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理论有哪些 《后理论经济学》第4节(2)



二、后理论经济学根据的原理、采用的方法和产生的现实、历史意义

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理论经济学所追求的目标之一,但是,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要解除生产过剩和导致生产过剩的根源。由于生产过剩的结果是经济过热、经济膨胀、泡沫经济、通货膨胀和诱发金融危机、能源危机、经济衰退和企业的亏损,所以,为解除上述这些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源,作为一种具有创新意义的学说,“后理论经济学”就需要根据一些原理,采用一些方法。

(一)后理论经济学所依据的原理、采用的方法

“后理论经济学”根据的原理是“广义场论”,所以不再用“统一场论”有两个原因:第一,是为了区别物理学意义上的“统一场论”,因为“后理论经济学”研究对象、领域不仅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人类社会和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第二,它是一种试图将存在于自然与社会的价值“统一”起来的学说。

1、后理论经济学所依据的原理

科学都是为了揭示其研究对象存在与运动规律的,“后理论经济学”当然也不例外。那么,“后理论经济学”依据的原理、采用的方法是什么?当然是已经创立起来的“广义场论”了。什么是“广义场论”?自然是比物理学意义上的“广义相对论”、“统一场论”、“规范场论”的层次更高、范围更广的一种理论,可以认为它是已经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等“统一”起来的理论。

创立了“广义场论”这门科学的人士认为:宇宙万物均是以场的形式存在,并在场的作用与制约下运动着的物质形式者也,可以说压根就没有例外的。场是什么?场的是物质,场就是事物,场就是世界。宇宙、星云、星系是什么?场也;生物、生物圈、动物、植物是什么?场也;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是什么?场也;生物胚胎、细胞、分子是什么?场也;那原子、粒子、层子呢?场也。

 经济学理论有哪些 《后理论经济学》第4节(2)

谁能给笔者举出一种不是以场的形式存在,并在场的作用、制约下存在与运动的物质形式?恐怕谁也举不出来。如果在我们所认识的这个宇宙之外仍然有“外宇宙”或“反宇宙”物质形式存在,笔者仍然可以断定,它们依然是以场的形式存在,并在场的作用、制约下运动的物质形式。如此,人们有什么理由否认,人类的经济社会不是以场的形式存在,并在场的作用、制约下运动的物质形式呢?

什么叫“广义场论”?当然是试图将包括了物理学、天文学、化学、生物学、医学等自然科学和包括了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等社会科学在内的一切科学都统一起来的理论!或许,有读者会说,你讲的这个“广义场论”,不就变成了哲学或者说“科学学”了吗?暂时可以这么理解,但势必与之存在差异。如果要问其“差异”究竟在哪里,我的回答是,“差异”就是在于其研究对象非常具体。

或许又有读者会问,你已经把所有科学的研究对象都包括了进去,难道还具体吗?当然,具体就具体在,“广义场论”始终把自己的研究对象确定为既是“广义”的又是“狭义”的“场”。场当然是具体的了。“场”不是“具体”的,难道是“抽象”的?试问,当某种科学一旦把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场”当作自己的研究对象的时候,以场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当然是具体的了。这是何等简单的道理!

2、后理论经济学所采用的方法

“后理论经济学”采用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后理论经济学”学者认为:包括经济在内的客观世界均是以场的形式存在,并在场的作用、制约下运动的,表现为组成场的物质要么以“质量场(引力场)”的形式存在,要么以“性量场(电磁场或生物场)”的形式存在,要么以“能量场(价值场)”的形式存在。因此,场的作用与反作用都是可以量化的了。

因此,我们可以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上的“质量互变规律”理解为物理学意义上的“质量守恒与转化规律”,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上的“否定之否定定律”,理解为是“质能守恒与转化定律”,而上述无疑具有“方法论武器”的性质与意义。什么叫“质量互变规律”?当然是物质质量与物质质量的守恒与转化规律;什么叫“否定之否定定律”?是如果有质量m或性量n的变化必然伴随能量E的变化规律。

大家知道,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质能关系式”讲的就是如果有质量m的变化,必然伴随能量E的变化,笔者为何要加入了性量n的变化?这是因为,在“后理论经济学”学者看来,客观世界不仅是由质量、能量物质形式构成,也应该包括“性量”这种物质形式在内,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否定之否定定律”,讲的就是性量物质的否定,用数学上的语言来描述,也就是“负负为正”的意思。

相对论思想并非首先由爱因斯坦提出,它原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家知道,在哲学上有“相对性”这个范畴,而在马克思经济学上也有“相对剩余价值”这个概念。另外,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上的“否定之否定定律”在物理学上也有证明,那就是狄拉克根据“空穴”原理预言的“反物质”的存在。大家知道,物质与反物质相遇时会发生湮灭并湮灭中产生能量。

如果物质与物质不存在“否定之否定关系”,当物质与反物质相遇时为什么会发生“湮灭”并在“湮灭”过程中产生巨大能量呢?这正是笔者为什么说“后理论经济学”采用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定律”的根据。如此当然也就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绝不仅仅是一种世界观,更是一种方法论武器。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相对论力学、统一场论、规范场论的贡献与意义。

(二)后理论经济学产生的现实意义、历史意义与科学价值

笔者以为,科学的产生势必与其所在的社会需求有关,因此,科学都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历史意义。“后理论经济学”的意义在于,把传统经济学、管理学研究对象从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资本)解放了出来,实现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高度统一,并使抽象的哲学原理变成了具象的方法论武器。

1、后理论经济学产生的现实意义

最近在一些经济媒体上展开了一场关于中国经济学家是否具有“主流经济学家”地位的争论。向大陆经济学家发难的,是香港经济学教授丁学良,他认为,中国目前的这些所谓的经济学家,能够称职的,最多不过5人。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位被称为“丁大炮”的人“开炮”之后,大陆经济学家们几乎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进行“回击”的。这种现象,被人们称为,大陆经济学家的“集体失语”。

现在,我们先不讨论,中国大陆的经济学家们为什么会“集体失语”和为什么要“集体失语”的问题,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他们说中国没有“主流经济学”和说大陆称职的经济学家“不超过5人”的这种说法肯定不对或者说是站不住脚的。为什么?因为他们否定的不仅仅是中国的经济学家,而是把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社会所取得的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的人和事也一并否认了。

不妨设想,如果没有科学的经济理论作为指导思想,中国的经济社会就不可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试问,在当今的世界上,有哪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能够持续27年的?香港能做到吗?既然他们的经济学是“主流经济学”,他们的经济学家是“主流经济学家”,那他们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就应该能超过中国大陆。否则,又用什么来证明,其学问是“主流经济学”,其人是“主流经济学家”?

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当索罗斯的“量子基金”突然袭击香港金融市场时,要不是由于大陆经济学家出招和中国政府及时施救,试问,亲爱的丁学良教授,香港能躲过金融危机的灾难吗?我想,丁学良教授应该是那场金融风暴的亲历者了吧?怎么会好了伤疤忘了给你们治病的大夫?难道大陆这些给你们治病的大夫(所谓“支流经济学家”)还不如你们这些已病入膏肓的病人(所谓“主流经济学家”)?

以上说明,社会主义经济学和经济学家不仅堪称主流,而且是一种非常具有现实意义或者说是能够解决问题的。大家知道,任何一门经济学都有自己的研究对象,也都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存在。如果说包括香港在内的所谓西方“主流经济学”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那么,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是谁来研究的?难道是西方经济学或者说所谓“主流经济学”研究的吗?

至少,不是香港经济学家丁学良所研究的。当然,这也不是说西方经济学家和丁学良教授就不能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而是说东方经济学或者说中国的经济学本来是很前沿的经济学、是一种非常具有实用价值的经济学,是一种专门用来解决所谓“主流经济学”或“西方经济学”即以资本增长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已经无能为力的经济学。如要问它是什么经济学,当然是“后理论经济学”。

2、后理论经济学产生的历史意义

笔者以为,理论经济学的科学价值,就在于它始终是走在时代前列并能够引领时代前行的经济理论,因此,它的历史意义也就不言而喻了。为什么说“后理论经济学”是走在时代前列并能够引领时代前行的经济学?这是因为,就像根据“广义相对论”原理能够提前预知一些“不明天体”的存在一样,“后理论经济学”也能根据“广义场”原理,能够提前预知一些“不明经济事物、物质”的存在。

当然有前提,那就是这种理论必须建立在规律的或“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想象”或“非理论经济学”的基础上。因此,为了避免错误的认识、理论给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造成较大的损失和危害,这就要求我们的理论工作者永远都处于一种“学习状态”而不是几个“天才”头脑里的“偶然得知”。为此,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就需要把经济研究与经济规律联系起来。

其中,“反价值湮灭论模型”就是为避免人们犯各种错误而建立的。“广义场论”论者经过长期而艰苦的研究发现,人类所犯的一切错误,都是由于“目中无物”或者说都是由于有唯心主义思想在作怪。如何才能避免“目中无物”和避免成为有严重“唯心主义倾向”的人呢?最好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能够把包括经济学在内的一切科学的研究对象都确定为场,因为“场”是规律的出生地。

为何要把一切科学的研究对象都确定为“场”?这是因为,不管它是什么事物、物质,均是以场的形式存在,并在场的作用、制约下运动,而场并不是什么别的东西,正是包括经济事物、物质在内的一切事物、物质存在与运动规律的“发祥地”。科学不就是为了揭示客观事物、物质的存在与运动规律吗?我们连“规律”这种东西“出生”与“灭亡”的地方都找到了,还怕揭示不出事物的运动规律?

试想,人们一旦拥有了对包括资源、资本在内的客观事物、物质的规律的认识,还不能避免各种错误的发生吗?这是多么简单的道理啊!——谁说“理论是抽象的”?谁说“哲学是空洞的”?谁说“经济学家不是算命先生”?谁说“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是难以预测的”?如果我们能把它们的运动状态、趋势建立在“广义场”的基础上,建立在“规律产生于场”的基础上,为何不能预知未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49461.html

更多阅读

声明:《经济学理论有哪些 《后理论经济学》第4节(2)》为网友巨坚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