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资本主义经济或商品生产制度的经济学家,都有“经济人”的假设。所谓“经济人”,就是指导商品生产者、商品经营者和货币经营者,或资本家之行为原则的人格化。经济学在其理论体系中,将“经济人”本质界定成是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主体。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虽然承认“经济人”的本质是利己,由于“利他”与“利己”本质是一对矛盾,不能将两者很好统一调和起来,因此没有解决好“利他”与“利己”的关系。“经济人”在理论体系的逻辑建构上是有缺陷的。如“斯密难题”说的是,斯密仅有的两本传世之作:《道德情操论》,主要是研究人的精神生活,尤其是道德和伦理规范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主要是研究人的物质生活,即经济规律的。德国历史学派认为,斯密在前者提出的道德人是利他的,最集中的表现就是认为人有同情心,但同一个斯密在后者假设的经济人却是利己的,最集中的表现就是认为面包师供应面包给我,是出于他的利己心,即他所以这样做,只是由于必然得到我相应的回报。这两种看法处于惊人的自相矛盾之中。就是说,即使是大思想家的著作,其中的理论和方法论,自相矛盾者也有的是。
笔者认为“利他”与“利己”只是一个表面现象,从本质上讲经济人本身是利己的,而利他是随着自身内部因素、外界因素的影响变化而变化,按照心理学专家马斯洛的“人的需求层次与公众需求”理论最基本利己的需求从高到底进行博弈选择的结果,经济人的利他性和马斯洛“与人的需求层次与公众需求”理论成一个倒金子塔结构。人的需求层次越低,利他性越低,需求层次越高,利他性越高。
第一层是生理层需求,即对食物、性、住所和其他基本质量生存条件的需求,其反映在市场经济中的心理基质是物有所需和物美价廉;(生存需求,完全利己)
第二层是安全层需求,即对自身安全的保护、身体健康的需求,其反映在市场经济中的心理基质是务求其效,保证质量、价格公道(即经济安全,主要有利己的部分,也被动有利他成分);
第三层是归属与爱的需求,即对归属团体、得到感情的需要,其反映在市场经济中的心理基质是服务的亲切和真诚——是一种得到人文本质升华的买和卖的关系;(为了利己而出现了主动利他)
第四层是尊重与地位的需求,即受尊重的地位和名誉的需要,其反映在市场经济中的心理基质是用户利益至上、深受卖方尊重;(因被动利己的需要而主动利他成分大大加强)
最高级的第五层是自我实现的需求,即自我完全满足的需要。而每一层都由缺乏性需求向丰富性需求循环。(以利他而实现利己,从而实现最高层次的利己)。
在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中,利己是目的,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利他则是达到利己这一目的的手段,手段不当,目的总归落空,因为不能利他,结果也就无法利己。就是说,为了利己,即多赚钱,办企业就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就要精益求精,就要取信于顾客,就要童叟无欺,就要讲信誉,这就是经济发展,就是社会进步,就是顾客得益。经济人的利己是通过资源配置,达到最佳的功价比,首先以满足自己需求为前提,从而以造福社会。在市场经济中,利己从最低层次开始,经济人需求层次越高,利他的成分越大是无法抗拒的铁律。经济人从“物本位”开始,随着最低需求的满足逐步过渡到 “人本位”,逐步从“个体本位”,上升到“群体本位”,经济人的利他性随收入水平提升而加强,而利己是经济人最原始的追求.但经济人的利他作用是市场博弈的结果,制度、法律是经济人博弈时最重要的外部条件,是博弈的基础.均衡从来不是源于自我约束,而是靠着其它力量对某一势力的无限扩张的抵抗。如果法律、制度在这方面有缺陷的话,经济人的利他性也会大大降低,制度法律决定经济人选择利己还是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