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金纳条件反射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2)



斯金纳箱和操作性条件反射

斯金纳的操作性反射是针对人的行为的控制而提出的。他认为,人类的行为总有它产生的原因,通过发现和分析这些原因,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因此,只有了解和掌握影响行为的所有变量和原因,才能形成对行为的有效控制。他认为,任何行为的因果链都包括三个环节:①从外部对有机体进行的操作,如剥夺饮食;②内部状态,如饥饿;③行为,如觅食。斯金纳认为,当时的心理学试图从内部状态即心理感受上寻找行为原因,但是,这种内部状态是无法用科学加以测量和验证的,而内部状态依赖于外部操作,所以,科学的心理学应该避开无法测度的第二环节,直接建立起第一环节和第三环节之间的函数关系。从这种科学思维出发,斯金纳强调人的行为是环境的产物,人的行为取决于环境所给予的强化,人们完全可以通过改变环境和运用各种强化手段来改造和控制人的行为。正是在这种科学信念上,斯金纳继承了华生的观点。华生曾经提出,心理学要彻底摒弃意识、意志之类词汇,放弃一切对内在心理的猜测,而只对可测量的外显行为进行研究。尽管华生由于“不爱江山爱美人”,因婚变而离开了学界。但斯金纳继承了他的衣钵,并用“斯金纳箱”进行的白鼠实验,证实了行为可以由外界因素加以塑造。

所谓“斯金纳箱”,是一个高约1尺的长方形箱子。它一面是单向玻璃,用来观察动物而不惊扰它。箱内有照明小灯,并有一根连接着食物台的杠杆或踏板,当动物按压杠杆时,它可以得到食物。里面的记录装置可以把动物的按压反应记录下来。在实验中,要求排除一切外来刺激,让动物自由活动。

斯金纳箱的实验,与巴甫洛夫有着明显不同,它可以全面显示出动物的学习行为(斯金纳自己很少使用“学习”这一词汇,因为他反感这一词汇含有的内在性,通常他只用“强化”来表达人们常说的“学习”)。白鼠在箱子内自由活动,会偶然发现按压杠杆能得到食物,于是,白鼠就可能调正或改变自己的行为。它会再次按压杠杆,试图获得更多的食物。有意思的是,如果调整强化物的提供方式,白鼠的行为也会产生“聪明”的变化。比如,如果按压杠杆后必须间隔1分钟才再次供给食物,那么,白鼠在多次重复后,会把自己的行为调整为间隔1分钟左右才再次按压杠杆。如果每按压10次才掉下来一次食物,那么,白鼠也会逐步摸索,形成10次按压后停下来去取食物的行为惯性。由此可以说明,学习的本质不是刺激的替代或内心的追求,而是反应的改变。显然,斯金纳已经超越了巴甫洛夫的应答式条件反射,进而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所谓操作性条件反射,不是由外界刺激引起的,而是由主体行为触发的。只要出现相应的条件,即强化物和行为之间形成了明显的相倚关系,那么,相应的行为就会出现。斯金纳认为,某人之所以产生某一行为,是由于想得到过去同类行为所产生的某种结果,而不能说是由于想得到该行为将要产生的结果。这话听着拗口,但不这样说就弄不清两种条件反射的差别。归根到底,操作性行为最明显的特征是自发的,而不是诱发的。

那么,这种操作性行为能否得到维持,维持的时间长短,就成为激励重要内容。斯金纳认为,这取决于行为结果。想要一种行为长久维持下去,就必须给这个行为予以强化。换句话说,就是要使行为者感觉到这个行为是与一定的强化物相联系的。如果自己想要得到这种强化物,或者通过这种强化物来获得别的东西,从而使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就必须做出这种行为。反之,则要避免这种行为。可见,只有把行为与一定的强化联系起来,才能达到预定的目的。这种联系就是强化与反应之间的相倚性联系。

对行为的强化是通过强化物来起作用的,要选择适当的强化物就需要辨明哪种事物能对行为产生有效的作用。如果某种东西在使用前和使用后能够观察到反应频率的变化,这种东西就具有强化作用。人的行为是一个“习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一定的强化激励来暗示或明示这种行为是否正确,那么行为者就没有评判标准。当某种强化物在行为者行为发生后给予相应的激励刺激,那么行为者就会认识到自己行为能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进而决定是否需要维持下去。偶然一次的激励,不能形成相倚性联系。只有行为结果出现后能得到持续(或递增或递减或随机或间隔,随机和间隔也是持续的表现方式)的强化,如此反复,行为就会与强化物形成紧密的相倚性联系。这种联系的强弱会影响以后行为维持的程度和时间的长短。相倚性联系越强,则行为维持的程度越强,时间越长;相倚性联系越弱,则行为维持的程度越弱,时间越短。

 斯金纳条件反射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2)
反射的强化

人类的行为,多数是经过强化而形成的操作性行为。也就是说,行为是可塑的。斯金纳把行为的可塑性作为他研究的依据,行为既然有可塑性,也就是说可以促使某种行为发生,或者抵制某种行为出现,这种愿望的实现恰恰是通过强化作用来实现的。与以往的理论不同处在于,斯金纳强调,强化作用不是取决于强化物的有无或大小,而是取决于强化物和行为的联系。相倚性联系的建立是强化不断延续的结果。当一种行为发生后带来了强化物,最初的强化刺激就形成了。只要这种行为和强化多次重复,就能形成分辨性刺激,行为主体会自行区分相倚性联系。例如,微笑意味着赞许,而皱眉意味着异议,这种判断就是来自于经验归纳的分辨性刺激。一旦行为主体认知到了相倚性联系,那么这种行为的可操作性就已经建立了。随后,可以通过控制强化的强度和频率来调节行为。假如这种行为是强化实施者所期望的行为,那么通过运用恰当的强化物,这种行为就会得到强化,从而导致这种行为出现的概率增大;反之,假如这种行为不是强化实施者所期望的行为,那么通过不同的强化物,这种行为会受到负强化,从而导致这种行为发生的概率降低,甚至为零。

依据这个原理,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是可以塑造的,而其塑造手段是通过强化来进行的。强化的效果,要受强化物种类的选择、强化方式的选择、强化程序的安排等因素影响。要使行为发生的概率增加,可以通过正强化物,使行为者得到这种行为的相应收益,使自己需求得以满足;反之,要使行为发生的概率减少,则可通过相应的负强化物来实现。

斯金纳还指出,如果一个已经通过条件化而增强的操作性活动发生之后,却没有后续强化物出现,那么这种操作性活动就会削弱。当强化不再伴随时,反应发生的频率会逐步降低,这就是“操作的消退”。操作的消退比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形成慢得多。它表现为一个过程,即一个已经习得的行为并不是随着强化的停止而马上终止,而是继续反应一段时间,最终趋于消失。消退的时间长短和强度大小,则与形成这一反应本身力量的强弱成正比。如果原来反应非常牢固,那么消退的时间较长,强度较大;反之时间较短,强度较小。从这一意义上说,消退状态是对强化作用的反向测量方式。此外,要使消退的行为重新恢复原来的反应概率,可以通过强化来降低消退,恢复甚至提高反应行为。这一看起来枯燥甚至有点简单的实验研究,恰恰构成了激励理论最基础的理论平台。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49835.html

更多阅读

市场拓展计划 三四级市场的特点与拓展(2)

-以海南为例在文章《三四级市场的特点与拓展(1)—以海南为例》中,我们分析了三四级市场的特点。这些特点影响了家电厂家开拓三四级市场的思路与方法。本篇文章中,作者就三四级市场的拓展提出自己的观点。第一:选择家电一条街的客户三四

沟通化解矛盾案例故事 如何化解客户沟通中的6大拒绝(2)

在《如何化解客户沟通中的6大问题(1)》文章中,我们讲到如何应对客户常见的六大间接性拒绝问题,本篇文章将继续就客户沟通中的拒绝问题进行分析,以避免刚开始就丢失掉一个优质客户。了解、熟悉客户沟通中的拒绝问题应对,有利于提高客户沟

珠宝首饰包装盒 探悉珠宝首饰行业电子商务的营销之道(2)

 综观目前国内电子商务普遍存在营销模式贪大求全、形象不突出、产品品类不丰富、网站更新速度慢、网络营销功能不健全等症状,是对电子商务缺乏认识和不成熟的表现。一个成熟的珠宝网上交易平台(B2C)首先应该具备这样的经营意识:①从每

现代酒店 营销 手段 现代酒店营销的十招鲜 (2)

(五).借力借势。旅游业实际上是非常脆弱的行业,今年初起的非典性肺炎就导致了旅游业的一场非典性萧条,所以说大环境的一声咳嗽,旅游界就得心惊胆战的戴起口罩。反而言之呢,借大政策、大环境之势,酒店好风凭借力,也可直上青云。政府与行政主

困惑的浪漫1 2 顺境中民企的困惑与突破(2)

   真是惭愧,由于近期培训业务的繁忙,早该写完的本篇文章拖至今日。在此向常来我博客走走和关注我的朋友们致歉了。    在文章(1)中,我个人认为民营企业至少存在以下一些困惑:1、企业业务的高速发展与管理的严重脱节矛盾;2、头、

声明:《斯金纳条件反射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2)》为网友这年头寂寞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