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市场的繁荣及新兴企业的集体胜利,让中国的企业家们第一次信心爆棚。他们突然发现,原来世界并非想象中的那么遥远,那些不可一世的跨国公司似乎并非不可追赶。于是,进入“世界500强”在这一年成了企业家共同的梦想。 “标王”秦池所散发出来的无比冲动、甚至带有梦幻色彩的激进气质,一直弥漫在1995年到1997年春季之间的中国商业界。它符合当时人们对商业的所有想象:奇迹是可以瞬间诞生的,罗马是可以一日建成的,胆大可以包天,想到就能做到。 秦池在其后的表演似乎也印证了这些“中国式道理”:在夺得“标王”后,秦池知名度一夜暴涨,迅速成为中国最畅销的白酒,1996年实现销售收入9.8亿元,利税2.2亿元,比中标前整整增长了5倍以上。 1996年11月8日,央视广告招标会开场,秦池酒厂再次以让人瞠目结舌的3.212118亿元蝉联成为“标王”。有记者问:“秦池的这个投标数字是怎么计算出来的?”秦池老板姬长孔豪爽地回答:“我也没怎么算,这就是我的手机号码。” 这是一些让人难忘的“创世纪”式的场景,所有的人都竭尽全力地飞奔,蓝图被一次次地放大。 在保健品领域,三株公司的目标是:1999年争取达到900亿元的销售额。aihuau.com 在百货业,河南亚细亚商场是当时最炙手可热的标杆企业,它的规划是:2000年前,在全国开设1000家连锁商场,达到年销售额500亿元,排名全国商界第一。还要在北京或上海建造亚细亚摩天大厦,至少120层,象征亚细亚这样一个历史丰碑。 没有人对这样的目标表示怀疑,这似乎是一个靠狂想就能达成理想的年代。 “世界500强”是美国《财富》杂志的一个排行榜。1995年底,张瑞敏第一次明确提出,海尔要在2006年进入“世界500强”排名,它当时的销售额是“世界500强”入围标准的1/18。在随后的半年内,至少有近30家左右的公司提出了自己进入“世界500强”的时间表。 “世界500强”排行榜就像工商界的奥运会,深深地植入中国企业家的“集体无意识”之中。 不光是企业家,中央政府和学术界也迫切地扶持大企业,希望把它们尽快地送进“世界500强”。张维迎曾评论说:“中国是唯一把进入500强作为政府方针的国家。”秋天,国家经贸委宣布,未来几年将重点扶植宝钢、海尔、江南造船等6家公司,力争使它们在2010年进入“世界500强”。之后,各省各部委应声而动,纷纷提出了所在领域里的扶持名单。 国家的扶持政策,仿效的目标是日韩财团模式,而具体的榜样就是当时全亚洲成长速度最快的韩国大宇集团——它全面涉足汽车、造船、电视、航空配件、光缆通讯等多个重大领域,在110个国家雇佣了32万人。它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在政府全力扶持下、通过实业与金融“混业经营”的模式快速壮大的路径。 进入“世界500强”的迫切憧憬以及对“大宇模式”的仿效,把前些年已经方兴未艾的多元化热浪推到了一个新的高潮。
![民族团结作文500字 民族品牌进行曲——500强梦想](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8115189965198.jpeg)
三九集团的赵新先是最早嗅出商机的企业家之一。他对部下们说:“社会上有这么多资产闲置,是三九下山摘桃子的大好机会,千万不能错过,过了这个村,就没了这个店。”从1996年到2001年,三九出手并购了140多家地方企业,平均每个月购并2家,迅速扩张成全国最大的中医药企业,总资产猛增到186亿元,所属企业遍及除西藏、台湾外的所有省市自治区,形成了医药、汽车、食品、制酒、旅游饭店、商业、农业和房地产八大行业,其旗下甚至包括一家华南地区最大的夜总会。扩张之初,企业的负债率为19%,到1998年时,负债率已经高达80%。 这一年,在很多人看来,“中国世纪”的脚步声真的已经倾耳可闻了,受乐观景气的影响,上海的股市从年初的537点上涨到了11月的1200点。