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医疗改革的难题
在计划经济的社会,公共领域严重越位,挤压、侵占私人领域。计划经济社会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大公无私’。在市场经济的社会,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有明显的界限,公共领域不能随意侵占私人领域,私人领域也不能侵占公共领域,二者之间的界限依靠由法律来规范。市场经济的社会特征,可概括为‘公私分明’。
中国社会改革的过程,就是公共领域从被挤压、侵占的私人领域中往后撤退,私人领域相应向前迈进,双方最终回归本来位置的过程。简单说,中国社会改革的过程,就是中国社会从‘大公无私’,通过‘公退私进’演变,最后达到‘公私分明’的过程。
计划经济时代的医疗体系的特征是‘大公无私’,公立医院垄断整个医疗行业,几乎没有私立医院。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社会逐步从计划经济时代向市场经济时代转变。一元化的、‘大公无私’的经济体系逐步被多元化的、国有经济与私有经济并存、‘公私分明’的混合经济体系所取代。市场化的经济环境呼唤单一的、一元化的医疗体系向多元化的、公立医院与私立医院并存的混合医疗体系转变。所以说,中国医疗改革的过程,就是从‘大公无私’的、一元化的医疗体系,通过‘公退私进’的医疗改革,最后建立‘公私分明’的、多元化的、公立医院与私立医院并存的混合医疗体系的过程。
那么如何实现‘公退私进’的医疗改革﹖
(一)现有公立医院需要分化。
切实通过推进公立医院的产权改革,把公立医院一分为二,即分化为非赢利性公立医院和赢利性股份制医院两种形式。非赢利性公立医院的支出由政府财政全部承担,但绝对禁止任何形式的赢利。赢利性股份制医院可以通过合法经营获得合理的利润,医院股份可以按市场规则进行交易,可以有偿向政府、社会机构、居民个人提供“超基本”医疗服务,但必须按政府监管要求合法经营。
对于需要转化成赢利性股份制医院的公立医院,政府可以拍卖、出售其国有股份等形式进行,所得资金全部用于补贴政府对非赢利性公立医院的投资。
(二)公立医院需要分化的比例
确定公立医院分化的比例,应遵循以下原则:
1、决定于政府财政的承担能力,即看政府财力能承担多少非赢利性公立医院全部支出,超过政府财力能承担范围的其它公立医院,需要逐步转化成赢利性股份制医院;因此从医疗供应情况看,目前的公立医院至少50%以上的公立医院需要逐渐转化为赢利性股份制医院。
2、按照“抓大放小”的原则。
公立医院分化比例,不能搞一刀切。应按照“抓大放小”,根据医院等级、技术水平,分别对待。以下分化比例仅供参考。
三级医院应保留90%左右的非赢利性公立医院,剩余10%左右转化成赢利性股份制医院;二级医院应保留60﹪非赢利性公立医院,剩余40﹪转化为赢利性股份制医院;一级医院应保留30﹪非赢利性公立医院,剩余70﹪转化为赢利性的股份制医院。
(三)寻找医疗各方利益的平衡点
一个完成的医疗改革方案,应满足医疗利益各方有不同的利益需求,在各方之间寻找一个利益的平衡点,这是制订医疗改革方案的最难点所在。
各利益方之间的利益平衡包括两个层次:
1、非赢利性医疗体系和赢利性医疗体系之间的平衡点
如果把是否具有赢利性作为标准,整个医疗体系应分为两大体系:非赢利性医疗体系和赢利性医疗体系。前者属于政府公共财政投资、承担基本医疗责任,后者是社会私人资金投资、可以承担部分基本医疗责任,但更主要是提供超基本医疗标准的医疗服务。两者应该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不可混为一谈,两者之间应该有明确的分界线。
2、两大医疗体系内有各自的平衡点
在各医疗体系内部也存在各方的利益平衡点。
(1)在非赢利性医疗体系中各方利益的平衡点
在非赢利性医疗体系中,主要矛盾是政府的无限的政治需求与有限的财政投入的矛盾。在非赢利性医疗体系中各方利益的平衡点:政府投入与医院支出之间的平衡。即政府向非赢利性医院提供足够的医疗投入。有了足够的医疗投入,非赢利性医院无须通过提高医疗费用来弥补收入不足。
(2)在赢利性医疗体系中各方利益的平衡点
在赢利性医疗体系中的平衡点是打破垄断,引进市场竞争机制。一般人比较担心赢利性医院可能获取暴利,其实暴利往往与公立医院的垄断有关,而赢利性医院的利润空间,根据市场机制来调节。通过市场竞争,只有那些合法经营、医疗服务项目全面、服务质量高而收费合理的医院才能最终脱颖而出。
江苏宿迁的医改实践已经证明,人们原来担心的赢利性医院必然乱收费、医疗价格上涨的情况并没有出现,实际上医疗服务价格通过竞争而明显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