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古典经济学理论 《后理论经济学》第2节(1)



第2节

 

先理论经济学的价值

 

由于“非理论经济学”建筑在“物质决定意识”的基础上,所以其科学性、可靠性、真实性则不言而喻。当然,其理论缺陷也同样突出,那就是,其成果始终滞后于已经形成的事实。不要说“非理论经济学”,“先理论经济学”也不是只有科学价值而没有缺陷。若问“先理论经济学”的理论缺陷是什么?我的回答,由于“先有理论经济学”是先有理论而后有实证,因此人们就需要通过“实践”不断地对固有的“理论”进行“修正”。而从这个意义上说,“先理论经济学”是需要“修正”的经济学。

 

一、先理论经济学与非理论经济学的微妙区别与内在联系

 

“非理论经济学”与“先理论经济学”的微妙区别是,前者是先有实践而后有理论,后者是先有理论而后有实践。大家知道,一般情况下,应该是先有实践而后有理论,那么,为什么说“先理论经济学”是先有理论而后有实践?因为在“先理论经济学”学者看来,理论不一定非要建筑在实践的基础上,只要逐渐能证实,那就说明这种理论具有使用价值。更重要的是,人们压根等不了实践的证明。

 

(一)先理论经济学与非理论经济学的微妙区别

 

由于传统经济学存在着理论成果滞后于已经形成的事实的弊端,因此,能创立“先有理论而后有社会实践证明”的经济学,就显得十分必要和有意义,而“先理论经济学”便是这一思想的产物。如此说明,“先理论经济学”与“非理论经济学”区别就在于,它是先有理论预言而后有“实证”的学说。

 

1、非理论经济学是先有实践而后有认识

 

大家知道,所谓“非理论经济学”就是“理论经济学”或者说是“先理论经济学”产生之前的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经济学。那么,什么样的经济学都具有这种性质与意义呢?毫无疑问,它应该包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和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同时诞生的资本主义经济学。当然,也需要把同时代的“古典管理学”和“科学管理学”一并包含,因为在笔者看来,经济学与管理学无本质区别。

 

不管是这一时代的经济学还是这一时代的管理学,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体现“先有实践而后有理论”的性质。比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是在描述“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即“剩余价值”是由剩余劳动转化而来。再比如,这一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学,是在描述“投入与产出”关系;而不管是“剩余价值”的产生还是“投入与产出”关系,都是“先有实践而后有理论”。

 

当然,这一时期的管理学就更不例外了。在“后理论管理学”未产生之前,可以说没有一种管理学不是“先有实践而后有理论”的。比如先有投入然后有多投入的管理,比如先有商品生产、销售和服务然后有对商品生产、销售、服务的管理等等。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企业的财务核算成果的获得予以证明。大家知道,企业获得的一些财务数据,都是“已经发生”,最多也就再加上“正在发生”。

 

以上,可以充分地说明,“非理论经济学”就是“先有实践而后有理论”。甚至到目前为止,这种“先有实践而后有理论”的程式还在沿用,因为我们的经济学、管理学体制就是这样的,可以说从来也没有发生具有本质意义上的改变。虽然也有一些企业试图改变。比如“邯郸钢铁公司”搞的“模拟市场,成本否决”就试图在这方面有所作为,可惜的是,他们是通过“利润”倒推出一个“成本”来。

 

这样,就会有一个问题变产生,那就是,这个所谓的“利润”是否科学、合理。如果市场在“核算期”内发生了变化,那么这种提前搞出来的那个“利润”和通过这个“利润”倒推出来的那个“成本”可能就会出现不少问题。当然,应该承认,邯钢的“倒推法”已经具有了理论经济学的某种性质与意义,因为它毕竟有个“假设”的存在。如此,是否说“后理论经济学”已解决了这个问题?当然。

 

2、先理论经济学是先有认识而后有实践

 

“先理论经济学”与“非理论经济学”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是“先有理论而后有实践”或者说是先有假设、预言而后有实践。任何学说都是在对某种事物存在与运动原理的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不管这种认识是否正确、是否是真理。于是,同一原理,会形成不同的理论体系。比如,同样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就有马克思经济学和资本主义经济学。但是,“先理论经济学”则不同了。

 

当然,只有能符合历史唯物主义或者说能体现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东西才具有、获得理论物理学、理论经济学的本质特征,否则,它就会给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不该有的损失,从而失去正价值,搞不好还会产生、形成反价值属性。比如,长期以来,由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搞不清楚社会主义独立社会形态的性质,误以为社会主义就是共产主义,所以实行起计划经济,结果未能把经济搞上去。

 

当然,这也不是说,只要是唯物主义的东西就一定是绝对的“好东西”,或者说只要是唯心主义就一定是绝对的“坏东西”,因为绝对意义上的唯物主义和绝对意义上的唯心主义压根就没有,或者说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相对的。而对于某一个人而言,无非是具有“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倾向”而已。而从这个意义上说,唯物主义者并非就是真理的化身,唯心主义者也并非是罪恶的象征。

 

大家不妨想一想,就连真理、谬误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更何况是认识、理论?为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不管是什么主义,也不管是什么理论,更不管他是谁说的话,都需要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因为“只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家知道,不管是传统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还是理论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其经济数据都需要社会实践的检验,否则势必会有贻害社会的危险。

 

因此,为了避免某种错误的理论贻害社会,笔者在建立“后理论经济学”这门科学时,就已经为人们设计了一套时刻都须接受社会实践检验的程序。具体的做法,就是随时把“通过已知”而求出来的那个“未知数”与“实际发生数”进行比较,然后再把通过“比较”得出来的那个“差异”,再对“新的未知数”进行修正,以次类推。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避免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予以干扰。

 

(二)先理论经济学与非理论经济学的内在联系

 

上述,我们一起讨论了“先理论经济学”与“非理论经济学”的区别;区别的目的是为了发现其间业已存在的内在联系。人类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往往是先从区别开始,发现了区别也就等于找到了它们的联系。这是因为,凡是具有个性的东西,也都会具有共性特征,个性往往就隐藏于共性之中也。

 

1、先理论经济学是在非理论经济学基础上产生

 

在西方,人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具有莫尔《乌托邦》的性质。严格地说,不管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是资本主义经济学都是从“古典经济学”分化出来。不同的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尤其是共产主义部分)是从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角度上去看问题,具有理论经济学性质;而非理论经济学即资本主义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是从资本的产生(来源)、积累的角度去看问题。

 

大家知道,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经济学、管理学都是为了实现经济增长和资本增殖,关于这一点可以说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的,由于不同的人站的角度有所不同,对经济事物与物质的理解程度与层次不同,也就自然会产生出不同的经济学、管理学。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出现了经济学“对立”,而“对立”甚至是严重的,那就预示将有一种全新的经济理论问世。

 

首先,我们应该承认,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在内的一切科学都是为了发现使用价值和获得存在于使用价值身上的价值。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资本主义经济学当然也不会例外,否则都会失去其存在的价值。试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和资本主义经济学为何都要讨论和揭示资本增殖?因为资本增殖说到底就是企业获得价值或者说获得剩余价值的过程。如此,上述不同经济学为何“对立”?

 

笔者以为,根本原因在于不同经济学家对资本增殖最大化的问题产生了分歧。比如,资本主义经济学家认为“资本是投入的产物”,于是便得到了“投入越大产物越大”的即“投入与产出理论”;而早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则认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来源”,资本增殖是“剩余价值”转化、积累的结果,于是便自然得到“扩大再生产理论”。可是,后者同时认为,资本主义制度,限制了资本增殖。

 

诚然,资本主义经济学家不承认,否则其“投入与产出”关系便不成立;而早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势必要持不同政见,也势必要拿出理由来反驳——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化大生产与私人占有制之间存在自身难以克服的矛盾。为此,为了解决、克服这种矛盾,早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便从社会发展、转化的角度提出“共产主义主义战胜资本主义”实行“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主张。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 《后理论经济学》第2节(1)

2、先理论经济学的产生是对非理论经济学的解放

 

笔者承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共产主义部分确实具有一些“假想”成分或者干脆就说具有一定“空想”因素,但人们不能否认是,它已经具有“理论经济学”性质与意义。至少,人们应该承认,资本主义经济学并没有考虑到当资本这种东西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要想继续积累的话,会受到“社会化大生产与私人占有制”矛盾的制约这个问题,尽管一些资本主义经济学家压根就不承认这个问题。

 

不承认不等于不存在的,上诉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确实难以回避,甚至可以认为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当然,这也不是说,由于存在这个矛盾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就不能发展了,而是说存在这个矛盾与不存在这个矛盾的意义不同。怎么解决这个矛盾?对于革命家的马克思来说,自然会想到“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走革命的道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现在,我们先不讨论这种解决矛盾的方法是否正确,但从经济学的角度去看问题,肯定具有“理论经济学”的性质和意义;现在,我们先不考虑用革命的手段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否合理,但应该承认,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产生有客观性。至少,到目前位置,即便有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剧变”和前苏联社会主义政权的“解体”,但作为与资本主义制度不同的社会主义制度未在地球上灭绝。

 

中国的成功经验正在告诉人们,只要能够选对了符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社会在发展经济方面并不比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差。如今的俄罗斯不就是从前苏联的基础上演变为资本主义制度(总统制)的吗?结果怎么样呢?结果是其GDP与中国GDP从原来6比4发展为现在的4比6,且差距仍然在扩大。以上说明,“先理论经济学”把“非理论经济学”从相对封闭的资本增殖系统中解决出来。

 

如果要问为什么?这是因为作为一种物质,资本这种东西并非存在于真空中,它势必会受到落后的社会制度或者说“社会场”的反作用或者说制约。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人类社会不同社会制度的更替中得到答案。大家知道,自打有了商品生产就有了资本,非资本主义制度的专利。人类社会为何要发展和会发展?从经济学的角度上去看问题,更有利于资本增殖就是经济社会发展、更替的原因。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49505.html

更多阅读

声明:《新古典经济学理论 《后理论经济学》第2节(1)》为网友憱此莂鐹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