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消费需求上升规律的含义
所谓消费需求上升规律,是指人们的消费需求不断发展变化,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消费需求从总体上呈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这是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社会分工不断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是一切社会化生产条件下消费需求变化的普遍规律。
2.消费需求上升规律的表现
尹世杰教授研究了消费需求上升规律,他根据恩格斯对消费资料的划分,指出生存需要在需要结构中的比重相对下降,享受需要、发展需要的比重将不断上升。[1]
消费需要上升规律,不仅表现为国民经济体系中的总需求总量的上升对,而且表现为需求结构的升级;不仅表现为对物质消费的需求上升,而且表现为对精神文化消费的需求上升。
不过,由于收入分配的差异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需求上升也会呈现出很大的不平衡性与差异性,同时,在缓慢上升中又夹带着局部的跳跃性变化。
3.消费需求上升规律的必然性
消费需求上升规律,是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社会分工不断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具体来看,其必然性体现在:
(1)消费需要自身的发展规律
许多学者指出了人类消费需要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升级上升的过程。马斯洛的消费需求层次论认为,人类的需要可分为由低到高分为不同的层次,一般而言,人类的需要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低层次的需要满足以后才追求高层次的满足。这种消费需求的层次性,直接决定了消费需求上升规律的普遍性。
(2)经济增长、人们收入水平上升
从长期来看,各国经济是不断增长的,伴随经济增长的,是人均收入的增长。而人均收入的增长,必须推动消费的增长。表2-2 反映了一些国家1913-1990年的人均真实增长率。其中日本人均真实增长率最高,达到3.5%,而象加纳这样的国家,则增长率很低,1980年的收入只比1913年高20%,而巴西的收入则增加到5倍多。
表2-2 一些国家1913-1990年的人均真实增长率 单位:平均年增长率 %
资料来源:转引自多恩布什、费希尔.斯塔兹:《宏观经济学(第七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2页。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城镇居民收入水平逐年提高,收入增长幅度远远高于1978年以前的30年,1989—2001年间城镇居民收入年均增长率又明显高出1978—1989年。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资料,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60元,比1989年增加了5484元,增长4倍,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3倍,年均增长率达到7.1%,远远高出1978—1989年5.6%的年均增长率。
与收入增长伴随出现的,是消费需求的上升。
(3) 人口数量膨胀及消费需求激增
人口数量的日益膨胀也直接推动了消费需求的激增。这首先表现在对基本生活需求的上升方面。
在原始社会,人类的数量还非常稀少,还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影响大自然,只是靠天吃饭,饥肠漉漉是常事;饮食不卫生,没有医疗条件;凶猛野兽的攻击等,使世界人口的数量一直增长缓慢。据有关专家估计,在距今约10000年时,全世界人口数只有500万左右。公元元年时,世界人口约3亿,直到18世纪中叶才增至8亿。此时人口数量增长一倍的时间(称为倍增时间)为1500年。如果一直保持这样的速度,要到公元3250年才能达到16亿人。自1800年起,人口增长加快,到1900年即达到17亿人。这次的倍增时间仅用了150年。到1950年,世界人口增至25亿,从1950年到1987年,短短的37年,人口又翻番,达到50亿。在1991年,世界人口为54亿人,到2000年,世界人口总量近63亿,或者说,在90年代这个10年里,地球增加一个相当于印度人口。据联合国最新预测,到2050年,全球人口至少增长到79亿,甚至超过100亿,其幅度取决于国际社会对人口问题的承诺水平。参见表2-3。
表2-3 世界人口倍增时间变化表
时间段 数量变化(亿) 倍增时间(年)
公元元年-1500 3-8 1500
1750-1900 8-17 150
1900-1950 17-25 --
1950-1987 25-50 37
除了数量的增长以外,人群的消费结构也在发生变化,突出表现在食品的结构上:从过去以淀粉性食物为主的结构转向大幅度提高肉、蛋、奶的消费,对世界的粮食和食物产量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人口的消费还表现在过渡地追求豪华、舒适和方便上。在发达国家尤其如此,人口占世界1/4,而对世界商业能源消耗却占80%,占世界人口3/4的发展中国家则仅占其余的20%。但发展中国家有效仿发达国家模式的趋势。
因此,从人口膨胀这一角度分析,消费需求上升规律具有必然性。
[1] 尹世杰:《消费需要论》,湖南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