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it管理制度 管理——IT企业成长的烦恼?!

 企业it管理制度 管理——IT企业成长的烦恼?!


生命周期——IT业的发展轨迹

    在过去20多年的科技发展历程中,技术缔造了一个高速成长并不断分化的朝阳产业,因为技术的进步、市场的空缺,IT产业处于技术驱动下的扩张阶段。一些拥有核心技术的新兴高科技公司的诞生与崛起,为IT产业和社会经济肌体增添了新生细胞。英特尔、微软、雅虎等,因为拥有一项符合潮流的核心技术和产品,顺势而起,改变和影响着当今的IT产业。

    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可初步判断我国整个IT行业现处于高速发展期的末期,其中,硬件产业基本进入了成熟期,软件产业还处于高速发展期之中。我国软件产业最近几年的发展速度一直保持在30%左右,2001年受国内外环境的影响,发展速度降低为24.9%,这样的速度仍然体现出高速成长的特征。

    在IT业发展初期,国内IT企业发展规模小,技术含量不高,产品相对利润很高,家族式经营(包括好友间的合伙经营方式)是企业产生和发展的最主要特征。但发展到今天,大、中、小型的IT企业都认识到,这样的思路和模式已不能适应现在IT业的发展速度。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技术和资金将不再是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何制定一套完整、成熟的管理模式,保持企业稳定、可持续性的发展是国内IT企业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有人说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东,21世纪看中关村。尽管中关村具有无可比拟的人力资源优势和研发能力,但IBM大中华区总裁Henry Chow直言指出,中国企业缺乏现代经营理念;缺乏人力资源概念;缺乏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缺乏健全的财务制度。作为正在高速发展的高科技产业,中国IT行业的发展更需要了解技术、熟悉市场、精通管理的全方位、国际化的人才。

重复的故事——IT企业面临的共同问题

    对许多企业而言,今天所取得的经济成功中,相当一部分并不是深刻了解企业、制定有效决策和执行有目的行动的结果,而往往是成长取代了战略。简而言之,成长就像上涨的潮水,让所有的船只都浮了起来——成长使企业与员工和谐相处,使企业与供应商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繁荣时期的主题是“发展、发展、再发展”,劳动生产率的增加几乎自动转化成为收入的增加和工作的保障;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创造出对额外生产能力的持续需要。但高速增长之后呢?

    GE、联想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它们能够不断地把核心竞争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市场份额,这种转化的桥梁就是管理。如今,国内有很多小型技术公司,在它们的创业团队中不乏精英,他们很想干一番事业,也有很多机遇,但为什么很多企业都失败了?瓶颈就在管理上。在高速增长过程中,企业积累了相当大的能量,如市场经营、基本管理经验、市场口碑、员工意识、产品、员工技能等等,都有了比较好的基础,只是未能进行有效的梳理。如果能对上述积累在理清理顺的基础上进行排列、重组与改造,将有效提高业绩,实现由技术出效益向管理出效益的转变。

    技术型企业往往在某些细分市场中占据优势,基本不存在迫在眉睫的生存问题。但多年的快速发展往往让管理层越来越找不到控制的感觉。这些企业大多数创业不超过10年,它们的管理基本上处于一种自发的状态,像没有修剪过的草坪,公司里岗位和角色的概念往往不是很清楚。例如,一家通讯技术公司经过10年的高速发展,虽然营业额一路攀升到4000万元,但公司更多的还是个体户的感觉,除了产品技术上有明显的优势以外,很多地方仍沿袭经验性的管理模式,管理基础十分薄弱。

    如果一家企业想要成长,其高层管理必须愿意并能够改变自己,改变自身的作用和行为。高层管理是企业进行成长管理的控制性因素。这一点讲起来容易,但想做好却很难,因为必须做出改变的人,通常也是使企业取得目前成就的人。托马斯·沃森认为:如果你想在未来建成一个大企业,你必须从现在开始就像一个大企业那样行事。所以,想要成长的企业须以实现成长后的水平,来支持各项关键活动。否则,它将在最关键的领域缺乏必需的资源与能力。一个有成长雄心的中小企业要“像大企业那样行事”,高层管理必须很早就开始着手准备变革。

    企业在完成从0到1的积累之后,要向1到5、5到10的目标跨越,这是对企业整体实力的一个考验,而整套管理体系则是获取整体实力最重要的一个基础框架。但是,新的管理体系的落地生根,必然充满了反复与艰辛。创业团队对管理的普遍认识往往是:“这么小的公司,一年也就几千万元的生意,每个项目都在大家眼皮底下,根本不需要什么管理框架。管理只会降低服务效率。”更何况改革要涉及到企业内资源的重新分配,甚至会冲击到部分人的利益。大家习惯了随意性很大的粗放式管理,现在突然要改变,必然会有阻力。而且,由于基础管理人员对此理解不深,在执行具体环节时,不是觉得无从下手,就是容易受人情等因素的左右,致使很多事情无功而返,管理并未发生实质性改变。

    例如,新锐互动公司总裁前后用了6个月的时间整合完毕公司的管理、业务框架,而 “对技术富有敏感性”的创业团队却用了整整1年的时间,才完全接受了“企业所有的问题都是管理问题,而管理的基础是计划”的理念,通过一个管理架构把“2/8原则”(只有20%处于有序控制之下,80%的事情处于无序状态)转变为“8/2原则”(企业80%的事情在管理系统中,有条不紊地运转,只有20%处于变动状态中)。

寻根溯源——如何解决问题

    为什么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技术在很多知名企业纷纷折戟?这往往不是理念、技术本身的优劣之分,而是管理基础薄弱的问题。更何况,观念的注入、管理体系的良好运行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才能发挥作用。而只有在解决这些基本问题之后,以此为管理平台,或者根据企业的未来发展,重新制定发展战略,并对各功能模块(如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等)作相应的调整;或者在现有的战略框架之下,对各功能模块做全面的梳理与诊断,发现薄弱环节,进行强化或提升。

    俗话讲,牵一发而动全身,那么,内部管理的整合或者管理平台的提升应该从何入手呢?如果把企业视为一个有机的系统,由于它并非线性的结构,没有明确的起点和终点,因此,以哪一个环节为切入点要受动机、时机、内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战略规划的循环过程中,一个重要的依据就是:第一步做什么取决于从哪里开始。类似地,基于对各种影响因素良好的综合判断,确定从哪里开始,这就展开了内部管理整合的第一步。

    最近,我们接触了一家软件公司,该公司技术力量雄厚,过去的业绩及未来发展前景都非常好,但公司老总却敏锐地意识到内部管理方面问题多多,必须突破这个瓶颈。面临诸多的问题,如缺少统一的管理思想、专业管理人才匮乏、薪酬体系不合理、内部流程不畅、尚未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强势的企业文化等等,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还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我们认为这些都是表象,只有寻根溯源,透过现象发现问题的本质,对症下药,才能一通百通。根据以往的咨询经验,我们认为这家软件公司的第一要务是: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上,理顺内部流程。为什么呢?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由几人扩大到几十人、几百人,面临的最大问题可能是治理结构问题,主要表现为人情管理与制度管理并存。在企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业团队的个人能力与人格魅力使企业迅速扩张,同时也形成了一定的人情管理;随着员工人数的迅速增加,制度管理渐渐形成,成为企业的管理基础。但由于人情管理的影响,制度管理的效力被大大削弱,人情管理与制度管理的相互作用导致了管理流程、业务流程的不清、不畅,从而引发了发展战略、组织结构、薪酬体系设计、激励机制、企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因此,从公司治理结构入手,可以解决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配、谁在什么状态下实施控制、如何控制、风险和收益如何在不同企业成员之间分配等这样一些问题。理顺治理结构之后,对公司发展战略重新进行梳理,据此对组织结构作相应的调整,进而实现管理流程、业务流程的清晰与畅通。拔出萝卜带出泥,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其他的一切症状也就迎刃而解了。此时,就会发现原有问题重重的局面不复存在,只需针对个别问题寻求解决方案。

     而一家合适的管理咨询公司的进入不啻为一种动力,使企业可以实现对外部资源的应用,从而获得自身的发展。但外脑既不是包治百病的灵药,也不是装点门面的花瓶,所谓的外脑也要通过内脑才能起作用,内部管理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条件。

    作为众多外脑之一,管理咨询的作用有显性、隐性之分,直接、间接之别。显性作用在于,咨询公司能够从客观的角度审视企业,通过前期的诊断和沟通,了解企业的需求或问题所在,提交相应的解决方案;隐性作用在于,企业自身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且“术业有专攻”,咨询公司的介入可以使企业花费相对较少的精力和成本,获得更广泛的社会资源。直接作用是协助企业完善现有管理平台,提高整体管理水平;间接作用是咨询的过程不仅仅是提交解决方案,还体现为贯穿整个过程的知识的转移、理念的传达,加强企业管理的自我提升能力。咨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在咨询技术日渐趋同的时候,选择管理咨询公司的唯一标准是适合、适当、适用。

由此及彼——明天在哪里

    技术性的企业也是以盈利为基础的,它必须具备整体的持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并不断新陈代谢,保持有张有驰的活力。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竞争白热化以及知识经济加快发展的态势下,企业面临着环境快速变化的挑战。这一挑战要求企业不能再像过去那样被动的适应,唯一的选择就是使企业拥有“学习如何去学习”的能力,这是未来经济社会中,企业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350056.html

更多阅读

如何办理建筑业企业资质的年检? 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

如何办理建筑业企业资质的年检?——简介建筑业企业的资质是证明企业能够从事某一范围内的建筑活动的证明书。建筑类企业资质的等级标准也很多,需要符合条件后才能申报,审核后才能获得相应等级的资质。资质每一年在有效期到期之前都必须

企业成长的烦恼 企业发展的成长与烦恼!

     对于领先者,从来都瞩目未来。对于财富机会,从来都只给有准备的人。创业之初,成长型企业,总是面临更是各样成长的烦恼。资金短缺一直是中小企业“成长的烦恼”,原因是中小企业资产规模普遍较小,抗风险能力弱,企业运营稳定性差,因而

牛根生:中国企业成长的力量在哪里?

这就要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去搜寻,在此我总结了中国企业成长的“十大力量”,与大家交流。     第一个力量:市场的力量——谁主宰中国市场,谁就能主宰未来。两条理由:一是中国市场全球最大,二是我们拥有本土优势。     第二个力

声明:《企业it管理制度 管理——IT企业成长的烦恼?!》为网友丿梦魂丶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