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烦 《做情绪的主人》第四章 别让愤怒毁了你——耳不听心不烦
又是倒霉的一天!一早上就在公共汽车里跟人吵了起来,上午又被老师训斥了一顿,整个下午什么事儿都懒得去做,心情糟透了。筋疲力尽地拖着双腿回了家,可是晚上妈妈又抱怨你没把屋子收拾干净。于是这一天就在吵架声中结束了…… 为什么所有的人都与你过不去呢?为什么坏事儿总能让你碰上呢?为什么我你总感到生活很难压力很大?我们不能改变别人,也不能一下子就改变自己的处事方式。但是可以学习一下如何在心理上进行自我保护。 当人陷入要发火的境地时,最先也是最容易采取的克制策略是回避法:躲开,不接触导致心理困境的外部刺激。在心理困境中,人大脑里往往形成一个较强的兴奋灶。回避了相应的外部刺激,可以使这个兴奋灶让给其他刺激,引起新的兴奋灶。兴奋中心转移了,也就摆脱了心理困境。“耳不听心不烦”正是说的这一道理。因此,在体验到某一心理困境时,就该主动回避,不在导致心理困境的时空中久久驻足。比如,家里的有人说你不行,导致你“勃然火起”或“郁闷不乐”,就赶快上班,离开“是非之地”,这可算是客观回避法。此外,还采取主观回避法。即通过主观努力来强化人本能的潜抑机制,故意不听不理睬消极悲观的信息,在主观上实现注意中心的转移。注意力转移是最简单易行的一种主观回避法。 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露丝,她选择自己男友的标准也很独到:“他是我所有交往过的惟一在乎我智慧的男人。” 恋爱4年结婚,婚礼当天早上,露丝在楼上做最后的准备,男友的母亲走上楼来,把一样东西放到露丝手里,然后看着露丝,用从未有过的认真对露丝说:aihuau.com “我现在要给你一个你今后一定用得着的忠告。那就是你必须记住,每一段美好的婚姻里,都有些话语值得充耳不闻。”
男友的母亲在露丝的手心里放下一对软胶质耳塞。 正沉浸在一片美好祝福声中的露丝十分困惑。更不明白在这个时候,塞一对耳塞到她手里究竟是什么意思,但没过多久,她与丈夫第一次发生争执时便一下明白了老人的苦心。 “她的用意很简单,她是用她一生的经历与经验告诉我,人在生气或冲动的时候,难免会说出一些未经考虑的话,而此时,最佳的应对之道就是充耳不闻,权当没有听到,而不要同样愤然回嘴反击。”露丝说。 但对露丝而言,这句话产生的影响绝非仅限于婚姻。 作为妻子,在家里她用这个方法化解丈夫尖锐的指责,修护自己的爱情生活。作为职业人,在公司她用这个方法淡化同事过激的抱怨,优化自己的工作环境。她告诫自己,愤怒、怨憎、忌妒与自虐都是无意义的。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在某个时候会说一些伤人或消极的话,此时,最佳的应对之道就是暂时关闭自己的耳朵。 老王退休后,肝火旺盛,经常和家人发脾气。朋友劝他说:“不妨装聋,图个耳清心静,既有益于身心保健,又不伤家人和气。少庄多谐,笑口常开,当为上策。”听了朋友的劝告,此后,老王就慢慢“聋”了起来。一次,儿媳在厨房小声嘀咕他在家“连水都没烧”,要是以前,他肯定会点火就着,但这次老王装聋打岔道:“连日在发烧,咋不去医院看看?有病千万别挺着。”儿媳见公公关心她,便扑哧一声笑了。 这不,面对让自己不如意的话,千万别竖起耳朵,瞪大眼珠子跟人闹别扭,闹别扭实在是跟自己过不去。你气得头昏脑涨,损害了自己的身心健康不说,与对方的隔阂也会越来越大。装聋不仅平息了家庭纠纷,化干戈为玉帛,而且能调节家庭的小气候,增添生活乐趣。
更多阅读
做情绪的主人手抄报 《做情绪的主人》第十章 情绪的自我激励与暗示——回避和转化消
以前买车上牌照时,朋友陪我一同前往。选牌照号时,是用计算机随机来选的。朋友当时跟我开玩笑:“别选上4了啊。”可最后还真选了一个尾数为4的号码,弄得我心理也有点不舒服。据报道,南方某地已取消车牌尾数为“4”的号。为什么要取消“4
做情绪的主人 《做情绪的主人》第十章 情绪的自我激励与暗示——心理暗示能左
一位大学教授在讲台上拿一玻璃瓶对学生说:“瓶子里是有异味的气体,现在要测这种气体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等打开瓶盖后,谁闻到这种异味,请举手。”教授打开瓶盖,自己很快露出闻到异味的表情,随即看表计时,15秒后,前排同学举起了手,1分钟后,四分
能量枯竭的巨型传送门 《做情绪的主人》第九章 谨防心理疲劳与心理枯竭——了解职业倦
一句被许多职业人所推崇的名言——“工作着才是美丽的”曾在都市白领中流行一时。诚然,今天社会人的日常生活近一半时间都在工作,一方面这是人们在为生存或生活得更好创造物质条件,不仅如此工作还能让人感到内心满足,比如实现个人成就
吃腻了难受恶心怎么办 《做情绪的主人》第九章 谨防心理疲劳与心理枯竭——非逼得吃腻
十8226;一期间到单位值班,接到好几个高三学生的来电。这些高三学生真够可怜的,大过节的,人家都轻松快乐了,可他们还在学校补习,连口气都喘不了。对此,单位里刚满十八,早就不上学的诚诚不解地问我:“天天这么学,肯定能学出成绩吧?”诚诚的意思
枯竭的钥匙怎么激活 《做情绪的主人》第九章 谨防心理疲劳与心理枯竭——活得累与心
很久以来,人们普遍认为,人的疲劳一般是由于超负荷的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引起的,但后来心理学家们经过长期研究,提示事实并非如此。他们发现,辛勤的工作一般不会导致疲劳。特别是不会引起那些经过休息或睡眠之后不能解除的疲劳。那么,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