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与“疏”的应用,管理之道的体现
“大禹治水” 的故事众所周知,这里再简述一遍,主要是从管理的角度,谈一点认识和想法。
据传在很远古的时代,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房子被毁,百姓的生存爱到很大威胁。当时尧是部落联盟首领,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呢?首领们都推荐鲧(音gǔn),尧对鲧不大信任。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啦,你试一下吧!”尧才勉强同意。
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采用“堵”的办法来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汹涌,冲塌了堤坝,不仅没有堵住洪水,反而使水灾更大了。
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杀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反其道而行之,采用“疏”的办法治水。他和百姓一起劳动,带头挖土、挑土,采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使百姓又过上了祥合的生活。后代的人都称颂禹治水的功绩,尊称他是大禹。
“鲧”和“禹”面对的是同一个问题——治水;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制服洪水;但采用的方法却完全不同,一个采用“堵”,一个采用“疏”;得到的结果也大相径庭。
针对治理“洪水”这件事,如果以结果论英雄的话,“鲧”是失败者,而“禹”是成功者,这几乎是普遍的认识,可是,从更深一层思考下去,情况并不是如此简单。
从结果来判断他们的行为,一目了然;可如果我们是当事者,能做到这样清楚、明白吗?答案可能是:未必。
不能说“鲧”没有“禹”那样艰辛劳作、不能说“鲧”没有“禹”付出的多,就是因为方法不同,他们虽同样努力,但结果却完全不同。是不是“鲧”治水的方法不对呢?不能说他完全不对,至少说他不完全对。那么,“禹”的方法是正确的了?实事上在治水这件事上,他是基本正确了,可以说,他总结了“鲧”失败的经验,从中吸取了教训,避免了少走弯路,取得了成功;如果没有前面“鲧”的失败,可能就没有后面“禹”的成功。
“堵”和“疏”本身并不可分为“对”与“错”,重要的是在处理具体问题上,有时候用前者对,有时候用后者对,也有可能二者结合起来使用。
几年前,VCD热销的时候,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因为有盗版光碟的支撑;长虹想垄断彩管市场,结果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三菱公司隐瞒刹车系统隐患被暴光;三株口服液的瞬间土崩等等;都体现出“堵”与“疏”的关系。
每一个人在处理任何事情上,都要考虑“堵”和“疏”,尤其是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