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楷体简体; mso-bidi-font-size: 12.0pt;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谈理论研究
宋圭武
实践的发展迫切需要理论的创新;而理论的创新则需要理论工作者付出艰辛的劳动,犹如“酿酒”,而不是“烧开水”。
其一,要舍得投入。酿酒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投入多、产出少的过程。理论研究也一样,不要怕多投入。在研究过程中,要多花精力和时间去调查和思考,要充分地占有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要有大海捞针的精神。功夫不负有心人,你花去的时间和精力越多,你“酿”出的“酒”就会质量越高,甚至会成为“酒”中珍品。酒香不怕巷子深,你的成果最终会得到“消费者”的真正评价,社会也会使你拥有真正的回报。
其二,不能追求速度。我们有些理论研究者,出“成果”的速度很快,“销售”的也快,“市场需求”似乎很旺盛;可拿来仔细品尝一下,里面什么味道也没有,犹如一碗“白开水”。这种“白开水”式的“成果”,只能解人们的一时之“渴”,一点也没有保存的价值;而且时间一长,“无味”也就变成了“臭味”,反成了人们的一种精神负担。所以,理论研究万不可追求速度,而应多花时间,要有足够的时间做保证。时间越长,“酿”出的“酒”价值越大,这是一个一般的法则。
其三,应当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酿酒过程中就有一个酒自身独立发酵的过程。做理论研究也一样,虽然免不了参考别人的材料,但总得经过自己的一些独立思考。现在有些理论研究者并非如此,他们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人云亦云,随风附和,要么唱赞歌,要么是解释;而且这些解释犹如给“原始物质”里添加了一些“热开水”,仅仅是“稀释”了一下,其结果是使“原始物质”更觉无味。
其四,应是一个自然过程。要想酿出好的酒,就得遵循酿酒的规律,而酿酒的最根本的规律就是要遵循自然法则。做理论研究也如此。要想真正做出高质量的成果,就得遵循其自身的规律,不可矫揉造作,不能急于求成,一句话,功到自然成。如果你违背这个规律,其结果就是“拔苗助长”,这样,不但“结”不出“果实”,反倒落得“人财两空”。
在现实生活中,虽然我们希望能多得到些好的作品和成果,多酿出些好“酒”;但“烧开水”现象也大量存在。这种“烧开水”现象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其一,投入少。只需要些廉价的“水”和“柴禾”,不一会,便会得到一大“锅”热乎乎的“开水”。其二,见效快。加大“火力”,即可速成。其三,不需要独立思考的过程,一切全靠外力——“火”。其四,没有太多自然法则的约束。可因陋就简,束缚极少,也没有太多的程序限制。其五,有市场需求。“开水”能解渴,且具有大众口味,所以,其市场需求有时也会很旺盛。当然,“酒”也会有市场需求,但往往有时需求很少,因为在市场上能品尝和鉴赏“酒”的行家很少。更有甚者,有一部分“烧开水”者,明知自己的“开水”不纯净,这时还要贴上“纯净水”的标签,并且要注上来自“千年纯天然”,且含有丰富人体必备之“元素”等诱人字样,以谋取厚利。更可恶的是,有些在“水”中勾兑些“工业酒精”,然后就以“名酒”身份兜售,既谋财,又害“命”!
但是,不管怎样,“酒”毕竟是“酒”,“水”终归是“水”。“酒”与时俱进,时间愈长,香味愈浓,价值愈高。“水”与时俱退,用不了几日,无味也变成臭味,并且时间愈长,其味愈臭;在人体里最终化作“一泡利尿”,“溜之大吉”,去为“庄稼”做肥料。
最后,奉劝理论研究者多“酿”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酒”,少“烧”些索然无味的“开水”。
作者: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经济学部教授
邮编:730070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