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20日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根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的结果,中国2004年GDP现价总量为159878亿元,比年快报核算数增多2.3万亿元,增加16.8%。这次调整以后,中国的GDP折算成美元,从16537亿美元,调整到19317亿美元,已经超过意大利,排名世界第六位。
同时据李德水介绍,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字,英国和法国2004年的GDP总量折合美元,英国是21330亿,法国是20463亿,排第四、第五位。总的趋势是,2005年可能接近法国,相信用不了一两年,“超英”也将变为现实。另一方面,不少人士预测,中国或许将会在2020年超过日本,2050年超过美国(有的更乐观)。
超英赶美从理想和追求变为现实,当然是一件好事。至少,能够更进一步地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但是,正如网友所评论的:GDP超英赶美,我们的钱包为何依旧瘪瘪?依然要为教育、医疗、住房等等问题犯愁,钱哪?钱都哪去了?倘若如此,那么GDP是否赶英超美,又与我何干?事实也是如此:公众对GDP的冷漠和一些官员对GDP的热衷甚至崇拜形成了异常鲜明的对比。
统计资料表明,中国从1978年到2004年的26年间,GDP的年均增长率超过了9%,日本在1955年到1978年的18年间,GDP的年均增长率也超过了9%;日本经济快速增长的结果是,工资水平赶上了发达国家,真正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繁荣成果”了,可我们现在的工资水平却不到日本的5%!
耶鲁大学陈志武教授在解释中国人为什么勤劳却不富有时,把原因归结为中国的制度机制不利于市场交易,人们的相当一部分勤劳对冲了制度成本。比方说中国在金融、股市、国企改制、投资失误以及公款吃喝和公车上的各种无效损耗,的确是一个天文数字,大大降低了国民的生活水平(上述数字估计不下十万亿)。
关键的问题是,这种制度是如何形成的?还要维系多久?哪些人是这种制度的受益者和捍卫者?我们还要支付多少代价? 刘建江博士发表评论说,重要原因是“国富在前,民强在后”。但比较之下,我更关注的是那些“无效扣耗”,——这样造成天文数字无效损耗的制度,又是如何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