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第四章答案 广义价值理论的创立(《后理论经济学价值场论》第四章《摘要》)



第四章

广义价值理论的创立

从本章开始,笔者将带领广大读者一道,进入“广义价值场”去旅行,可以肯定,这是一个读者未曾去过的地方。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在旅行之前,须做一些思想上、物质上的准备工作,因为我们旅行的目的非同凡响,而且注定将是一次艰难的跋涉,应该说,已经有一点“探险”的味道!

“广义价值场论”是在“狭义价值场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价值理论,而使之发生过度的东西正是传统意义上的“剩余价值”。当然,我们的研究不能仅停留在对传统经济学意义上的剩余价值的理解上。不仅如此,我们还需要对传统意义上的剩余价值进行批判,因为它是我们走向“广义价值场”理论的一只“拦路虎”。诚然,我们亦不能把这只“拦路虎”彻底打死,因为“虎”的存在同样具有价值,否则,同样不符合“广义价值场论”的思想。“广义价值场论”永远不排斥有价值的东西。

那么,“广义价值场论”又是一种什么东西?很显然,它是一种试图将所有的能够产生、创造剩余价值的价值都统一起来的理论,所以它不但不否认“劳动创造价值”,不但不否认“投入与产出”的理论,也不否认“供求产生价值”的理论,当然,它更主张从广义的、非劳动、非投入的物质世界中去获取广义的剩余价值。什么是“广义剩余价值”?当然可以理解为是与“狭义剩余价值”相对应的“相对剩余价值”,也就是说,能够体现剩余价值生成于“广义价值场”的那种相对价值,自然不仅仅是劳动、投入的产物了。那么,广义剩余价值又是怎样产生的呢?毫无疑问,是存在于资源中的价值。

资源中难道还存在剩余价值?当然,不仅存在剩余价值,还存在着比通过劳动、投入的方式都无法创造、产生出来的“价值中的最大价值”呢!什么是“价值中的最大价值”?笔者以为,就是失去投资主体、劳动主题而产生、而存在、而发展的,并蕴藏于各种资源中的价值。而由于这种价值的形成已经“失去了投资主体”和“失去了劳动的主体”,所以,笔者把它称为是“价值中的最大价值”。

 微观经济学第四章答案 广义价值理论的创立(《后理论经济学价值场论》第四章《摘要》)

诚然,要想获得“价值中的最大价值”就必须要了解它的出生地,而不能仅仅停留在狭隘的而不是狭义的劳动创造价值、投入产出价值的价值观上,而劳动、投入是“价值中的最小价值”的出生地。诚然,在“价值中的最小价值”的出生地与“价值中的最大价值”出生地之间势必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而这个联系不是别的,正是通过不同价值场的比较得出的价值比较,笔者把比较的结果,称为“价值差异”。

我相信,您将不虚此行,因为您将进入到一个非常奇妙的、广义的价值世界里。笔者甚至可以放出狂言,这个奇妙的价值世界不仅您没有去过,而且连听可能都没有听说过。甚至可以认为,在您做梦的时候都未曾去过。那么,它究竟是一个什么去处?难道它是一个像物理学上讲的那种,是个“反物质”的世界?是的,或者说与传统经济学、管理学上所讲的那个价值世界想比,具有相反性质,可以把它理解为“反价值”的世界。真的是有了那么点“反的味道”也。不过,那将是后几章的事情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49251.html

更多阅读

声明:《微观经济学第四章答案 广义价值理论的创立(《后理论经济学价值场论》第四章《摘要》)》为网友忆挽青笙尽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