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菜的归青菜管理者或者企业管理爱好者确实需要如罗森维教授所说“练就一双慧眼”,但这双慧眼究竟要严到什么程度,才可以趋利避害呢? 一个更为宽容的标准是,对商业智慧通过文字的传递进行分类,而后根据不同的类别,给出价值高低的评判标准。这就像你对待食物,应按照肉的标准要求肉类,按照蔬菜的标准要求蔬菜。你不能要求猪肉像青菜一样碧绿,也不能要求青菜像猪肉一样有质感。按照这样的方式探讨,我们才更容易接近正确的答案。比如,我个人倾向于把商业智慧分出三类载体:商业记录、商业定律与商业猜想。 “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我们也可以说:“猪肉的归猪肉,青菜的归青菜”,或者更具体地说:“记录的归记录,定律的归定律,猜想的归猜想。”

商业记录并不全是企业史,但目前主要的一种形式是企业史或企业家史,无论是企业内部人写的自传还是外部人写的他/她传。商业智慧通过商业记录传递到受众的主干道是通过受众的角色扮演(即:假如我是当事人,我会怎么决策?而事实上当事人又是如何决策的呢?不这么做会如何呢?),锤炼受众的眼力与思维能力,而非直接照抄。这种传递比较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在于,决策的有效性跟企业的内外环境是很有关系的,因此如果商业记录越不能完整地“重现”企业管理者彼时彼地的企业内外环境,那么这个商业记录的价值就很受怀疑。评价商业记录价值的关键词简而言之是“完整”。 商业定律是一种科学的推断,罗森维教授的研究设计、研究数据和研究结论的提出等三个标准非常适用,合格的商业定律可以复制,让该商业定律在限定的条件下重复发生。但为了追求科学性和可重复性,商业定律对条件进行了限定,注定它是一种局部研究。所以两种情况下你可以抛弃商业定律:1、设计、数据和结论提出不合乎逻辑,那显然就不可能出来一条可靠的商业定律;2、作者试图把某商业定律拔高到企业统括全局的系统观。除了这两种情况,你尽可以放心大胆地将之投入应用。商业智慧通过商业定律传递的主干道是使用,评价商业定律价值的关键词简而言之是“严谨”。 商业猜想既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是系统的,它没有商业定律的使用范围局限性,但在科学性上弱于后者。商业智慧通过商业猜想传递到受众的主干道是通过启发,就如同歌德巴赫猜想,不管它正确与否,在验证它的过程中,能够促使人们提出其他的思路、理论,而后者产生的过程不管能否有效验证前述猜想,其过程本身已带来足够的价值。评价商业猜想价值的关键词简而言之是“想象力”,几乎所有历史上最经典的猜想,其想象力往往都是跨越几个世纪都让后人叹为观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