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的刘金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苹果控”,他的Title很多:《苹果物语》的作者、昆明力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苹果认证应用开发商、Macworld Asia演讲嘉宾、苹果类应用教学视频播客《苹果英熊》策划及主播。他热爱旅游、音乐、阅读,喜欢在生活中挖掘苹果软件、硬件的应用乐趣并进行分享,目前刘金弟致力的方向是数字出版及商业应用类App的研究与实践。这次,他和《商学院》分享了App设计开发方面的一些见解。
在刘金弟看来,App开发分为两类:商业定制和小型App的开发。商业定制更像是开发一个企业软件或网站的流程,这种类型的App,其实创意并不是最重要的,反而是细节的把握、执行力、整体的设计感、对项目的责任心,这些方面都比创意重要,问题的关键还是得让客户满意。而小型App开发则和商业定制型的App完全不同,做这类App的第一步,首先当然是产生一个Idea,这个Idea要么能解决某些实用问题,要么就足够好玩、有趣。如果这两种情况都没有占到,那很有可能这样的项目也就不能正常走下去。
之后就是针对App的概念设计和构架设计,也可以说是对其进行低保真模型(Prototype)的制作。这一块工作在标准团队里是由产品经理和设计师一起完成,有的时候产品经理就是设计师,也就由他一人完成。完成了Prototype后,大家一起讨论、修改,几轮过去如果这个项目还没死,那也算是可以往后继续的有价值项目了。其实这个过程可以理解为大家看皮克斯电影制作花絮里经常出现的分镜头提案的过程。拍动画和做App一样,都是一启动就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事儿,必须在一开始就尽量考虑到整体的各方面因素。
接下来当然就是UI设计和程序代码的过程了。通常两个过程是同步进行的。程序初步完成后,就开始进入调试内测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检查硬性的问题,并对App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内测结束后,App算是正式开发完成。
一款App开发出来了,那么如何吸引用户眼球,增加使用黏性呢?刘金弟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加入一定程度的学习曲线概念。给用户快速进入App应用的门槛,或者说尽量不要有门槛,但可以在过程中设置一些小小的挑战。就像给猫扔一只死老鼠,它一定没兴趣玩,但如果是一只活的蟑螂,并且随时有逃跑的可能,那么小猫一定会玩得津津有味(请原谅这个有点恶心的例子)。
2. 尽量增加App的不可替代性。这是想要增加用户黏性的战略基础。如果你开发了一款App,在它的领域没有任何替代型的产品,那么不管你的App具备什么样的细节问题,至少用户黏性的基础一定是非常良好的。
3. 注意与用户的互动和反馈。就像生活中我们喜欢光顾那些愿意主动和我们攀谈、态度诚恳热情的商店一样,如果App的作者能通过邮件、微博等形式与用户进行一些互动、给用户一些反馈的话,那么用户的黏性肯定会比关着门卖App要来得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