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集体批卷”引发的思考
前几日,无意中听朋友聊起关于“集体批卷”的问题。正所谓:说着无意,听者有心。如此便成了这篇文章的缘起。
市场经济需要是一个以公开、公正、公平为前提的经济模式,诚信则是市场灵魂所在。集体批卷是一个分工协作的过程,大大的提高了批卷的效率。每个人只承担一部分试题的批改任务即具有了批改这部分试题的“权利”,与此同时也就具有了类似于“硬币另一面” 的责任,即对这部分试题的正确性负责。为了降低第一类风险和第二类风险即α=P{判错│作对},β={判对│作错},需要对已批改好的试卷进行复评,而且为了剔除个人的偏见和误差复评人必须是非第一批卷人,复评人在卷子上签的字当然也是一个权利与责任的统一体。所以当他轻而易举地行使了他的权利的同时也为自己的肩头加上了与其权利重量相当的责任。当然这属于规范的分析,实际情况是批卷人对于所批改的第一分卷子到最后一分的认真程度是不尽相同的,他们似乎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考试竞争的公平性以及考生的命运都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他在批卷时意识的清醒程度和理性程度。而且在复评时的“集体垄断式的作弊”即将该程序的省略并代之以随意的签字了之的现象也自然是视公平与命运为儿戏之举。这都是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任的表现。在一个社会中,人们若只对权利感兴趣而对与之相对应的责任的履行却大打折扣,必然会导致效率的降低甚至秩序的混乱。
据说批卷人采取这种行为的原因是批改卷子的报酬太少,只有1.6元/份。这就会引出一个责、权、利相统一的问题,即是否明确地将利益与责任、权利复合成一个整体完整地交给当事人,具体一点就是激励机制是否到位的问题。“1.6元/份”是否还不能给批卷人足够的激励呢?我认为未必。因为也许在第一判卷人批改时的不负责有可能是部分地源于报酬问题,而复评的省略却是因为当事人普遍认为复评是没有报酬的,自己没有必要在没有报酬的情况下增加“无味的工作”。但是当委托人定出这个报酬的价格即“1.6元/份” 时,他就已经清清楚楚的把这个价格的价值构成即所包含的责任以工作程序的方式告知其代理人了,“1.6元/份”包括了一份卷子的批改费用+这份卷子的“复批”费用。所以原因至少是代理人没有将这份权利相对应的责任的范围认识清楚,或者是虽然认识清楚但由于省略复评的损失并不能对其个人造成直接的利益损害,而减少工作量以获得“超额的报酬”。若是“5元/份”当事人是否就会完全认真负责了呢?我认为也未必。也许这种情况只可能是曾经经历过所谓的“1.6元/份”的低报酬阶段的当事人在增加报酬之后的暂时表现。因为若没有此种经历的人是不会有此种感受的,即便是由此经历的人也在工作中会不断吞噬这种激励,从而将增长后的报酬也就会变成没有激励性质的了。所以纠其实质还是一个不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表现。如果一个人敢于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就不会产生这种现象。首先每个人都认真负责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尽量减少了其他人在复评时的工作,同时别人也是认真负责的,也就作为交换地减少了第一个人复评时的工作,在这里不但体现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且还通过对自己的负责体现了对其他人负责。真正达到了降低两类风险,提高了效率的目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个人必须首先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然后才能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现实经济生活中的这种不负责现象的广泛存在严重制约社会主义诚信体系的建立,并且已经成为市场化改革的瓶颈。这决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经济问题,需要通过意识形态的转变才可能得以解决。正如制度经济学家所说,制度不仅包括“正式的”还包括“非正式的”,两者互为补充,就像在一个容器里放满了石块还能放一些沙子和水一样,两者的完美结合才能打造出有效可行的制度体系,因为正像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情一样,制度也不可能是完全以一种形态出现,否则将会给制度的设计和执行带来巨大的成本。意识形态是非正式制度的重要方面,是否有一个正确的意识形态会表现在是否有正确的价值观、伦理观,是否摆正个人与组织(包括国家)的关系。这种非正式的制度被视为人与社会环境达成的无形的协议,良好的意识形态可以大大减少决策程序和执行成本,有利于个体做出既对自己负责有对社会负责的决策,扭曲的意识形态当然会增加交易成本,影响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不负责”实际上是一个人的“人品”问题,“品”字上面的一个“口”指的是人生价值观,下面的两个“口”字分别指的是态度倾向和行为方式,当这三个“口”字,全部往个人主义歪的话,这个作为“人”的支撑的“品”就会导致其行为成为不健康的,有害于社会和人民的。人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意识不强烈,似乎总想使自己所负的责任降低到所获得的权和利以下才感到满足,这实质上是因为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没有在人们心中形成正确的意识形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在保证责、权、利明确完整划分的同时,要求在社会中不断深入自主、自强、自立的意识,交换、竞争、协作的取向,成本、价格、效益的观念,开拓、进取、创新的精神,形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人民负责的良好风尚,这是市场的灵魂,而且是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精神文明中最需要的东西和我国经济发展突破一些障碍的重要途径。当前是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发展的最佳时期,改革的不断深化,极大的促进了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我们经受起了国际金融危机和重大疫情等严峻考验,初步显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机与活力。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经济结构不合理、就业矛盾突出、分配关系尚未理顺等问题,改革已经进入“闯难关”、“啃硬骨头”的时候,改革的过程也正是市场化的过程,是我们对市场不断深化理解的过程,最终改革的突破也必将在于对市场精神和灵魂的理解的突破上。制度的迁移或重新安排,不仅要与正式的制度接轨而且要与非正式制度接轨。理解市场的灵魂,形成正确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意识形态是现阶段改革的关键所在。*作者简介:徐策,男,1981年生,国防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社会科学系国防经济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