没有停止节欲,开始消费的一天存在。
经济增长理论是经济学近代的热门课题。但是,对比GDP概念和稀缺概念,我们会发现,经济学在对经济增长理论热衷一阵之后,其实连究竟什么是“增长”、如何进行数量表达都说不清楚。或许这是经济学的传统?——辉煌无比以显学于世的经济学一直连什么是价值和价格都莫衷一是。
现代西方经济学根据边际理论给人们的提示是,不要把眼睛盯着过去,要着眼未来。萨谬而森将这看成是边际理论给出的一个重要原则,教导大家忽略“沉淀成本“,“不要为已经溅出的牛奶哭泣”。其实,这个“让过去成为过去”的提示不需要引用说不清数学意义的边际理论,我相信“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这种人生哲学一定比边际理论问世得早得多。着眼未来,听起来是一个蛮鼓舞人心的乐观主义者的生活哲学,但是面对一个稀缺的、行将枯竭的世界和悲哀的未来,我们又有什么可以值得乐观的呢?
读到这里,你还相信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给了我们什么指示和帮助了吗?
如此多的内部逻辑矛盾,问题究竟出在哪里?问题出在经济学把稀缺的概念机械化和固定化了,没有用发展的历史眼光看待资源的问题。人类在发展,今天我们使用的资源早已不是过去祖先使用的资源,我们的祖先除了砍伐森林之外并不会开采石油,当年的石油大亨们也不会利用核电,同样,明天一样会有新的资源来替代今天的资源。何况作杞人之忧?现代的西方经济学有时会批评师爷malthus的人口理论忽略了技术进步的因素,而自己实际上也忽视了这类因素的作用。这些发展的因素实际上在改变着我们的“资源”观念。智力是人类最根本的资源,人类在进化,就意味着资源在增加。
简单的商业谚语似乎总比貌似高深的经济学理论更加富有哲理。经济学的第一定律是“物以稀为贵”(是我封的^_^),这里的“稀”是一个存量概念,是供不应求的意思,即供给速度小于需求速度的意思。从供求速度决定价格走势的理论看,当物因为被耗费而真正稀起来的时候,它就会“贵”起来,一直贵到你用不起为止,到时候它就不会再“稀”下去了,人们会用新的廉价资源去替代它,资源也就不会再枯竭了。只有用发展的历史观看待这个问题,才真正有理由相信人类的未来是美好的。相信儿孙自有儿孙福,才能过好自己的每一天。
这么说,追求及时享乐有充分理由了?钱皮不能回答你,这个问题过于复杂,既古老而又敏感了。但是钱皮知道,一定有人赞同这种观念,即动用属于他人的稀缺资源来维持自己当前的高消费还是划算的。要不然,怎么总会有些发达国家为了他人土地上的资源而大动干戈呢?消耗的是别人的资源,发达的是自己的国民,何乐而不为?而这些国家就是诞生出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实践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