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评顺德“三三三”产业战略
·李 含 章·
文化先行:日、韩产业经济扩张启示录
回顾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中国的电视屏幕上,最吸引少年儿童的是日本动画片《铁臂阿童木》、《小和尚一休》;最吸引成年人的是日本电视连续剧《排球女将》、《血疑》、《阿信》;影院里上座率最高的是日本电影《追捕》……。更加蔚伟壮观的是,在中国40多万个大、中、小企业里,在几千万产业工人中,由于各级政俯不遗余力地号召、鞭策、奖励,日本的TQC(全面质量管理)被全面推行,日本式的QC小组活动遍地开花,一直延续到今天。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日本国几乎所有产品,所有品牌,迅猛地成为最受中国人欢迎的东西。那时,刚刚开放的中国人还不明白这就是“文化张力之下的国家竞争优势”,更不清楚“产品是产业文化的延伸”。
刚刚进入21世纪,韩国人故伎重演。仿佛一夜之间,韩流挤进了中国人的电视荧屏,韩国人造美女俊男吸引了中国年轻一代的眼球。甚至把中国的药膳古文化,变身为韩剧《大长今》,创下了2005中国最高电视收视率,至今余波未平。在韩流大行其道的背景下,韩国汽车一举攻陷中国首都6万辆出租汽车的超级战略大市场!在韩国最大汽车集团高层首脑发生“大地震”危机时刻,该品牌的汽车却在中国整体汽车市场拿走了7.6%的份额,在中国销量创下该品牌的年销量历史最高纪录。
反观中国。2005年春,莫斯科官方第三次“灰色清关”发难,温州最大的鞋业制造商130万双皮鞋被合法掠走。该集团CEO败回国内时伤心地说:“我在俄罗斯呆了六年,就没见他们的电视台播过一部中国剧”。恰在此时,我们国内的主流电视频道的黄金时段,却正在热播由中国人耗费巨资请俄罗斯演员拍摄的前苏联作品《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国人看得如痴如醉。
敢为天下先:顺德人2005年的产业文化先声
一贯敢为天下先的顺德人,在刚刚过去的2005年,用大手笔,又一次有意无意地扮演了
产业文化先锋的角色。
“顺德制造,中国骄傲”。一场遍及全国十数万人参与的群众性“顺德形象宣传语”征集活动,拉开了顺德产业文化的序幕;
紧接着,“第七届亚洲文化艺术节”这样一场国际文化盛宴,破天荒地在一个县级城市——顺德举办,顺德人在国际舞台上首次以文化使者的形象崭露身姿,为顺德产业文化吹响了前奏。
同时,在埋头实干的顺德企业家中间,先后有16家大中型企业分别牵头或参与了100多项本行业产品的国家标准的起草工作。“醉翁之意”在于抢占行业技术制高点,为企业发展和行业发展拓展更大的生存空间。
做为支柱产业“龙头老大”的顺德家电商会,经过一年多的精心筹划,正式向国家主管部门申请“顺德家电”统一标志,将率先把区域品牌形象化。
顺德强势产业经济发展到今天,有什么必要去构建产业文化?这是因为:
第一、 摸石头过河,顺德人摸到了“钻石体系”;
第二、 “钻石体系”的四个要素:生产要素、市场需求、关联产业、企业战略,前三个均已初步具备条件;
第三、 只剩下“企业战略”要素,因环境因素属于外生变量,非企业自己可以掌控。恰在此时,2006年元旦,顺德区委、区政府正式发布了“三三三”产业发展战略,给顺德区域产业经济创造了“钻石体系”的必备条件。所以我讲这是顺德本土经济的第二个春天。
对我的乐观态度,很可能有人不以为然:2005年顺德已经失去全国百强县冠军的地位,被江苏昆山超越,还有什么值得夸耀?这就引出一个争议性的话题——
怎样看待昆山超顺德?
从经济总量(GDP)方面,昆山2005年确实超过了顺德;从发展阶段方面,起步仅8年的昆山仍处在生产要素导向的第一阶段,而顺德经济已开始进入投资导向、创新导向的第二、三阶段,两者不在同一个经济发展层面;从经济构成成分方面,外资、外企占85%以上的昆山,属于典型的外源型经济,与强势的顺德本土经济,更是不可同日而语。经济发展规律,总是螺旋形上升的。犹如万米赛道长跑中,跑满25圈才算到达终点,现在是跑在第10圈的顺德,被跑在第8圈的昆山超过去了。一样的道理。
这样的认识,绝不妨碍顺德人虚心学习昆山人的长处,特别是吸引高科技外资、吸引精英人才和创新机制三个方面的学习、取经。
产业文化: 区域品牌需要载体
首先援引《珠江商报》的两篇报导:
其一,2005年2月25日《打造“顺德家电”区域品牌》的文章末尾,区经贸局一位官员不无忧虑提到:“有热心人士呼吁注册‘顺德家电’商标,这很容易做到,但要让大企业在自己的产品上也打上‘顺德家电’商标,恐怕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其二,2006年1月16日《美的限速》的商务新闻以惊讶的口吻介绍:“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美的,却出人意料地提出了‘限速发展’的新战略,集团董事长何享健明确提出:宁可慢走一步两步,也绝不可错走半步。”
第一个案例阐明这位官员清楚地意识到:在家电产业内部,大、中、小型企业对共用一个区域品牌的价值取向、利益诉求很不一致,而且很不容易统一。换言之,所有企业利益指向基本一致,才有可能共同打造区域品牌。必须有一个大家都认同的利益平台,来承载“顺德家电”商标。
第二个案例,人们完全可以理解航母级大型企业在日趋残酷的竞争环境中采取审慎策略的初衷。我们不妨假设:如果能够给美的集团提供一个类似80年代我们给日本那样的、充满着中国产业文化环境的海外巨大“处女地”市场;如果有一个强势的国家/政府竞争优势为背景的“钻石体系”支撑着美的集团,那么美的是该加速还是减速?
“三三三”产业战略:顺德产业文化的发动机
两件事情指的是一个方向——文化问题。所以我给出的产业文化定义是:依托地缘文化构成的产业链中的经济组织,以可持续发展为共同价值取向,预期利益指向趋同的集群产业的意识形态。
产业文化构建的前提条件是:(1)产业集群内部的经济组织已普遍建立、推行企业文化;(2)低级生产要素已经向高级生产要素上升、转化;(3)产业集聚效应已经彰显;(4)已建立产业经济模型。
产业文化具有多元文化特征,一是财富文化特征,二是亚文化特征,三是地缘文化特征。
不同产业的产业文化结构亦有差别,一般分为水平结构与垂直结构两种形式。
产业文化主要由八个元素文化组成。第一位的是质量文化;第二位是产业发展战略;第三位是龙头企业导向文化;第四位是精英文化(职业经理人团队在产业文化中的定位)……限于篇幅,恕不展开讨论。
产业文化属于中观经济范畴,理应由政府引导,龙头企业主导,中、小企业共同参与,第三方咨询机构策划,民间商会操办,与区域性“钻石体系”同步构建。人们有理由相信,已经率先注册了“顺德家电”商标的家电商会,如果也能够同步构建家电产业文化,那么区域品牌的建设,可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令人由衷感到高兴的是,顺德“三三三”产业战略本身就是建立在龙头企业为主体、兼顾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点之上,换言之,在顺德构建产业文化,政府该做的事情已经到位,产业文化的发动机已经开始点火。
面对“三三三”产业战略 企业该有什么思想准备?
面对政府的“三三三”产业战略,面对迫在眉睫的产业升级,面对需要构建的产业文化,“企业必须舍得抛弃一些原有的优势”(《国家竞争优势》P533)。 试想,顺德第一批企业家如果不是在90年代初主动舍弃自己发明的、正干得热火朝天的、令周边城市羡慕不已的“三来一补”,今天是不是还要继续“给别人做嫁衣裳”?没有当年对“三来一补”的突围,何来今日强大的顺德本土经济?所以我认为,目前形势下应考虑三个方面的突破:
(一)突破“摸石头过河”的思维定式。二十多年以来,顺德人已经摸到了一大堆“石头”,有序地排列起来就是本土经济理论,就是一座座桥梁,就可以指导实践,何苦一定要弃桥趟河呢?“三三三”产业战略本身就彰显着区域性政府竞争优势的规律,同时也是对顺德本土经济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二)突破“低价竞争”的思维定式。低价竞争永远与品牌价值无缘,与高级生产要素无缘,是质量文化的杀手,是产业升级、区域品牌的最大障碍。 “在实际竞争中,丰富的资源或廉价的成本因素往往造成资源配置没有效率。”(《国家竞争优势》P77)
(三)突破“单一规模经济”的思维定式。“规模经济理论撇开了其他因素,专注于市场占有率”。应当把规模经济与品牌战略、技术创新、质量升级、信息处理等因素结合起来,因为“即使在大国的内部,规模经济与产业竞争优势的关系也是相当薄弱的。”(同上 P15)也就是说,两者并不呈现正强相关的变量关系。
深谙经济理论的区委负责人不久前曾特别强调: “从国际化的视野来看,自有技术和品牌的缺乏严重制约了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偏低的利润率使得企业对未来研发的投入不足,进一步制约了企业未来的竞争力。无论是‘中国制造’还是‘顺德制造’都正在遭遇各种挑战,到了必须转型的时刻。”(2005年8月5日珠江商报)
我想,“三三三”产业战略,理所当然是区委、区政府“必须转型”决策的结果。那么,转型过程中,企业、产业都必须有舍有取。这是无法规避的现实,也是再度考验顺德企业家智慧和胆魄的机会。
结 束 语
产业文化,目前还是一个崭新的课题,陌生的词汇,同时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尚待正式启动。笔者涉足此领域尚不足两年时间。本文意在抛砖引玉,借助产业战略,探索一下方向而已。最后,借用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不久前的一次有关产业与文化关系的讲话,做为本文的结束:“经济活动中注入的文化内涵越多,物质生产中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就越高,竞争力就越强,效益就越好;文化发展中吸收的经济发展成分越多,科技含量越高,文化的覆盖面就越广,影响力就越大,渗透力就越强。”(2005年7月15日南方日报) 顺德的产业文化从这个层面上起步,“三三三”产业战略目标——五年再造一个经济顺德,一定会全面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