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预测中国今年的汽车产量将超过1000万辆。中国市场仍有巨大的生产潜力,但燃油的供应、环境的恶化和道路安全将成为抑制国民汽车消费的主要因素。” ——BOSCH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彭德园 中国汽车工业从2002年开始经历了让世界惊叹的发展,在5年时间里,平均每年产产销量增长达到了22%。我们预测中国今年的汽车产量将超过1000万辆。中国市场仍有巨大的生产潜力,但燃油的供应、环境的恶化和道德安全将成为抑制国民汽车消费的主要因素。我们作为汽车零部件生产和供应商,将与政府和行业协会一起,尤其在技术开发上共同寻找解决的方案。 因为汽车零部件已经成为汽车工业的重要环节。减少交通事故、降低污染、节省油耗,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已经变成汽车工业能否继续发展的主要要求和挑战。另外我们还要控制技术发展的成本,造中国老百姓买得起的高科技车。我们必须集中五大领域的技术革新:首先内燃机发展变得更清洁、更高效,内燃机必须在最快、最大的程度上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其次新型轿车燃料的使用、汽车发动机和柴油发动机能更大比例地使用新型燃料。第三如果电动汽车变成一种核心方案,我们要提高电池的密度和寿命。第四汽车安全并不仅仅是ESP的应用,还要依靠新型驾驶辅助系统。第五,通过网络实现汽车通信系统、交通网络系统相连的服务站之间交换数据,并获得到达目的地的最新道路驾驶指引。 在汽车安全方面,博世在向无事故目标迈进,超过了在ESP领域的成就,开发出了基于网络系统的全新概念的检测事故被动安全系统。这个系统将在2009年投产,能够提高安全气囊反应时间至千分之一秒,可以防止第二次碰撞的发生或者降低第一次碰撞的强度。紧急刹车系统也将投入市场,如果该系统安装在中国每一辆车上,每年可以减少40万起道路事故。 在多元化清洁排放和省油系统方面,博世系统的研发正在很好地前进。喷射压力能力逐步达到2000帕以上,这样可以让许多柴油车辆达到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标准。与此同时,我们第二代汽车侧喷系统可以进一步降低油耗,可以和其他技术方案结合在一起,比如涡轮增压集合后的系统,可以实现发动机的小型化,减少25%的发动机排量,并降低15%的二氧化碳排放,而且并不影响发动机的马力。30年前我们就开始了对博世内燃机的研发,现在不仅能开发汽车汽油混合动力,而且能开发柴油混合动力。在巴西,我们成功投产了一种乙醇燃料发动机管理系统。在美国,2009年我们将生产能够与乙醇燃料匹配的喷射系统。 为了实现最新的技术革新,2007年,博世公司全球27万多员工中有3万多技术人员从事于最前沿的研究工作,博世2007年投入了约39亿欧元用于研发费用,相当于年收益的28%。 在中国我们也有很多本土化竞争对手,我们的竞争对手主要是在于做电子产品方面的。但是在一些控制方面的,比如发动机控制系统和ESP控制系统,我们还没有太多的竞争对手。这也是中国本土零件制造商提升的领域。同时,博世也要向本土竞争对手学习,学习他们怎么用低成本的方法,生产出这些产品,通过和本土竞争对手学习,我们也可以知道怎么做得更好、更快。 “我们的市场是以国内内需为主的市场,而不是海外市场,而内需市场是巨大差异形成的中国特色市场。”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秘书长付于武 最近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和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联合做了一个中国汽车史上最大的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研究活动,有500多项答问。经过14万数据的梳理,所取的样本是非常优秀、真实的,基本上成正态分布得出的结论也反映了我们的现状。比如从社会形态上看,我们中国最强大的是什么?答卷第一分值最高的企业战略和onmouseover=displayAd(3);onmouseout=hideAd(); onclick=linkClick(3);>企业文化。最低的分我们最差的是什么?产学研的合作,就是关键共性技术的缺失、核心技术没有掌握,跟产学研没有结合起来是息息相关的。另外从工程形态来看,我们这么多数据统计结果表明,如果说有7个大工程,我们分数最高的是车身的开发能力。我们企业基本上具备小改型、中改型甚至大改型的条件。第二是系统集成能力,分数最低的是发动机,我们的控制系统的开发、制造。再有就是汽车电子,所以我说,一方面我们为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进步而欢心鼓舞,另外为能力方面的差距我们要努力。 我们一直在提倡:技术标准化,标准专利化,专利全球化,所以我觉得从技术的层面是没有国界的,我们中国的工程师要向博世学习,尽快掌握技术,使我们中国的汽车工业尽快成长。从博世的合作中我们也受益,从清华的创新努力中我们也看到了巨大的进步。 关于市场,最近我们做了一次调查研究,发现我们的市场是以国内内需为主的市场,而不是海外市场,而内需市场是巨大差异形成的中国特色市场。不了解这个、不承认这个就不能解释中国为什么生产2500辆摩托车,不能解释微型车没有得到国家的任何政策和努力反而从无到有每年保持100多万辆的产量,也不能解释吉利、奇瑞、哈飞这样的自主品牌的生存。支撑在背后的是中国汽车市场巨大的差异。研究这个差异,承认这个差异,在差异中找企业的定位,就是我们企业家的责任。 同时,我觉得我们的企业现在同质化竞争很大,认识中国市场,找好企业定位,打造为大多数国人喜爱的、买得起的车就是我们企业家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