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古典经济学理论 《后理论经济学价值场论》第3节(1)



第3节

广义供求价值的发现

在上一章,我们从劳动价值的角度去看问题,讨论了劳动价值、非劳动价值,狭义劳动价值、广义劳动价值,狭义非劳动价值、广义非劳动价值,并指出广义劳动价值与非劳动价值、广义非劳动价值与资源价值之间的某种区别与联系等。毋庸掩饰,目的是为了引出“资源价值”的概念。其实,之所以要引出“资源价值”的概念,更是为了在本章引出“狭义供求价值”、“广义供求价值”和引出“狭义供求价值论”、“广义供求价值论”、“资源价值论”做准备,并使人们能从中发现“广义价值规律”。

一、什么是狭义供求价值、广义供求价值?有什么本质特征?

传统经济学认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因此,自然也就不存在什么供求价值的问题了。可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供求关系的变化是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产品成本与产品销售价格。传统经济学认为,这是由于价值规律的作用,且否定供求关系的变化对产品价值的影响。笔者以为,只承认劳动价值而否认供求关系对产品价值的影响是片面的,因为它解释不了供求变化对价值形成的反作用力。

(一)什么是狭义供求价值?有什么本质特征?

笔者一直想阐明这样的一种思想,那就是,不管劳动、资本所有者是怎样想,作为一种物质,价值总有自己的一套运动规律,这种规律一方面在体现人性,更体现着资本的物性。也就是说,价值的物性是任何人都改变不了的。比如当资本一旦失去其使用价值时就会贬值,就会回归于大自然当中去。

1、什么是狭义供求价值?是怎样形成的?

由于供求关系的变化是由物质属性即物质的使用价值决定的,因此,人类在揭示物质属性的过程中就不得不考虑它的供求关系。大家知道,投资是需要回报的,可以说,没有一个人的投资是为了亏损。既然投资就是为了回报,那么不考虑供求关系的投资显然不能说是明智之举,因为供求关系的变化势必会对回报率产生一定的影响。关于这一点,显然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也就没有论证的必要。

试问,人们在投资过程中为什么要考虑供求关系的变化呢?笔者以为,是由于供求关系的变化对产品的价格会形成一定的影响力,或者干脆说供求关系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产品的销售价格。关于这一点,恐怕也不会有太多的人反对。大家知道,产品的销售价格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一般是非常坚挺的硬指标,企业的盈利、亏损都是通过产品销售价格或者说都是以产品销售价格为基础计算出来的。

既然供求关系能够影响到企业产品的销售价格,而产品的销售价格又制约着企业盈利、亏损的多少,那我们为什么要否定供求关系对价值生成的作用与价值意义呢?至少,我们应该敢于承认,供求关系的变化对于投资者、劳动者来说具有相对意义上的价值属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供求关系的变化对产品价格的影响。供求关系当然也会影响剩余价值,因为劳动价值也存在一个供求关系的问题。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 《后理论经济学价值场论》第3节(1)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劳动创造价值是绝对意义上的,而供求价值则是相对意义上的。什么叫相对论经济学?相对论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就是经济事物、物质的相对意义。换句话说,笔者取的就是经济事物、物质的相对意义,只要我们取到了,那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那么,什么又是狭义供求价值?狭义供求价值讲的就是价值属性的相对性。换句话说,只要承认价值的相对性意义也就足够了。

否则,如果我们在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研究中只考虑价值的绝对意义——劳动创造价值,而忽视供求关系对它的相对的影响力——价值的相对意义,那么,我们的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就会陷入到无所适从的境地。这是因为,对价值的计算都需要站在一定的立场上(核算体)而不能去核算“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现实情况是,社会上存在许许多多的下岗与失业人口,他们难以创造出价值。

2、狭义供求价值本质?为何是盈亏的体现?

狭义供求价值的本质是什么?笔者以为,狭义供求价值的本质正是企业的、地方的、国家的、区域的和世界的资本物质的增殖与贬值,或者干脆说体现的正是相对意义上的盈亏。当然,我们必须要承认这里讲的盈亏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因为从客观世界的角度上去看问题,不管是物质还是物质的运动都是相对的。这是由于,物质质量、性量与能量都须守恒,否则会因不守恒而向盈亏方向转化。

如果说价值是由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创造的,那么,亏损又是由什么创造的呢?总不会也是由劳动创造的吧?哪一个投资者的投资和劳动者的劳动是为了创造亏损?恐怕我们一时还找不到这种投资者和劳动者。与其找不到,那我们为什么不认为亏损是由于狭义供求关系的失衡造成的?当然,在亏损的对面还站着一位盈利的巨人。如此,我们为什么不说狭义供求关系的变化对企业的盈亏有一定影响?

什么叫价值?如果是个亏损、持续亏损的企业,那我们怎么能说他们的劳动具有价值?在亏损的前提下,他们的劳动不但没有价值,笔者以为,他们的劳动还具有负价值呢。盈亏是什么?难道不是价值与负价值的代名词?什么叫资本的增殖与贬值?难道不就体现的是企业的盈利与亏损?如此也就说明了,资本的增殖、贬值——价值、负价值和企业的盈利、亏损本来就是同一事物的不同解释而已。

事实上是,盈利体现的就是资本的增殖,亏损体现的也就是资本的贬值。换句话说,如果企业的资本不能实现增殖,那么,我们就不能说,企业资本的投入和企业劳动者的劳动是有价值的。就算我们站在市场的、社会的角度上去看问题,那我们也只能说本企业的资本投入与本企业职工的劳动对企业、对市场、对社会有价值,而绝不能说这种投入与劳动对自己、对本部门、对本企业是有价值的。

因此,笔者完全有理由说,狭义供求价值的本质体现的并不是什么别的东西,恰恰是企业的、地方的、国家的、区域的和世界的资本物质的增殖与贬值,或者干脆说体现的是相对意义上的盈亏。如果说供求关系体现的正是相对意义上的盈亏,那么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承认供求关系具有价值属性呢?

(二)什么是广义供求价值?有什么本质特征?

世界上的事物、物质和事物、物质的运动都是相对的,因此,价值这种东西也就自然成为一种相对的东西了。什么叫相对?相对就是在研究事物、物质的存在与运动状态时不能只站在某一个角度上去看问题,而应该站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角度上去看问题。也只有在这时,我们才能得到相对价值观。

1、什么是广义供求价值?是怎样形成的?

供求关系难道还能体现价值?是的,笔者所以开辟这一个段落,目的就是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笔者以为,供求关系不仅能够体现价值,而且还能够充分体现地体现价值呢。供求关系难道还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是的,不仅有广义与狭义之分,而且能体现在人类社会的经济生活中。所谓“广义供求价值”讲的是自然、社会、环境变化对物质、经济物质和对物质、经济物质运动的影响而形成的价值。

笔者以为,在商品社会里,任何物质的存在与运动状态的改变都可能对产品的生产、销售、服务形成一定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又最终影响到产品价格、价值的形成——不管这种影响是大还是小,影响肯定存在;不管这种影响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但最终都会落实到产品的价格、价值上。于是,由于存在广义供求,也就有了广义供求价值;由于对产品价格、价值有影响,所以就有对其研究的必要。

我们知道,空气和阳光是人类非常需要的东西,可是,在传统经济学中,它们被认为是没有价值的。然而,笔者却以为,它们不仅是有价值的,而且还是非常有价值的。比如,当阳光和空气被污染了以后,或者由于某种原因人们接收和享受它们的权利受到限制时,它们的价值属性就会突然彰显出来。比如居民的采光权被某一建筑物遮盖或某化工厂释放出过量的有毒有害气体时就会产生“反价值”。

另外,需求也并非仅仅体现某种实物,有时也体现在对某种精神产品上,虽然对精神产品的需求需要通过一定媒介,但它们的却是有价的东西。比如人类的某种信仰的存在就是一种有价的东西,因为它们能够衍生出一系列的产品来。如此,谁又能说精神产品是无价的?李洪志为啥能形成一定的小气候?就是由于我们放松了对精神阵地的掌控,所以,为了减少损失,国家最后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换句话说,在当时看来没有价值的东西不等于以后没有价值;就算是已经确认没有价值的东西也不等于没有负价值。比如李洪志的行为对我们来说是没有价值的东西,可是,却给我们国家造成了负价值。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没有需求也就没有价值。是否可以说,有了需求就一定会有价值?那也不一定,比如上面所讲的阳光和空气。于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价值是能形成购买力的供求关系。

2、广义供求价值的本质?为何是能力的体现?

广义供求价值的本质体现的是物质能量与物质质量的转化能力。从物质质量、物质能量的角度上去看问题,质能守恒与转化体现的就是一种能力也,所以笔者说这种质能转化就是有价值的。什么叫化合价?化合价体现的就是某一原子的结合能力,所以才把这种能力称为“化合价”。而在现实生活中,说某一经济事物、物质的价值,其实也是在谈它的能力的。比如劳动价值,说的也是人的劳动能力。

于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广义供求价值讲的其实就是一种能力。换句话说,只要某一事物、物质存在某种能力,我们都应该认为它们是具有价值的东西。我们知道,引力、斥力,需求、供给都是一种能力的体现,所以笔者就把这种能力理解为价值。购买力、生产力难道不是一种能力吗?既然它们都是能力的体现,那为什么就不能把它们理解为是一种价值?这与劳动创造价值的道理有什么不同?

劳动是什么?劳动难道不是人类的体能、脑能释放的过程吗?一个人手持一把铁锹挖土方,靠支出自己的体能能够创造价值,那一个人开上一台挖掘机挖土方难道就不能创造价值了吗?既然人和挖掘机都能够创造价值,那市场、社会对挖掘机和对开挖掘机人的需求——消费能力为什么就不能创造价值?至少,我们应该承认,消费能力也是一种力,没有消费也就没有人类劳动价值生成的可能性。

再比如,一座楼房用手工去拆100个人需要两个月的时间,而用一个爆破专家,只需要带上10个人和一吨炸药在10天的时间里就可以完成的话,请问,是这10个人创造的价值高还是那100个人创造的价值高呢?这是多么简单的道理,我们为什么总在这些问题上争执不休?当然,如果没有拆迁的需要,不要说那100个人创造不出价值,就是那10个人再加上那位爆破专家,谁也创造不出价值。

相反,如果有需要而没有人去干的话,那样同样也创造不出价值来。这说明什么?这说明需求和供给,也包括人类的无差别劳动是都具有价值属性的东西。丢掉了任何一个方面,价值这种东西也不会产生,也不会存在,更不会转化为资本。笔者承认,资本是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但是,我们应该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剩余价值的产生离不开社会需求的提前存在,更离不开有支付能力的消费群体。

如此,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价值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不能把它的产生看作是由剩余劳动转化而来的,也不能把它的产生看作是由供求关系的变化转化而来的,而应该把它的产生看作是广义的供求关系和广义的劳动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结果。那么,这些广义的供求关系和广义的劳动又都体现了什么?毫无疑问,它们同样是一种能力的展现——质能转化。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49318.html

更多阅读

声明:《新古典经济学理论 《后理论经济学价值场论》第3节(1)》为网友越硬越男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