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消息透露,此前在2月初纷纷暴出大额亏损的松下、索尼、日立等日本八大电子巨头正在积极通过各种关系和手段,说服日本政府层面来推动日元的持续贬值,从而减少电子巨头们的亏损额。据了解,去年以来的日元升值、全球市场销售下滑,成为众多日资电子巨头亏损的祸根。
不过,此前韩国媒体报道,韩国电子巨头LG电子副总裁南镛在股东大会上发出警告:“LG只是借助韩元贬值少受一些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如果在今年年底汇率优势消失,日本企业的竞争力可能会超过我们,这令人担忧。”
不难看出,汇率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已经成为日韩电子巨头博弈的杠杆。但韩国企业是否能继续享受韩元贬值的利好,而日元是否会依照众多企业预期的贬值,一切尚无定论。不过,作为日本经济的两大支柱产业之一,日本政府显然不会坐视八大电子巨头的大额亏损不顾。
贬值扭亏早有先例
记者调查后发现,日本电子巨头借助日元贬值而减少亏损甚至增加在海外市场收益的运作手法,早有先例可循。
早从2000年底,日元走势呈现罕见的单边下挫态势。2001年底,东京外汇市场日元兑美元的汇率跌至132.04。仅约一年时间,日元就不寻常地贬值了15.8%。2001年以后,日元跌势继续,月内跌幅超过了6.5%。对于这一举动,当年的《日本经济新闻》曾专门发表社论表扬日本政府的正确决策,并称“日元汇率下跌能够促进出口,使众多的出口企业增加收益”。
电子产业近年来在日本经济中所占据的份额比重逐步提升。特别是以索尼、松下、日立、三菱电机为代表的日资电子品牌,经过几十年的拓展后已经成为全球市场名符其实的领导者。而他们每年在日本以外的市场上所获取的收益,远远超过本土市场的销售。因此,这些企业的业绩与利润往往会受到日元汇率波动的直接影响,一旦日元走低就会快速提升企业在海外市场的业绩。相反,日元走强就会直接让企业的利润快速“蒸发”。
记者获悉,日本九大电子巨头的全球化扩张早在20多年前就全面展开,目前日本的电子产品已渗透至世界的各个角度。一位国内家电企业的负责人坦言,到非洲都能看到松下、索尼的广告牌。实际上,日企在全球各主要国家和地区均设了生产工厂,配套了专门的管理团队和销售网络,日资企业的公司架构和规模非常庞大。
不过,日本企业的这种国际化完全是被逼出来的。由于本土市场较狭小而且经过几大巨头的共同开发已接近饱和,只有走出去积极寻找海外市场的盈利机会。特别是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发展中国家,日本电子巨头所拥有的产品和技术优势足以推动其在当地市场的生存与发展。
正是由于国际化的架构和布局,导致了日本电子巨头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销售业绩和经营利润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滑铁卢”。同时,由于各国都在通过汇率手段来提振本国经济、提高企业出口的收益、刺激消费需求。因此,这一次当全球性经济危机袭来时,日本八大电子巨头欲通过汇率手段扭转当前的亏损局面,实在有点难。
日元贬值预期难料
日前,日本政府发布的3月报告显示,由于政府继续对国内经济持悲观态度,认为经济走势距触底依然遥远,并将继续面临经济下行风险,并暗示乐于看到当前走软的日元。因为日元汇率走低有利于日本的出口业,所以近段时间以来亚市中美元兑日元一直呈坚挺走势,后市有望再度冲击100的阻力位。
由于日本电子企业2008财年的数据截止日期为2009年3月底,因此,今年2月份日本企业公布预期亏损的业绩预告后,一些日本的证券投资机构就在积极推动日元的回落贬值。记者发现,从今年2月中旬以来,美元兑日元从90日元附近升至98日元附近,贬值近8%。高盛日前向媒体表示,他们预计美元兑日元在短期内可能将上涨到105。中国银行则认为,日元汇率最近可能在93—102区间内波动,更大的突破需要重大事件的配合。
一位业内人士分析,在这一轮日元贬值中,不排除由日本电子企业在幕后操纵,而由相关证券投资机构配合来完成。不过,企业的这一推动短期内遭遇了新的瓶颈。由于日元的发展已回归基本面,短期内继续贬值的幅度有限。要想再度推动日元的持续贬值,必须要得到政府层面的强势推动。毕竟在2001年前后,日本政府就曾成功上演了一出“贬值风潮”。
不过,对于日本电子巨头希望以日元贬值来提升企业的业绩。一些业内人士却表示出了不同的看法。相关人士指出,将日本电子企业的亏损归结为受全球经济萧条和日元升值影响并不客观。实际上,多年来存在于日企国际化扩张中的弊端还在于企业内部管理和市场操作意识层面的问题。日企的集权化管理导致其在各地市场的竞争灵活性不够,而企业在各国的发展中因缺乏国际协作效应导致运营成本增加。此外,日企多年来在产业链关键零部件和核心领域的自主化扩张,也极大地拖累了企业的资金流转。
该人士进一步指出,简单地将企业的经营收益提升寄托在汇率走低上,这并不符合跨国企业的商业模式。无论是日资企业,或是韩资企业以及尚没有完全实现国际化扩张的中国企业,在当前的全球消费电子市场的竞争中,都必须要找到企业自身独特的商业模式,并且要不断推动这一模式的再创新,这样才能获得利润的根本动力支撑。
日企中国表现不佳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夏普、松下、三洋、日立、东芝、富士通等日资企业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就不尽人意。
拥有液晶屏的核心资源,但夏普僵硬而呆板的市场营销体系,令其中国平板市场上的表现始终难以与其作为全球液晶市场头把交椅的身份匹配。在中国液晶市场积累多年,始终难以将其高贵的身段与姿态轻松放下。在TCL、海信、康佳等国内企业的积极围攻下,夏普的品牌与技术优势难敌中国同行的规模化价格优势。而在空调市场上,夏普几乎没有声音,只能沦为上海等城市性品牌。一位业内人士坦言,高端的市场定位如果始终无法获得更多消费群认可,也只能沦为“空中楼阁”。
松下的日子似乎更不好过。据了解,尽管是中国空调外资第一品牌,近年来空调销量一直保持在所有外资企业首位,但松下的品牌定位、经营利润以及产品特色远不如同行大金、三菱电机在中国市场的出色表现。业界还几次传出松下欲退出中国空调市场的消息。而一直被松下坚持认为是实施平板电视差异化竞争的等离子项目,近几年来在全球市场上遭遇大下滑,市场需求与份额不断萎缩,导致松下在这一领域的投资入不敷出。去年经济危机下,松下不得不关闭日本的等离子屏生产工厂,减少对这一领域的投入。
日立与东芝在中国的发展与现状俨然是一对“难兄难弟”。平板电视市场上,这两家外资企业均拥有良好的技术优势和品牌口碑,但其进入中国市场多年后发展一直不温不火,沦为市场的配角。而三洋平板电视的发展更遭遇,去年便陆续遭遇各大连锁卖场的撤柜,较日本同行索尼液晶的市场表现差距再拉大。令人意外的是,前年开始,或许是看到中国变频空调市场的商业机会,东芝变频空调出现在了一些连锁卖场中。不过业内人士质疑,作为变频空调的新军,东芝的机会又在哪里?
营销专家于清教表示,透过这些日资企业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并不能说中国市场的商业机会不多,也不能说日元兑人民币的汇率波动,只能说有些傲慢的日本企业,在中国市场还继续采用在老一套的运营思路和管理模式,这显然是犯了市场的大忌。其实,坚持企业特有的商业模式并没有错,但商业模式也需要在不同的商业环境中调整。
背景资料:
2008财年,日本国内电子产业九大公司中,除了三菱电机可能盈利外,日立、松下、索尼、东芝、富士通、NEC、夏普、三洋电机8家企业均面临亏损,合并净亏损额高达2万亿日元(约合223亿美元)。
其中,夏普的营业亏损约为100亿日元(约合1.12亿美元),日立的净亏损为3711亿日元(约合41亿美元),松下2008年第三季度的净亏损是631亿日元(约合7.09亿美元),索尼2008财年的净亏损预计将高达1500亿日元(约合16.57亿美元),NEC预计将净亏损2900亿日元;东芝实际净亏损预计达2800亿日元,而富士通年度预亏预计达500亿日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