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娱乐巨头 世界娱乐巨头的商业传奇



“英国的摇滚音乐家为出口做出的贡献超过了钢铁工业”。当电影制作人大卫·普特曼(David Puttnam)在1996年意识到世界即将由少数娱乐资本家改变时,事实上已经晚了。

世界正在娱乐资本家们的谈笑之间,悄悄地移动着固有的格局。

他们正如铁路大王推动了19世纪的交通革命一样,以娱乐方式为主的创意工业正统领人类的未来生活。

信息社会正在取代工业社会,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与经济的革命,它波及世界的经济及政治制度 ,甚至国家传统性质的权力和关系。英国曾有学者为这些娱乐巨头们做了一个素描,结果他们成了一群“利用娱乐资本驱动世界的政客。”

怪不得默多克激情澎湃地满世界宣扬他的主张道:“明天的世界将比历史任何时候都更加精彩。科学技术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存方式、联系方式和业务开展方式。面对这场席卷全球的新技术浪潮,一些人可能会比其他人收益更多,但是另一些人却会被历史彻底地抛弃。”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主张?那是因为和默多克一样级别的娱乐巨头们都深信,娱乐业将是21世纪最具活力的产业,这种论调在他们所控制的媒体行为下,进一步地扩散和放大。

有一个事实我们不得不去面对,我们的娱乐世界,其中绝大部分为6家公司所控制。

时代华纳公司是历史上最大的媒体集团,控制着期刊、书籍、电影和电视节目的创作、生产和发行的所有阶段,其数量之大,让人难以想象。紧随其后的便是索尼、贝塔斯曼、贝卢斯科尼、迪士尼以及默多克的新闻集团。

史蒂文·凯斯、莱恩哈德·摩恩夫妇、盛田昭夫、默多克等世界娱乐巨头,成为了这个信息社会的主宰者与资本英雄,而由他们亲手缔造的娱乐商业传奇故事,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极具探讨价值的案例。

默多克商业的传统式攻略

在几大娱乐巨头里,默多克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资本家,他崇尚利用资本的方式来扩大自己的财富和权力版图。性格中拥有超乎寻常爱尔兰人血统的赌博本能,以及某种执拗的清教主义,促使默多克如此永不停息地在世界各地飞来飞去以建立一个国际性的王国。他迷恋政治、金钱、权力远远胜过女人。

他控制了澳大利亚2/3,英国2/5的传媒业,英国的天空电视台、美国的福克斯电视网、香港的亚洲卫视……

一天,默多克把自己关在纽约新闻集团(News Corpoation)总部办公室里不出来,办公室的员工此时一般不敢前去打扰,知道他们的老板正在沉思。后来,美国著名记者威廉·肖克罗斯写道,当时默多克正在构思一个以最新的数字科技武器构筑的理想王国——覆盖全球的卫星电视网。他目标很宏大,要拥有一个在全世界传送娱乐和资讯节目的平台,以卫星为媒介、互动电视作载体,使新闻集团成为全球数字化时代传媒的领导者。

默多克个人扩张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不单纯地拥有赌博性格,更重要的是他拥有超凡的战略家与资本家的战略步骤与商业智慧。譬如,在其传媒集团尚是弱小时,他显得异常克制,十分注重原始资本的积累,为下一步扩张打下基础。他擅长和政治家成为朋友,常常以此影响他们的政策方向,甚至在允许的范围里,大肆动用其政治资源和话语权,努力扩大自己的利益空间。

他并非像其他资本家那般保守的裹足不前,他需要通过不停地收购与兼并来建立起自己的产业结构。他深知把娱乐产业化是保证自己获取丰厚利润的重要方法,他努力让公司结构完善,避免空架子,以此保证利润,他不希望像威望迪集团那样因过度扩张而使自己陷入资本泥潭。

谨慎有度的扩张风格即便到了新闻集团成为巨头之后仍未放弃,默多克深知,要成为一个全球化语境下的世界级大公司,那么必须得拥有多元的价值观作为支撑,他希望把自己的价值观里更多地渗透到本土观念之中。与此同时,默多克还非常注重技术与内容的时刻更新,他选择了以卫星电视作为战略出发点,所以让他的帝国并未因为互联网泡沫而大伤元气。

他的新闻集团目前是全球化程度最高的传媒公司之一,净资产超过400亿美元,他的身价则为110亿美元,虽不及比尔·盖茨,但已能进入为数不多的世界顶级富豪俱乐部。22岁时从伦敦的《每日快报》新闻记者起家,其后的50多年里,他所做的事情不是每天爬格子写新闻报道,而是不断地购买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他的权力和智慧在娱乐资本领域得到了充分施展,他的版图遍及欧美、亚洲、拉丁美洲等五大洲。

 

 重生之娱乐巨头 世界娱乐巨头的商业传奇

史蒂夫·凯斯:华尔街资本下的巨头联盟

与老谋深算的默多克相比,美国在线公司的老板——史蒂夫·凯斯看上去更像一个乳臭未干、个性卤莽的小伙子。虽然大学念的是政治,但他并不太具有演讲才能,但他却没默多克那么能说会道,也没有贝塔斯曼集团的创始人莱恩哈德·摩恩夫妇富有家族式的传奇色彩,他的思想在言谈上表现得出奇地平庸,没有人喜欢听他演讲。他也没有“根正苗红”的教育背景,从未进过斯坦福大学这样的名校读书,毕业后曾在宝洁、百事公司有过一段工作经历,他还曾在必胜客快餐馆当过普通雇员。

虽不善言辞,但他和默多克在商业意识上具有同样的赌博和冒险精神,他和朋友于1985年成立了美国在线公司,互联网的出现给他的公司带来了契机。他的赌注很简单,就是让繁复的通信简单化,但他又不像其它互联网开发者那样光把赌注押在发明创造上。后来,他的美国在线公司壮大了,他本人也成为了后工业时代的娱乐巨头之一,一股不敢忽视的力量。

华尔街因此也喜欢上了AOL公司的股票。在1998年每股不到20美元,涨到了1999年每股147美元,一年内上升了7倍,成为了Standard & Poor基准指数500强的公司。紧接着,史蒂夫·凯斯又宣布,美国在线公司与美国传媒巨头时代华纳进行价值1830亿美元的合并。

这同样是一个娱乐资本的商业故事,但与默多克的扩张方式不同,默多克采用的是传统渐进式吞并战略,即制订计划、锁定目标,然后逐步攻破。而史蒂夫·凯斯率领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公司的合并,更具华尔街特点,它更像是两只巨兽之间的战略结盟。况且,一夜之间完成,默多克则花了几十年。

美国在线拥有让同行羡慕的2580万在线用户,时代华纳则在出版、有线电视、音乐、电影和广播方面独占鳌头。史蒂夫·凯斯看到了传媒娱乐业的未来方向,他知道个人电脑、电视、电话和音乐唱片等业务的一体化趋势,他所做的便是把这些业务进行有效的整合,以此构造全新的商业模式。

“有了资产的多样性,我们的定位将是无以伦比的,我们将把世界一体的希望转变为现实。” 史蒂夫·凯斯说。其实,这与默多克对于未来科学技术的认识,具有同样的内涵。

从创业者的角度,我们又不得不深刻地认识到,巨大资本结构的改变让史蒂夫·凯斯个人的商业仕途尝到苦果。

AOL时代华纳的业绩以及在华尔街股票的表现阴晴不定,使得股东们把怨气全撒到了史蒂夫·凯斯身上。迫于压力,他不得不于2003年辞去董事会主席的位置,接任他的是乔纳森·米勒,同样是一个只有四十多岁的“少壮派”,他必须得续讲AOL时代华纳商业故事的头面人物,但史蒂夫·凯斯仍然是娱乐商业史上值得书写的一个人。

华特迪士尼的“童话经济”

如果说默多克创办的新闻集团,史蒂夫·凯斯的AOL—时代华纳公司注重更多是一种资本层面扩张的娱乐公司。那么,由华特迪士尼创办的迪士尼娱乐集团更多注重的则是一种文化扩张的娱乐公司。

2005年,香港迪士尼乐园开张接客,这是它第五个主题乐园,下一个可能在上海浦东川沙镇落户,并于2008年开工,2010年开园,当然,这只是个构思。总之,华特·迪士尼创立的卡通世界,成功地完成了从一种单纯的美国符号向全球化文化帝国升级的历程。

由于“士”比“斯”笔画更少,孩子们更容易读写辨认,为了把中国内地常用的“迪斯尼”更换为香港通用的“迪士尼”,把香港常用的“和路迪士尼”改为中国内地惯用的“华特迪士尼”,香港迪士尼乐园不惜耗费巨额资金。当然,这样做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把中国1亿5千万孩子的快乐换算成金币。我们不要忘了,它只是一个创造欢乐的公司,它需要钞票来保障运转。

这个场景让人联想到了在1992年,当时欧洲的迪士尼乐园在法国知识分子的一片抗议声中开张接客,他们称这是“文化上的切诺贝利”和强大美国老鼠设下的最大陷阱。

华特迪士尼创始人是一个喜欢幻想的人,幻想是他的生活内容,他时而把自己幻想成猫,时而把自己幻想成老鼠。1928年,他凭借一只名为“Mickey Mouse”的卡通老鼠横扫世界,结果,老鼠王国终于变成了生产娱乐产品的经济王国,每年的税收就达数百亿美元。

可以说,华特迪士尼创造了一个童话经济,他并以童话体验式营销驱动了一连串的经济链条。

迪士尼的商业模式,被称为“轮次收入”模式:源头是迪士尼的动画制作,通过发行拷贝和录像带,迪士尼赚到第一轮收入。这轮中,迪士尼在美国以及海外市场,可以收回数亿美元,解决了成本回收的问题。主题公园是它的第二轮收入,世界各地的迪士尼乐园,能够吸引大量游客游玩消费。最后是品牌产品和连锁经营,迪士尼在美国本土和全球各地授权建立了大量的迪士尼商店,通过销售品牌产品,迪士尼赚进第三轮,这一轮收入大约占到迪士尼40%的盈利。

那么,在这种“轮次收入”商业模式的滚动之下,如今的迪士尼究竟已滚成多大的商业娱乐集团呢?

布伊那?威斯塔电影工作室; 六大世界各国的主题公园; 4家图书出版集团公司;包括美国广播公司(ABC)在内的5家电视台;百老汇的LION KING公司;同时拥有巴西一电视公司和欧洲五家电视公司,包与德国的贝塔斯曼共同拥有的德国SuperRTL电视台;安那海姆天使队等2支曲棍球队,一支游船舰队……

这就是迪士尼的经济王国。

 

美国式的商业价值观

当然,在世界娱乐业里,我们可以梳理出很多种别具一格的商业模式与故事,以史蒂文·凯斯、莱恩哈德·摩恩夫妇、盛田昭夫、默多克为首的世界娱乐巨头们只是模本之一。

《财富》杂志曾做了一个“美国和全球经济风云人物排行榜”,在长达二十几位入选的人物当中,娱乐巨头便占了其中五位,他们分别是美国在线董事会主席兼CEO乔纳森·米勒;新闻集团董事会主席兼CEO鲁伯特·默多克;维旺迪环球娱乐公司董事会主席兼CEO巴里·迪勒;索尼音乐娱乐公司董事会主席兼CEO安德鲁·莱克;沃尔特·迪斯尼下属的ABC娱乐公司总裁苏珊·琳恩。

这些公司每个其成长经历、路径与业务都各有不同。譬如,贝塔斯曼出版集团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家族式传媒娱乐机构,莱恩哈德家族的子孙们不再需要进行传统资本积累,而索尼公司则是一家驻扎在美国本土的日本公司,创始人盛田昭夫代表了日本人远征美国的商业梦想。这和当下中国人试图进入美国本土的历史阶段一样。

不管是华特迪士尼;AOL时代华纳的史蒂文·凯斯摩恩夫妇,还是新闻集团的默多克、索尼公司的盛田昭夫;维亚康姆的萨默·雷石东,乃至《花花公子》的海纳夫等娱乐巨头,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从美国的价值观和美国的产品中获取灵感,虽然其中只有两家完全是由美国人控制的。

今天,我们已无法再把他们单纯地看成是一个生产娱乐产品的某国批发商了,他们的确更像倡导文化全球化的政治家,他们的商业资本将会裹挟着价值观,向全世界倾倒。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49181.html

更多阅读

重生之军医 作者:达娃

我们俩第一次相遇在S市味庭宅,期间相处8秒。第二次在S市飞往京都航班头等舱,相处时间2个小时10分钟。第三次我们在B军医大校长办公室,相处时间38分钟,并在此期间交换姓名。原名《重生之那谁》,现在改成《重生之军医》一目了然。

声明:《重生之娱乐巨头 世界娱乐巨头的商业传奇》为网友青锋先森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