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优势资源吸引企业总部集群布局,形成总部集聚效应,并通过“总部-制造基地”功能链条辐射带动生产制造基地所在区域发展,由此实现不同区域分工协作、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形态。总部经济概念由研究制造业而提出,这种理念和思想也适用于其他行业。总部经济是一种具有高端性、知识性、集约性、创新性的经济,产业关联效应强,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总部经济现象在我国主要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深,一些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纷纷尝试总部与生产制造基地分离布局的发展模式,将总部和研发、营销等高端功能环节布局在大城市,而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中小城市,如二汽总部从石堰迁往武汉,联合利华生产基地从上海迁往合肥等。同时,国际分工的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跨国公司纷纷进行全球战略调整,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地区总部、研发中心等高端环节向我国转移,微软、英特尔、宝洁、惠普等众多知名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了地区总部、研发中心。特别是“总部经济”理论提出以来,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我国总部经济进入全面快速的发展阶段。目前,我国总部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良好,主要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知识密集的大城市成为总部经济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我国总部经济发展中一个较为突出的特点是,人才、技术、信息等知识要素密集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南京、武汉等,成为总部经济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总部经济发展较为成熟、规模较大、层次较高。例如,北京总部经济已初具规模,吸引了众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国内大企业集团等总部聚集,有各类跨国公司地区总部42家,如ABB、爱立信、摩托罗拉、三星等,外商投资性公司153家,占全国投资性公司总数的50%以上;2007年发布的《财富》世界500强,我国大陆22家企业入选,其中有18家总部设在北京,北京成为世界500强中国企业总部聚集数量最多的城市。又如,深圳市将《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作为2008年政府1号文件发布,表明深圳对于加快发展总部经济的高度重视。据统计,深圳现有企业总部350余家,其中本地企业224家,占总数的64%,如招商银行、万科、金地、华为等;同时深圳也吸引了沃尔玛、家乐福、飞利浦等一大批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等。同时,这些知识密集的大城市也逐渐发展形成了一些特色总部聚集区,如北京CBD、金融街、中关村、上海陆家嘴、重庆解放碑CBD、武汉公司总部区等,都成为城市总部经济发展的重要聚集区域。例如,北京商务中心区(CBD)以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为特色,聚集了世界500强企业102家、跨国公司600余家,其中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0多家;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有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在内的476家金融机构,有近300家有影响力的国内外大集团、大企业,其中跨国公司地区总部31家。第二,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成为我国总部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随着在华投资规模的扩大和经营重心的转移,越来越多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地区总部及研发中心、营销中心等职能性总部,以管理控制其在我国甚至亚太地区的分公司、子公司、办事处和其他相关机构。截至2006年底,经国家商务部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有40多家,外资研发中心超过800家。除商务部外,一些地方政府也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进行认定,截至2007年底,上海市共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84家(其中商务部认定的地区总部16家),投资性公司165家,外资研发中心244家。根据商务部发布《2005~2007年跨国公司对华产业投资趋势调研报告》,82%的跨国公司将继续扩大对华投资,在研发投资方面,有46%的企业倾向于建立独立的研发中心。同时,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亚太总部迁到我国,如德国博世集团亚太总部从日本迁到上海,摩托罗拉亚太总部从新加坡迁到北京等。未来随着我国国际竞争力的继续提升,加之我国丰富且相对廉价的人才、科研等资源条件,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我国投资并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等。大量向我国转移的跨国总部资源,无疑将成为中国总部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推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